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对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资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大学生问题是目前高校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当前社会和高校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亦应加强对其“精神资助”;作为贫困生也应积极努力,实现“精神自助”,这样有利于他们完善自我,早日成才。  相似文献   

2.
目前全国高校贯彻执行《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大了教育扶贫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力度,基本实现了贫困大学生资助全覆盖,然而,就在政府,社会和学校普遍关注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同时,有关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报到却屡见弊端。高校培养大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生理机能,更重要的还具备健全的心理品质,从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特点分析得知,贫困生精神上的"脱贫"问题得不得解决,轻则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重则违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经济上的负担,使贫困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多疑、嫉妒等心理问题,导致一些贫困生成为经济、心理"双困生"。因此,高校在为贫困生开通"绿色通道"、帮助他们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也要重视开展贫困学生的心理援助,充分体现资助育人的教育宗旨,让"绿色通道"更加畅通。  相似文献   

4.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贫困大学生作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对就业认识和准备不足,导致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样给社会、高校、家庭及他们自己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害.针对当前贫困大学就业择业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贫困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高校贫困生问题凸显。为了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问题,国家逐步推行"奖、贷、减、免、助"等政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贫困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消除贫困大学生因贫困而造成的心理上、思想上的阴影,使这群青年健康成长,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研究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特殊心理、思想问题的分析,探讨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推进,日常生活变化越来越多,使得社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诸多的社会问题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特别是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最快、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发展,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新事物的影响。因此,新时期贫困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和行为表现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和新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新时期贫困大学生激励教育的现状加以探讨和研究,希望通过研究了解影响激励教育在贫困大学生中运用的基本因素,从而为目前贫困大学生激励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笔者就通过对某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来源、贫困的原因、月生活费、助学贷款等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从中得出与大学生贫困有关的原因,并且就这些原因、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就贫困生的教育问题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各大高校扩大自己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能接受到高等学校的教育,与此同时,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大学生发展和生存日益成为凸显问题。近年来,经过政府、社会和高校不断的积极探索,逐步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的一整套贫困生资助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大学生的求学负担,尤其是经济负担。但是,在高校当中贫困大学生的个人性格的塑造、思想压力的排解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紧急任务,关注贫困大学生他们成长、成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贫困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来,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如何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一些国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对策:如对提供贫困大学生实习的雇主减免税收.发放暑期就业工作补贴等政策,帮助其建立就业实习记录;鼓励贫困大学生到艰苦地区从事艰苦行业或职业;通过向企业增收"教育培训税"来资助和培训贫困大学生,提高其就业能力;发展完善的高等职业服务,降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成本.这些政策在不同国家都取得了成功,促进了贫困大学生就业,体现了社会公平.因此了解国外经验,对制定和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就业资助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应高度关注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提高大学生主观应对性,并辅助他们摆脱精神贫困,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难,树立自强向上的人格品质,使其经受住各种挫折的考验,肩负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和伟大使命。因此,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研究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大学生精神贫困概念的入手,通过分析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进而从大学生自身主观方面寻找引起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尝试性地提出了大学生主观应对精神贫困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进一步严峻,贫困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问题,并已引起了国家、社会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文章对当前贫困大学生择业行为的特点及贫困生"就业难"的成因进行了解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贫困生顺利就业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形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及其问题也日益突出,高校贫困生问题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突出问题。对于一些贫困生因为经济上的硬贫困而导致精神心理上的软贫困的现象,本人觉得必须尽快关注到高校贫困生这一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正面的引导。  相似文献   

13.
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引发一系列问题。研究调查显示:心理弹性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叙事取向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行干预。结果发现:叙事取向团体心理辅导在安全、温暖、真诚、平等的氛围之中,通过问题外化,寻找独特的"结果"和"闪亮时刻",解构并重新建构问题故事,改写生命故事,实现成长与改变,进而提高心理弹性。结论:叙事取向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女大学生,他们同其他贫困生相比更具有特殊性,他们在心理承受能力、人积极交往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弱势,面临越来越激烈的职业竞争,对其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更为紧迫。提高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从其必要性出发,分析其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自主创业目前被认为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法之一,但是大学生创业之路却非常艰难,而高校贫困大学生创业就更难。除了大学生创业者自身因素外,更多的是因为缺乏社会的支持。本文结合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特点从两个层面去建构高校贫困大学生创业社会支持网络,以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尽早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校园里存在为数不少的贫困大学生,他们不仅生活贫困,还由此引发了心理贫困、就业贫困。为帮助贫困大学生脱离困境,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需要建立有效的学生资助体系、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且强化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是少数民族中的弱势群体,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他们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对其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教育性也具有民族性,其意义十分深远。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培养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具备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创新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及方法具有了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人文关怀为理论视角,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有以下可行性路径值得探索:实践活动与健康教育相结合,道德素养和提升自信心相结合,管理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促使他们成为具有自信、独立、感恩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9.
高校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而现有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主要局限于“助人”,这种资助模式会增加贫困大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应从传统的救助模式转向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助能力,加强自助能力建设,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前较为激烈的就业环境,兼职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锻炼求职技能的重要方式。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同时承受着家庭经济压力、学业压力、求职压力以及性别、生理特点给自己带来的诸多困扰。本论文通过对高校贫困女大学生校外兼职状况的调查,探讨她们兼职的动因以及兼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式,并就其兼职经历的正负向功能进行细致分析,进而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帮扶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