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后世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德行”,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行”在“学”先。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此处把“文”排在了“行”的前面.与《学而》篇顺序显然矛盾。  相似文献   

2.
释"如"     
吉霞 《寻根》2007,(6):54-55
如,甲骨文写作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认为,“如”是“女”字的后出分化字。“女”,甲骨文写作“孝”,《说文》:“女,妇人也,象形。”此说流传甚广。《甲骨文字典》对女字的解释为:“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为其于内居处之常见姿态,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  相似文献   

3.
童心论     
因了明代出了一位桀惊不驯的奇才李贽,著了一篇名标千古的《童心说》,五百年来争议论说不断。李贽是一位汪洋恣肆的人,对先贤往哲的不恭,大似战国时的庄周。于是重礼而主敬的大儒们,对李贽的“不敬”往圣是有些恼怒了。我们知道,李贽是一位爱骂人的先生,但他自己似乎也知道社会上的物议,  相似文献   

4.
“道”,一般作“说”之义。当然,“道”也有些非常规义,如《唐五代语言词典》“道”条: ①是。白居易《览卢子蒙旧诗多与微之唱和因题卷后》诗:“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又《南湖早春》诗:“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②知晓,料想。……  相似文献   

5.
在无限复杂的改革现实面前,在信仰价值体系崩溃而又尚未重建之际.一个当年红透半边天的作家从《新星》、《夜与昼》走向《大气功师》、《人体——宇宙学》的心迹耐人玩味,若以“柯云路综合症”命名,其凸现的时代精神疾病的特征该何以描述……  相似文献   

6.
一、就“易”一名三义论“乾坤”中的辩证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易便是变易的易”,是《易经》中三个基本观念(易、象、辞)之一。这显然把:“易”简单化了,一个“易”字本身就是辩证法。郑玄作《易赞》及《易论》提出“易”一名而含“易简”、“变易”、“不易”三义的说法(孔颖达《周易正义》卷首),  相似文献   

7.
足疗的历史     
王海 《寻根》2008,(4):103-105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可见,“足”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足”字,《说文解字》解释说,“人之足也。在体下。从口止。”可见,“足”字是由“口”和“止”二字组成的会意字。清代学者段玉裁注释说:“口,犹人也。举口以包足已上者也。”对于“止”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口止为足。”原来,早在我们的祖先眼中,  相似文献   

8.
事情要从保存在我手上近30年的一本《大字报选登》说起。本所谈论的我的见解,就是以这本《选登》所保留下来的言论为依据的。这是一本15页的油印大字报稿,题为《批极左的矛头指向了什么?》副题是《从“批、肃、划”看我系的右倾回潮》。编印署名为“中系材料组”,时间是1973年12月11日。  相似文献   

9.
胡旭 《寻根》2007,(1):15-24
一 “竹林七贤”这一名称的出现,有一个过程。从现存材料看来,是先有“七贤”名称的。《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裴松之注引东晋孙盛《魏氏春秋》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寺庙辨异考     
人们常把“寺”和“庙”混为一谈,其实古时“寺”与“庙”是有区别的。最早的“寺”是指官吏办公的地方,如大理寺、鸿胪寺,是“官署”的意思。寺,古文作“侍”解。《经典释文》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故“寺”的本义是从“侍”这一字义而来的,所以侍人办公的地方也就叫做“寺”。  相似文献   

11.
冒廉泉  冒俊 《寻根》2008,(2):122-125
邵志宇、杨丽丽撰写的《如皋冒氏的来源》(下称《如》文,见《寻根》2005年第3期)一文,并没有讲如皋冒氏的真正来源,而是反复指斥《冒氏家谱》、《冒氏世谱》、《冒氏族谱》(下称“冒氏三谱”)是“伪谱”,但该文多处有错,现订正如下。  相似文献   

12.
说“狼烟”     
杜正乾 《寻根》2000,(6):80-82
“狼烟”,《辞海》、《辞源》均释为取狼粪所燃之烽烟,似已成不易之论。而笔在翻检史书时,却发现“狼烟”一词别有他义,今试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古代的君主一般称为“皇”、“帝”、“王”等。而人们通常不太了解,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君主一般被称为“后”。例如,《韩非子·五蠹》中有:“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句中的“夏后”即“夏王”之意。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风月宝鉴”的出现看似偶然,但却是应运而生,是千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与时代思想的发展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我们无论是从纵向的角度进行历时性考察,还是从横向的角度进行共时性观照,都可以看出它是我国古代宝镜中的集大成者,是这一坐标体系中的最亮点。透过对“风月宝鉴”这冰山一角的参悟,我们了解到的决不仅仅是一个风月故事。难怪“风月宝鉴”会成为《红楼梦》一书的别名!  相似文献   

15.
在《史记·六国年表》中经常可以看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太子从某国归”等类似的字句。《说文解字》日:“质,以物相赘。”又云:“赘,以物质钱,从敖贝。敖者,尤放贝当复取之也。”从许慎对字义的解释中可知,“质”最早指的是交换过程中物品的抵押行为,  相似文献   

16.
《说文》:“贾,市也,从贝西声。一日坐卖售也”。又:“市,买卖所之也。”凡市场上的货物交易行为便称之贾。然而长期以来,在古文字里未能找到对应的“贾”字,而常见的一个“ ”字,多释为“貯”字。杨树达先生曾在《格伯簋跋》一文中曾疑此字读为贾。  相似文献   

17.
《中庸》第一章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和重点,提出了“天”、“性”、“道”、“教”、“慎独”、“中和”等概念。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怨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文章的题名虽为“中庸”,但是总起性的段落中却没有提到中庸,而提出了“中和”这一概念,子思为什么提出中和这个概念,中和与中庸的关系为何,自然引起解读《中庸》者的关注。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朱熹关于中庸与中和关系的解析。  相似文献   

18.
“三峡啼猿”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意象,具有触发诗情的独特诗学价值。从生物和文化两方面可以认证“三峡啼猿”为长臂猿而非黑叶猴。猿的古典意蕴有体态巧捷、感情深挚和善于吟啸。猿声是一个源于《楚辞》而非《诗经》的重要文学意象,而且最早在《楚辞》里的三峡响起。猿声由弱渐强是在西晋至东晋之间,至六朝而猿声大作,同时兼备山水审关的冲淡平和以及人世抒情的悲伤悲悼双重审美意蕴。三峡“行者”之歌或者“渔者”之歌奠定了后世猿声的悲哀格调,赋有羁旅漂泊的孤苦、失子断肠的哀愁和穷愁失意的悲伤等心理蕴含。“三峡猿声”直到清代末年以至民国依然在三峡嘹亮响起。  相似文献   

19.
南冥先生(1501-1572),姓曹名植,字楗仲,号南冥,是韩国历史上李朝时代著名的性理学家、实学家、教育家。南冥先生自幼熟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特别喜读《左传》、《中庸》、《大学》、《近思录》等,他在研究和吸取我国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性理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学”从字源上来讲,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专家认为“学”字,“当从爻取义兼声”(徐中舒《甲骨文辞典》),是个会意字,篆文作“斆”字。许慎《说文》:“斆,觉悟也。从教,冖。冖,尚矇也,臼声。学,篆文斆省。”段玉裁《注》,认为“学”与“教”在古人乃是一事之两面,常相混用,既然“学”本身已经包涵有自觉与觉人,即学习与教人的双边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