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希腊化时期是个价值虚无主义的时代,这个时期哲学家的思想虽然缺乏创造性和深邃性,但他们却肩负起了为价值虚无的困境开启道路的使命。伊壁鸠鲁幸福主义的伦理学以原子论为基础,探究人生及其终极目的;斯多葛学派的中心思想是以宿命论的伦理学反对伊壁鸠鲁学派的无神论和快乐论;怀疑论则对希腊哲学的对象、问题、方法进行全面质疑。普罗提诺本体论而非神学的世界结构把本体归结为一个最高的神。启示了基督教教父把“本体”译作神的“位格”(person),并引出上帝“三位一体”的概念,哲学的伦理观念由此转向宗教。  相似文献   

3.
刘伟 《宜宾学院学报》2023,(11):102-108
赫尔巴特首先明确提出教育界限问题,从人的可塑性和教育作用的发挥这两方面有所阐发。后世杜威、维果茨基等教育家对教育界限问题的思路有所回应和阐释,但并未对其进行详尽系统的阐释。布雷钦卡延承赫尔巴特的思路,从“目的—手段”范式、受教育者自身、可想与可行的教育以及教育作用这四个角度对教育界限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受教育者个性、时间和空间被一再论证是永恒的教育界限。在“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时代愿景下,教育学者需重新回顾“教育界限”,从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寻求突破教育界限的可能,呼吁师生践行“终身学习”,这正是对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这一历史使命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4.
复演论是18世纪至20世纪前期西方思想文化界盛行的历史文化观念和儿童发展理论,对欧美国家近现代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国内教育学界对此虽有所涉猎,但缺乏系统的专门研究。基于较为充分的文献史料,通过梳理从维科、莱辛到黑格尔、海克尔复演论阐释的演变过程,具体分析赫尔巴特、德国赫尔巴特学派和美国赫尔巴特学派将复演论运用到学校课程的探究、霍尔以复演论为基础诠释儿童发展阶段和开展儿童研究的努力以及杜威基于复演论对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并据此探讨复演论在近现代欧美教育理论中的运用和影响,可以发现:“适时”“适用”和“适度”是复演论作为一种“外源理论”对欧美近现代教育思想产生持续影响的重要原因,而教育家主体的二次乃至多次的再创造,是成功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的论证受到诸多批评,本文通过两个步骤将其论证补充完整:一是提供基于语言分析的先验分析论证;二是提供基于先验统觉的先验综合论证.“先验统觉”是康德先验哲学的奠基石,但却被他错放在知性直观的位置,本文则将它改为感性直观,并且区分了自返性统觉和对象化统觉,进而区分了“我思之我”和“自由意志”,在此基础上阐明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先验时间和先验空间等重要概念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6.
西方古代哲学见神见物不见人。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使人成为了哲学的阿基米德点 ,但这种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却是一个空灵的逻辑形式。只有在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之后 ,有血有肉、居于具体生存境遇之中、自我诠释、自我筹措、交往对话的的人才真正成为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从理念到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它既体现了教育哲学由传统的知识论、认识论转向存在论、生活论,也体现了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和社会建构论对其的理论支持。生命教育实施可以从生与死、身与心、生存与发展的维度来建构。  相似文献   

8.
李镇西 《班主任》2012,(2):65-66
下午下班后,我正要回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魁梧的军人。我惊讶于他怎么不敲门,正要问“您找谁”,突然认出他来了:“哎呀,这不是柴粒吗?”他说:“我出差来成都,今天下午是自由活动,就来看老师了。”我问:“怎么不事先打个电话?这是假期,你怎么知道我在学校?我刚要出去,再晚一点我就走了。你运气真好!”  相似文献   

9.
尼采把虚无主义的诞生归结到其所否定的柏拉图主义虚设的瓦解,也即:上帝死了之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研究首先是对于当时对尼采哲学所谓的“虚无主义”问题的批驳与澄清。海氏对于尼采的虚无主义给予了“仍是在传统形而上学遗忘存在之中思考虚无主义”的结论,称尼采只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海氏对尼采之“虚无主义”的深刻误读说明其思想的“形而上学”痕迹及其无视尼采的生命本体论的实际。  相似文献   

10.
“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的要旨在于严格界划由言语行动之产品构成的“语言域”、由心智行动之产品构成的“思想域”以及由客观行动的对象构成的“对象域”.“标准米”是当今学界最受争议的先验-偶然知识谜题.使用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可以澄清相关研究中存在的诸多混乱,揭示出标准米示例不具备先验-偶然知识资质的真正原因,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说明先验-偶然知识论题的合理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和实践在我国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生命教育的实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实施,要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干预推行;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生命教育内容;要遵循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创新生命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规训到教化:当代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规训或教化是两种不同趋向的教育。道德教育由“规训”走向“教化”,意味着教育中人的由“物性”回归到真正的“人性”。教育回归于“人”,也就回归到了它的原点,返回了人生的原始命意。教化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的善。向善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不可逃避的责任。寻求和接纳回归人性的善的教化,是教育本然而应然的意旨,是教育“成人之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基础教育脱离学生生活的现状,很多学者呼吁教育应回归学生生活。本文从教育的本质和生活的本质入手论述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基础教育脱离学生生活的现象,并对基础教育如何回归生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权是政治领域的一个范畴,教育分权是政治上的分权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新自由主义是教育分权的社会背景,这使市场原则渗透到教育领域之中;公共选择理论为教育分权准备了充分的理论依据,教育中的“经济理性人”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科层制的弊端则成为教育分权的现实原因,打破科层制的级层化控制,必须引入教育分权。  相似文献   

15.
Political Liberalism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Towards Curriculum Refor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Rawls' (1993) account of an overlapping consensus and recent proposals to introduce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parts of the UK. It is argued that both Rawls and the proposals mistake the significance and nature of such a consensus. Partly as a result of this mistake the proposals are insufficiently radical.  相似文献   

16.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社会生活中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 ,也是一种多属性、多因素的特殊活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 ,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20世纪初西方教育学生主是德国赫收发持学派教育学输入以后才开始的,而中国引进赫尔巴特学派理论则紧日本为媒介进行的,同时,在引进的过程中,国人萌发了结合中国社会和教育实际,探索教育学科学化的良好愿望,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初步建立起了我国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和方法体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教育学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在各科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语文教育的发展及提高语文教育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我国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轨迹出发,粗略探讨了其在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进步性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uses data from the 1970 Birth Cohort Study in the UK to explore the well-established link between ‘liberal’ social values and education. Whilst the link itself is well-establishe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is not; the paper explores empirically mechanisms that have been proposed for this link. In particular it considers the effects of social background, ‘ability’, personal efficacy and field of study on social values to explore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education. The paper finds that, whilst there are important effects of social background and ability on social values, these do not explain the effect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Moreover,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field of study suggest that the most likely mechanism linking education with liberal values is one of socialis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