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苏轼的《赤壁赋》一文。在课堂教学中,“苏子答客”一段的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是难点,尤其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一句,  相似文献   

2.
正记得苏轼在《赤壁赋》中说过:"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联想到中学语文教育:教材不断变化,方法层出不穷,理念日新月异,让人新奇兴奋的同时,也让一些语文教师感到惶恐无措。不知人人能说的母语,究竟该怎  相似文献   

3.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呢?北宋大文豪苏轼做了精辟的论述。他在《前赤壁赋》中借助流水和明月,辩证地分析了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前赤壁赋》,选入全国高校公共课《大学语文》教材,单就讲解这篇文章的思想而言,关键在如何看待苏轼对人生的那段议论。而其中的哲学观点,又是苏轼借以解脱苦闷的精神依靠。这段文字说: 苏子曰:“客亦知乎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12课《泪珠与珍珠》,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课文第一段引用了美国女作家奥尔珂德《小妇人》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相似文献   

6.
在教苏轼《赤壁赋》(前)时,“曾”字的读音引发了学生的争议,即“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曾”字的读音,有学生认为应读zeng,有学生认为应读ceng。我们知道,“曾”在该句中是副词,  相似文献   

7.
我思故我在     
沈津雯 《新读写》2020,(4):61-61
宇宙浩瀚无穷,思想深邃无尽。人作为万千芦苇中的“那一根”,何其渺小,何其平凡。然而,人在思考中感悟天地万物,畅享自由,展现思想之瑰宝,何其美妙,何其伟大。人的伟大就在于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渺小。苏子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相似文献   

8.
正《赤壁赋》的教学进入关键环节:理解"变"与"不变"的哲理,领悟作品主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的教学思路是"合作探究三步走",即"变"与"不变"的具体内容、哲理含义以及作品主旨。反复诵读文本,品味关键语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师:这两句话中的关键词是"变"与"不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这里"变"与"不变"在本  相似文献   

9.
王芳 《现代教育》2011,(Z2):115-116
在古代文坛上有一位大师级的文学家,其人格堪称典范,他就是苏东坡。在他苦难多舛的人生历程中,他不懈地完善着自我人格,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地标扬着他旷世无双、豪纵奔放的创作风格。曾经,在黄州,他与友人夜游赤壁,在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余,领悟到大自然的无限,"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并进一步了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相似文献   

10.
泪珠与珍珠     
琦君 《广西教育》2005,(1C):41-41
①我高一时念的英文课本,是奥尔珂德的《小妇人》。文中马区夫人对女儿们说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全班同学都读了又读.感到有无限启示。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忧患.只是喜爱文学语言本身的美。  相似文献   

11.
一自《诗经》以降,有着两千多年传统的中国诗歌,到了20世纪初年,完全变了一个样子。不但外在体形、体态变了,而且内部的质素和整体的格调也发生了变化,变得人们几乎认不出它的面目来了。中国自有诗以来,代有新变,未有如这一次这般剧烈者:这便是本世纪初那一场轰轰烈烈的诗歌革命所引起的诗体的解放的结果。说起这一场诗歌革命,人们自然忘不了在上个世纪末发生的另一场诗歌革命。那一场诗歌革命是由维新党人发动的,结果自然也给中国诗歌带来了许多变  相似文献   

12.
俗言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是叹生之短暂;苏东坡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是惊变之迅疾。有人认为这种文学词汇的伸缩性太大,于是说:“瞬间是眼皮眨动之间,约为十分之一秒。”不过,再短也是一段时间。按宇宙爆炸理论,10~(-6)秒够短了吧,但它却是宇宙进化中的整整一个时代——“强子时代”。无沦瞬间是指多长时间,它不同于“时刻”一词是确定无疑的。“瞬间”一词没有严格的定量意义,所以在物理学中是不能作为科学概念运用的。然而,老师们常以“瞬间”入题,于是  相似文献   

13.
观物不切     
苏轼在其文中载有二则关于观物不切的故事。一则说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藏精品以百数,尤爱其中唐代画家戴嵩画牛一轴。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说:“此是画斗牛,然牛相斗用力于角,尾则抽搐入两股之间,今却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对此,苏轼发论说:“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书戴嵩画牛》 )另一则说五代画家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有人指出: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对此,苏轼也发了一番议论:“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 !君子是以务学而…  相似文献   

14.
文以意为主.意以新为贵.这是前人的为文之道.清人赵翼曾在《论诗》中说:“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就是谈文章立意不断出新.大千世界.生生不已.“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就拿高山来说.它巍然屹立.似静而少变.其实叶荣花枯,鸟飞兽走.乃至岩石剥蚀,泥土增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总之,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从事写作的人.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于同中见异.进而别开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① 曰 :《诗》② 有之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③ 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 ,想见其为人。适④ 鲁 ,观仲尼 ⑤ 庙堂车服礼器 ,诸生以时 ⑥ 习礼其家 ,余祗回 ⑦ 留之 ,不能去云 ⑧ 。天下君王 ,至于贤人 ,众矣。当时⑨ 则荣 ,没则己焉 ⑩ 。孔子布衣 ,传十余世 ,学者宗 之。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 者 ,折中 于夫人 ,可谓至圣 矣。[注 ]:①太史公 :这是司马迁自称。他曾担任太史令的官职。②《诗》 :《诗经》。③“高山”两句 :见《诗经·小雅·车》。止 ,通“之” ,一说为语助词。景行 ,大路。仰望高山…  相似文献   

16.
三、字词错误或有可商榷之处例1、“盖将其变者而观之,……”朱星主编《古代汉语》第324页《赤壁赋》一文。【按】“将”字后脱一“自”字,即应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见《古文观止》袁紫竹编,54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2、“君,未也;民,本也。”  相似文献   

17.
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dí,相见),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选自陆游《渭南…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赤壁赋》是苏轼的名篇,集中体现了苏轼的思想变化。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他因失意被贬所产生的思想矛盾:一方面消极悲观,曹操“固一时之雄,而今安哉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一方面是旷达乐观,听任自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整篇文章,作者先悲后喜,由悲转喜,虽政治失意,但却能力排苦闷,达到精神上的解…  相似文献   

19.
《留学生》2014,(23)
正孔子在《系辞传》第二章中说:"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简单的几句话,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实际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易经》这部奇书,怎样运用八卦来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和现实生活。据《周易乾凿度》说,八卦的"卦"字是"挂"的意思,即古人将八卦的卦象画出后再挂起来,一边观摩一边琢磨,所以叫"卦"。孔子当年大概就是这样来琢磨解读八卦的。他说:  相似文献   

20.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更认为: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运用“暗示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心理活动的暗示环境,引发学生记忆潜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展开无须强记的思维活动,变“苦学”为“乐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