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西方现代共和主义的理论范畴中,佩迪特教授的“无支配”共和理论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通过从自由观与政府观两方面对“无支配”共和理论的概括和梳理,文章认为以“无支配”来概括现代共和主义理论精神这一做法虽然继承了共和主义一贯的哲学基础与理论风格,但其存在的争议也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新共和主义的代表人物,佩迪特无意重构一种不同于自由主义的价值目标和理论体系,他的目标是打破自由主义对自由概念的垄断,在共和主义的框架下,以无支配的自由观为核心,围绕自由、法律、公民、参与、身份等重要议题,深度阐释共和主义的自由观.从概念选择到方法解构,佩迪特的论证存在诸多误读和缺陷.新共和主义的自由观为当代政治哲学提供了新的语境和论域.  相似文献   

3.
菲利普·佩迪特是西方共和主义复兴中的关键性人物.他的无支配自由观是其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这种自由观试图超越伯林的消极或积极自由的二分法.在此基础上,佩迪特还提出了论辩式民主等一系列共和主义的制度设计.虽然他的观点受到了诸多批评,但他的理论努力仍然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马基雅维里的政治自由表达了共和主义的自由理念,它不同于自由主义的自由观,不是干涉的阙如,而是一种无支配的自由,这种自由要求人摆脱奴役和支配,公民在参与政治活动中才能避免因权力腐败而导致的支配和奴役,这种思想对推进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的自由即是意志的自由,但个体又受意志支配,人的行动又是不自由的,只有消灭意志,在无的境界里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叔本华的哲学通过否定生命意志的方式所达到的是无,不免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也谈无,虽然二人视角不同,但对无的肯定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工》2010,(6):39-39
日前,湖南省双牌县政协委员、县委办副主任胡佐军在政协会议上的发言因涉及当地招商项目,使当地县委书记不高兴,由此被迅速停职。当地一位委员称“发言都会遭受处分,以后谁还敢讲真话啊!”(4月20日《信息时报》)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表现在五个方面: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自由与限制的统一;自由根植于劳动与创造,劳动与创造是获取自由的源泉;自由始终是相对的;自由的含义广阔而全面,是人自身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自由的实现需要较完备的条件。当代青少年应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走出认识的误区,做到实现自由的六个统一。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追随教师的意志,渐渐失去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表达能力。把自由还给学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英语课堂中,学生应该拥有选择的自由、表达的自由、思维的自由、评价的自由等,自由的参与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推导数学摆的无阻尼自由振动方程的新方法,它比文[1][2]所用的推导方法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
萨特的戏剧是他哲学思想的图解和具体化。他在戏剧《魔鬼与上帝》中阐述了其存在主义自由观。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先于本质”,他认为人实际上原来是个无,什么部不是,等到后来才把自己塑造成了想成为的那种人,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实现自由的途径是人的自由选择,人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通过行动担负起选择的责任。人类由于选择时无据可依陷入困惑,在虚空中孤独挣扎,终身为从自在自由过渡到自为自由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中出现的比如与老师顶嘴、上学迟到、上课说话、打架骂人等逆反行为是德育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文章从青少年心理层面角度分析,认为学生逆反行为产生的原因源于他们对于"被支配"的反对,并从青少年本身年龄发展阶段与学校德育方式主客观两个角度分析这种"被支配"感产生的原因,进而从这两个角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自由”是康德整个哲学大厦的拱顶石,更是其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立足点。因为自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根本前提,对一个行为作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评判的唯一标准是:这个行为是“出于义务”还是“符合义务”。  相似文献   

13.
我要说对于耕耘在教育这块土地上的班主任老师们,与其操心教育困难学生、素质差等问题,不如首先给学生以理解之光与温暖的爱。这样既不用废寝忘食地去驱赶所谓的罪恶的害群之马,也没有必要为训育法规之类的一纸空文绞尽脑汁。在光和热中,我们的学生会茁壮成长,开出绚丽的花朵。所以,我说:"以心换心,拨动学生的心弦。"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每位伟大的哲学家的体系中所提出的最基本概念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而由这些基本概念出发的探讨必然涉及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自由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莱布尼茨的基本概念“单子”与海德格尔特别是在《存在与时间》中的“此在”都关涉到了对自由问题的讨论。本文试图展示由这两个概念出发而对自由之不同解释 ,同时也将尽力找出其共同点  相似文献   

15.
《邢台学院学报》2016,(1):92-94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是市场经济中经常发生的不正当竞争现象,且此类行为具有多种不同的判定标准和表现方式。我国《反垄断法》在例举其具体行为形式时一般都附加"没有正当理由"这一限制性前提条件。但究竟何为"正当理由",法律并未作出明确具体规定。使得在现实的反垄断执法中,缺乏明确有效的认定依据。据此,笔者认为法律应完善对"正当理由"规定,明确"正当理由"的构成要件,制定适当的认定标准以及规范审查认定程序,并注意依法保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16.
陈杰 《中学教学参考》2011,(36):104-104
一、从主、客观上的角度出发来认识问题 体育课选项制教学实施以来,尽管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也的确对培养学生特长和兴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无论你选择哪个项目,总不可能一直是比赛,一直自己玩。就拿篮球教学来说,技战术的教学是必须的,但我们无需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学生通常更喜欢自己玩,技战术的教学及身体素质的锻炼成了少数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这也许是现代家庭大多数孩子的心声,我替他们说出。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家庭都在为子女的教育而累,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疲于奔命,爱往往成了控制子女的理由……剖析父母的这种心态,除了人的天性之爱,还有对后代的责任感,以及父母的自私心和虚荣心。父母想让孩子完成  相似文献   

18.
马基雅维里思想中的“自由”,是与“奴役”和“支配”相对立的共和主义的自由。他的“自由”有三层内涵,分别指国家的独立自主、自由国家而非专制国家、自由公民。由于实现和保有不同层面自由的前提和方式不同,与之相应地,他对待古典思想传统的态度也不尽一致。这决定了马基雅维里在思想史上的多重面相。  相似文献   

19.
审美关系理论是现代美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着审美特性、美感经验以及与之相应的美的感性形态的生成问题,而且关系着美的根源或美学本体论问题。中国现代美学早在30年代就对审美态度和审美关系作出了较系统的论述,在一度中断之后,进入80年代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这表明审美关系作为现代美学课题所具有的重大理论价值和无法回避的历史意义。审美关系理论仍需要向前推进,仅仅局限在经验地描述审美不同于实用和科学的特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美学的研究水平。实际上,非实践、非认识的审美关系,恰恰是从实践和认识两大关系中转化升华出来的,为了深入理解审美关系,必须首先理解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看到作为两者综合的审美关系及其特性是如何形成的,看到美的形态是在怎样条件下呈出来的。这些理论,将为审美关系的动态研究,为美的形态和艺术创造的历史研究,提供美学基础理论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日语里,“无案内”既可写作“不案内”,也可读作“不(ブ)案内”。“不”在日语中以读作清音的“フ”为常式。什么样的词,在什么情况下,接头辞“无”、“不”可自由替换,并使“不”可读为浊音为“フ”?本文采用分类、定量统计等方法,将《大辞林》中带否定接头辞“不”、“无”的词语分为“混交”“和制”“纯粹”三类,又将这些词置于《汉语大词典》、《大汉和词典》中进行调查比较,得出“不(ブ)”、“无(ブ)”可自由替换者大多为和制汉语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