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从首都和省市十几家报纸上初步搜集到七十多则“更正”,对这些“更正”作了分析,觉得不同的更正差错的方法,反映出办报人员对待差错的不同的态度。先说一些报纸严肃对待差错,认真更正差错的事。一是谁出差错由谁署名更正。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提出,如今的报刊更正差错,几乎都是吃“大锅饭”,发表文章署自己的名字,更正时却由报纸出面,很不合理。沈阳日报为了  相似文献   

2.
“有机会路经沈阳,请到报社来作客。”这是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在给青年战士高传博的一封信中发出的邀请。这则新闻,引起小高所在部队——沈阳空军雷达某团干部战士的好奇,当大伙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总编辑和雷达战士交朋友的故事便在部队传开了。刘黑枷和高传博是怎样交上朋友的呢?  相似文献   

3.
“有机会路经沈阳,请到报社来作客。”这是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在给青年战士高传博的一封信中发出的邀请。这则新闻,引起小高所在部队——沈阳空军雷达某团干部战士的好奇,当大伙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总编辑和雷达战士交朋友的故事便在部队传开了。刘黑枷和高传博是怎样交上朋友的呢? 原来是去年6月,爱好新闻写作的高传博,从《新闻与成才》第五期上看到《他,的  相似文献   

4.
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是位笔耕半个世纪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从1982年1月以来,经常早晨6点多钟到报社,取来一张刚出版的沈阳日报,利用早饭前后的时间把报纸评完,将评报意见贴在评报栏上。8点钟上班时,编辑、记者们来到报社,第一眼看到的,不只是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还有黑枷那亲切、中肯的评语。他差不多天天如此,即使因病住  相似文献   

5.
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是位笔耕半个世纪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从1982年1月以来,经常早晨6点多钟到报社,取来一张刚出版的沈阳日报,利用早饭前后的时间把报纸评完,将评报意见贴在评报栏上。8点钟上班时,编辑,记者们来到报社,第一眼看到的,不只是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还有黑枷那亲切、中肯的评语。他差不多天天如此,即使因病住  相似文献   

6.
黑枷评报     
办报需要学问,读报亦需要学问。从某种意义上讲,办报与读报的学问相辅相承。尤其作为职业报人,每天能从自己的报上,“读”出纰漏、不足、经验、教训……,不啻是攀住了进步的阶梯。沈阳日报人,就有这个“福份”。因为,他们有一位热心评报的总编辑。全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笔耕半个世纪,办报40余载。从1982年始,为推动新闻改革,将自己几十年的办报经验奉献出来,带出一支有朝气、素质好的新闻队伍,他坚持天天评报。  相似文献   

7.
“地方特色是地、市报纸生命力的表现”。这是9月间在哈尔滨市举行的全国十七个省、区的三十七家地、市报纸总编辑座谈会上一致的看法。他们说,过去一段时间为什么出现千报一面、缺乏特色的现象呢?主要是由于长期受了“左”的思想的影响,不实事求是,一阵风,一刀切,不按照新闻工作的规律办报,只讲统一,不讲区别;只讲共性,不讲个性;甚至错误地把地方特色当作地方主义来批判。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认为,地方报能否办出地方特色,是地、市报纸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从哪方面入手办出自己的特点,突出自已  相似文献   

8.
“地方特色是地、市报纸生命力的表现”。这是9月间在哈尔滨市举行的全国十七个省、区的三十七家地、市报纸总编辑座谈会上一致的看法。他们说,过去一段时间为什么出现千报一面、缺乏特色的现象呢?主要是由于长期受了“左”的思想的影响,不实事求是,一阵风,一刀切,不按照新闻工作的规律办报,只讲统一,不讲区别;只讲共性,不讲个性;甚至错误地把地方特色当作地方主义来批判。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认为,地方报能否办出  相似文献   

9.
沈阳日报今年4月15日在一版显著地位,向读者公布了1985年度较突出的失实报道。这家报纸自1983年以来,每年4月向读者公布一次一年度的失实报道,这反映了他们严肃认真办报的态度和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决心。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一要认真,二要坚持。沈阳日报经常对编辑、记者、通讯员进行新闻必须真实的教育,强调调查研究,深入采访,认真核实。此外,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报纸上出了差错及时更正,不打马虎眼;二是差错责任者署名检讨,不吃“大锅饭”;三是每年4月公布一年度的失实报道,进行自我批评。目前,全国性的报纸、省市报纸出了差错大都能及时更正,但象沈阳  相似文献   

10.
“群众是新闻的接受者,因而我们不能不考虑接受者有没有兴趣接受您所提供的东西。”这是辽宁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同志,不久前应阜新市记协分会的邀请,在介绍该报改版后大报小办的体会时说的一段话。改版后的沈阳日报,正是遵照列宁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中关于“用生活中生动的具体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的教导,一改过去“工农业生产报”的面目。他们除了悉心研究如何用适当的篇幅突出刊登重要的政治新闻和政策性、思想性较强的经济新闻,文教、科技等新闻外,下决心压缩一般指令性和工农业生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沈阳日报》公布了1986年度较突出的失实报道,并发表编辑部文章《公布失实报道的制度一定要坚持下去》。该报从1983年开始,每年都要把前一年度突出的失实报道公布于众,以求得群众的监督。《沈阳日报》每当在报道中出现失实问题时,都及时在报纸上进行更正,并由造成失实的责任者公开署名。对个別情节、地名、单位名称、人名、职务、性別、数字等方面的差错,通过报纸上的“读者、作者、编者”专栏和内部刊物《读者之声》,随时反馈  相似文献   

12.
沈阳日报为提高报纸的出版质量,杜绝文字差错,最近设立了“沈阳日报勘误奖”。 这项举措内容是每个季度评选一次,对挑出差错最多者分别给予一等奖一名,发奖金500元;二等奖二名,各发奖金300元;三等奖三名,各发奖金200元。同时,也要对造成差错的编采人员,按照差  相似文献   

13.
今年8月2日,内蒙古北方新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总编辑王开的道歉信,犹如一股新风扑面而来,让读者感到十分亲切。近些年,大报小报出现差错是屡见不鲜的事,能够刊登出“更正”或者“重要更正”的报纸算是够负责的了。内蒙古北方新报是全区发行量最大的都市类报纸,办得生动活泼,读者非常喜欢,最近,报纸出现了单位名称等差错,总编辑对此事非常重视,没有简单地更正,而是自己写道歉信刊登在报纸上,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一声诚恳的道歉,增进了编者与读者的交流与沟通,融入了报人知错必改的真情,换来的是读者的谅解和信任。办…  相似文献   

14.
因查找资料,翻阅了一些地市小报,发现“更正”刊在“中逢”里的比较多。有家地报三四月份发了三则“更正”、一家市报一个月发了二则“更正”全部发在“中缝”内。笔者不禁产生疑问:“更正”何必钻“中缝”呢? 报纸出了差错,发则更正,以防讹传,并引以为戒,顺之常理。天天办报,哪有不出差错之理?就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及各省市自治区一级的报纸,恐怕还找不到没发过更正的例子。而出差错较多的一些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差错?顾名思义,差错者,不正确也。差错是报纸上与政策、法律、事实、规定和办报人愿望相违背的内容、文字和图片。差错的种类很多,有小差错和大差错,有技术性差错和政治性差错,有文字差错和图片差错,有内容差错和标题差错,有编排差错和印刷差错等等。办报的人都想把自己的报纸办好。这个“好”包括的内容很广,不出差错或少出差错,应该说,也是其中的一条。报纸差错的普遍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6.
腊梅(又称干枝梅),虽不那么艳丽、娇俏、瀟洒,也无扑鼻的馨香,可是它铁骨丹心,不畏风寒,不媚流俗,不趋炎附势.即使是老干拙枝,也在岁末隆冬时节顶着雪花伸瓣,吐蕊。给冷寂的大地装点诱人的秀色,以自己淡淡的幽香,呼唤着百花斗妍的春天的到来. 本文要介绍的沈阳日报总编辑刘黑枷同志,一九八○年二月春节前曾在《辽宁日报》副刊上发表一篇散文《好啊,干枝梅》,热情赞扬那些不计报酬,甘愿为人民献出光和热的人们。他自己呢,难道不  相似文献   

17.
报社内部评报,是编辑记者们交流看法、切磋技艺、总结经验教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项活动。笔者今年在北京、上海、石家庄三地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三地的报社(就我去过的而言),只有一半左右是坚持评报的,其余的报社就没有评报这一项活动。从书刊上得知,沈阳日报前总编刘黑枷,多年来自己承担评报任务,每天都对沈阳日报的得失加以品评。外国报界有没有这种公开评报活动,眼下我无  相似文献   

18.
宁云鹏 《记者摇篮》2008,(12):14-15
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办报上,把一朵朵“带露的鲜花”奉献给读者,被国内新闻界誉为“办报迷”——《刘黑枷:新闻工作者的榜样》这篇1.3万字的长篇通讯,于2004年4月8日发表在沈阳日报一版头题位置上,同时配发了《为党的事业奔走呼号》的评论员文章。稿件见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19.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在一次会上,对萍乡的新闻工作者说:“同兄弟报纸相比,恐怕本报登的‘更正’最多。我们是以敢登‘更正’为荣的!”乍一听,颇惊讶;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过去,我看到报上登“更正”总皱眉头。接触新闻工作以后,方知出报工作复杂,要求又急又快,差错实在难免。怎样对待差错?出了差错该不该登“更正”?还是一般差错带过;只对大的差错才登“更正”?各报社的作法不尽相同。而解放日报则是尽量做到有错必纠。这样做是否影响报纸的威望?否。有错必纠,以敢登“更正”为荣,实际上是以胸中有读者为荣。  相似文献   

20.
报社内部评报,是编辑记者们交流看法、切磋技艺、总结经验教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项活动。笔者今年在北京、上海、石家庄三地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三地的报社(就我去过的而言),只有一半左右是坚持评报的,其余的报社就没有评报这一项活动。从书刊上得知,沈阳日报前总编刘黑枷,多年来自己承担评报任务,每天都对沈阳日报的得失加以品评。外国报界有没有这种公开评报活动,眼下我无从查考。不过,纽约时报前总编卡特利奇在回忆录中曾详细介绍了纽约时报的社长、董事长经常把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