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6 毫秒
1.
3月,又到妇女节。许多女同胞也许会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几年前那个没有孩子的自己对妇女这个称谓多少带点排斥情绪,虽说妇女是指所有成年女性,但印象中总觉得妇女的形象应该是:身材微微发福,带着孩子操持家务,为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牵绊。然而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和宝宝一起成长的日日夜夜让我们欣然接受了妈妈这个身份,并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个成熟女人的自信与满足。  相似文献   

2.
正在女性的观念里,她们往往很容易地认为她们的成就和技术不如男人,她们常常没有足够的信心来相信和认知自己的能力,她们也认为在信用方面远不如男人。如果你是女性,你在求职时是否也犯了以下这些常见的错误?1不相信自己是优秀的女人容易过高地(有时是不合情理地过高)要求自己。甚至那些很优秀的女人也有可能过低地评价自己。举例来说,我认识的一个专门做房子清洁服务的女士,她用自己的劳动养活了自己以及她的家庭。但是,当我问她,她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职业妇女的时候,她说,她没有那样想,因为她的主要工作只是清洁房子,她不是"真正的"职业妇女。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那些女性,成为教材中不可多得的生动内容,她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女性生活的理想,用自己的生命抒写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的不断演变和进步,一个个人物组合成~幅幅社会生活的血肉画卷,演绎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化的不屈与历史进程,让我们在这里能够找到一个非理性文化背后所包容的罪恶与理性宽容的思考,同时能够看到新时代对女性沐浴在社会变革的阳光中,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和一个文化的命运,不懈地追求着属于自己人格的尊严。正是她们在启迪我们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辨!  相似文献   

4.
美国女人想做母亲,而且乐意做母亲.她们在怀孕、生孩子时,都有相当一段时间不工作,把孩子和丈夫看得高于一切,而且她们把自己在丈夫、孩子心中的形象看得很重,也在不断重塑自己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打我很小的时候,神秘的联想便浸透了我的思维空间。走进水果店,我会想到夏娃偷吃的苹果,想起那株挂满苹果的智慧之树,想起为什么吞吃禁果的是女人而不是男人这一古老而新鲜的问题,我对周围女人总会投去赞赏的目光,我相信她们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天地的万物对话,与神秘的感情交流。我那一生都天真地幻想平静生活,但总被命运的棱角割伤的奶奶;那不安于现状、执着追求自己希望中的定位,却最终输给了可怕病魔的妈妈;还有窗口对面那永远怀着女性最美好的想法,把一切信念都交给孩子的女人;楼下那迎风终无泪、没痛总说愁的小妇人……她们在生活中就…  相似文献   

6.
冉敬芳是一位从艰难中崛起的女性,是从贫穷走向富裕、用自己的双手勤劳创业的女企业家群体中的一员。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都有过人之处。身为创业成功的女性,她们对生活有独到的理解,她们对后代有深沉的期望。面对时代与知识的挑战,面对个性殊异的孩子,其他的女企业家是怎样理解冉敬芳的呢?她们认为自己该为孩子留下什么?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她们的想法,也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冉敬芳是一位从艰难中崛起的女性,是从贫穷走向富裕、用自己的双手勤劳创业的女企业家群体中的一员。这个群体的每一个人都有过人之处。身为创业成功的女性,她们对生活有独到的理解,她们对后代有深沉的期望。面对时代与知识的挑战,面对个性殊异的孩子,其他的女企业家是怎样理解冉敬芳的呢?她们认为自己该为孩子留下什么?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她们的想法,也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作品以良家妇女覃晓雅看似荒诞"出轨"的决定和经历为故事主线,写了两个女性生命的共振:当时间缓缓夺走青春,而为生活和工作操劳,奔波于压力中的女性慢慢失去了性别,她们想重新活成一个女人,但那从来就只是她们自己的事情。七十多岁的单身老女人兰姨,曾经的副市长,生命结束前最想得到的是男人的拥抱,可是,没有人愿意拥抱这个垂死的老女人,哪怕她花钱买也买不到。  相似文献   

9.
虽然近几年我国女作家的写作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女作家们都在自觉地强调自己的性别意识.在"认识你自己"和"女人作为人"的命题下,勇敢地选择向男权中心文化挑战的姿态.她们站在女性立场关注女性生活,关注女性情感,关注女性命运,作品中洋溢着浓重的女性主义激情,塑造出一个个勇于追求经济自主,人格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努力召唤实质性的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0.
虽然对于像夏洛克·马拉比和凯特·曼宁一样渴望婚姻生活的女性大有人在,但也有一些女性坚持单身,她们生活富足、学识渊博、独立自主,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却不愿有男人在身边呵护,情人节跟她们可能是搭不上边了,但她们却有自己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单身妈妈”的生活吧。  相似文献   

11.
爱的真伪     
原文一个孩子被两个自称是他母亲的女人争夺。她们各自拉住孩子的一只臂膀,都试图将孩子拉到自己的这一方。这是一场爱的争抢,被争抢的孩子拼命地号哭,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遭到这两个人如此粗蛮的撕扯。在孩子泣血的号哭声中,终于有一个女人示弱了。她流着泪,慢慢地放开了孩子的臂膀。这个女人是孩子的生母,因为不忍心让孩子太痛,她宁愿任由人剜去她的心头肉。一个美丽绝伦的妇人被两个男人爱着,这两个人一个是落魄的画家,一个是忧郁的青年。画家以妇人为模特作了一幅仿古的画像,标上18世纪一位著名画家的大名,拿到画店里出售。所有过往的…  相似文献   

12.
从孤独的个体、个体与他者以及存在与自由等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探讨克里斯蒂娜·斯台德的小说《爱孩子的男人》中两位女性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分析她们各自所处的生存困境及最后作出的不同选择。对她们的比较分析得到启示:当身处困境之时,人们应该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断反思自我,直面挫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施济美的文学创作生涯呈现了一个明显的走向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她笔下的女性形象逐渐丰满,女性世界逐渐拓展,她和她的人物一起从女性神话蜕变为真实的自主的独一无二的女人.在她1947年以前的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神秘气质和牺牲精神使得她们成为女性神话塑造的玩偶,不具有生命活力,也缺少辨识度.1947年以后的作品则呈现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她们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迷宫的思考与感受.  相似文献   

14.
3月,又到妇女节。许多女同胞也许会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几年前那个没有孩子的自己对妇女这个称谓多少带点排斥情绪,虽说妇女是指所有成年女性,但印象中总觉得妇女的形象应该是:身材微微发福,带着孩子操持家务,为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牵绊。然而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和宝宝一起成长的日日夜夜让我们欣然接受了妈妈这个身份,并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个成熟女人的自信与满足。母性是本能,但当妈妈仍是需要时间去感知和探索的。并不是从宝宝呱呱坠地起,一个妈妈就豁然站立起来  相似文献   

15.
池莉的长篇小说《水与火的缠绵》讲述了主人公曾芒芒从一个年轻幼稚的女孩经过时间的洗礼,成长为成熟女人的故事。在其人生历程中,她遭遇了来自社会、家庭和个人的重重困境,并不断进行着抗争。在多重困境的描写中,池莉深入到女性的内心世界,表现她们的自我救赎,并展现了新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6.
港台女作家李昂和西西在当代作家中是较为著名的,她们不懈地挖掘女性的心路历程,塑造女性形象,表达女性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在文学界打开了一番天地。她们共同受西方“新女性主义”的影响,主张妇女“先做人,然后再做女人”,强调女性作为人的尊严与独立。女人的恋爱、婚姻和家庭是她们在《杀夫》(以下简称《杀》)和《像我这样一个女子》(以下简称《像》)中表达的内容,但书写的角度不同。李昂的眼光回到了过去,抱着揭示和批判的态度,展示出封建礼教和宗法压制下女性的悲惨处境,这时的女性对命运的抗争是朦胧的、不自觉的。作者的眼光向外,面向社…  相似文献   

17.
《白衣女人》中的几个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小说《白衣女人》中女性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揭示造成她们不同性格的真正原因:不管她们生活在怎样性质的社会———父权制、母系、父系等等,她们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只能做一个"无我"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身兼两种性格想保持人格独立的玛丽安选择终生不嫁,而软弱、病态的劳拉惨遭陷害的原因了。  相似文献   

18.
在广西“绿荫”妇女热线做咨询时,我常常接到这样一些已婚女性的来电,她们都是在婚后一直围着丈夫和家庭转、视丈夫为自己和家庭的精神、经济支柱的女性,为了自己的家她们几乎牺牲得一无所有(没有了自己的事业、学业、爱好、朋友等等),当她们发现丈夫有外遇或弃她而去时,顿感天仿佛塌了下来,生活没有了希望!离婚吧,自己已没有自立之本,孩子和自己今后怎么过?自己年龄大了也难以另觅归属;不离吧,又受不了如此屈辱,整日担惊受怕,身心憔悴,精神几乎要崩溃!我非常同情这些善良而不幸的女性,但我更希望她们能理智地面对现实,珍惜自己,反思自己,改…  相似文献   

19.
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解放”对于女性自身的确是一个富于悲剧色彩的话题。她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刚好处于如波伏瓦所述的尴尬状态:“在今日女人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附属品;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她们接受男人的照应同意抛弃她们对自主权利的要求……这是一条不幸的道路,无论谁走上这一条路,一定会迷失,最后走向毁灭一一从此听任别人主宰。”简而言之,只要男权中心状态的依然延续,女性就不可能从自己迷失的命运中被真正地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20.
三月八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为了纪念这个全世界女性共同欢庆的日子,我们特别采访及邀约了四位教育管理领域中的优秀女性,请她们来谈一谈自己的从教经历以及对教育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无论是在记者感性的笔触下或是在主人公娓娓的述说中,您都将看到她们如何以女性特有的耐心、细致、坚韧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同时更能感受到她们以自信、坚强、执着为自己开创一片新天地的精神力量。女性的传统美德和当代女性的风采在她们身上得到了完美融合,或温婉、或干练、或直爽、或朴实,虽然她们身上有很多女性的共同特质,但细细研读,您将发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跳动。人说,女人如花,而花有百态,现在,就让我带着您走近她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