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编辑出版人员学徒制培养模式的缺陷 在编辑出版专业开设之前,我国出版界普遍采用"老人带新人"的方式培养编辑人员:出版社的老总们钟情于老编辑带新人的方式进行见习,边干边学,注重出版业务知识和能力潜移默化的学习.①编辑人员这种获取知识和经验的方式实际上是传统学徒制.  相似文献   

2.
出版界是个什么样的行业?应不应当成为和许多别的行业一样的行业?鲁迅指出当时“上海的出版界糟极了……大印吊膀子的小说赚钱……上海到处是商人气……”马克思也说过:“作家当然必须赚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出版的最主要目的就在于不要成为一个行业。”“行业”,即各行各业的“行业”,即今日的“企业”。当时译作“行业”是因为当时词汇分工尚欠明确。今天,出版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业”呢?应当说是明确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这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企业就是要赚钱,就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周蔚华说:“一个企业不是单纯的赢利单位,利润最大化是一种过时的管理思想,现代企业应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两种观点都对,都有道理,可我更倾向于后者。一个企业说到底是一些人的集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就是人。一个人必须挣钱才能活着,一个企业必须赢利才能生存。一个人在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的时候,他必须挣钱,你让一个饿着肚子光着屁股的人去免费帮人做好事是不合情理的。因此,你对一个尚不能维持生存的企业说,你不能只追求利润最大化,你要追求实…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有一个新闻工作者告诉我,一次他去某大公司采访一位总经理,这位老总自认为“蝗虫”又来了,便迟迟不见,让他在会客室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来,老总出来了,板着面孔说:“我很忙,你直说吧,要我们给多少钱?!”当时弄得他哭笑不得,连忙解释说:“我是奉命来采访的,绝不要你们一分钱!”这位老总听他这么一说,面孔顿时变了样,态度也热情了,对他说:“对不起,误解您了,我们也是被新闻界一些人搞怕了。”真是“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可见,搞“有偿新闻”严重损坏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社会形象,败坏了党的新闻工具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相似文献   

5.
叶至善在一篇回忆父亲叶圣陶的文章中说:“在长长的一生中,他做编辑工作的时间最长,超过了60年。”叶圣陶自己也曾说过,“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从1923年春进商务印书馆算起,直至1988年春逝世,叶圣陶在编辑出版这块土地上足足干了65年。在长长的编辑出版岁月中,叶圣陶满怀着对编辑出版事业的深挚热爱,编辑出版过《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等几十种刊物和  相似文献   

6.
报登载了一篇A管理模式大型宣讲会的新闻。为了说明参会者的学习兴趣,新闻用了“300元一张门票不嫌贵”的肩题,文中更多处提及:“1100多张300元钱一张的门票供不应求”,“许多企业老总说,只要对企业发展有帮助,花多少钱都值得”。不少读者阅后提出强烈质疑:“听一场报告,要公家花这许多钱,如此‘败家子’行为,谈何学习企业管理,谈何搞好企业管理,又怎能登报表扬!?” 读者的质疑不能说没有道理,因为学习企业管理,同样不能丢掉节俭精神。这篇文章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负面影响,愚以为要害恐怕就在取材不当  相似文献   

7.
近日读报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女秘书抱着一摞与人齐高的读者来信对老总说:“这是今天读者寄来的‘贵报错别字与语法纠错’”。而老总大笑着说:“好事情!这说明咱报发行量在增加,知名度在提高!”让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8.
10月20日,北大信息管理系和北大出版社为办好编辑出版专业,培养出能够顺应时代要求的高质量人才,邀请一批北京地区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领导、专家,举办“面向21世纪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座谈会”。除中宣部出版局、新闻出版署图书司、教育培训中心的有关领导外,人民、中华、三联、大百科、科普、社科、团结、地图、语文、化工、北京等20多家出版社的老总和社长出席了会议,就我国编辑出版事业当前的热点问  相似文献   

9.
张建才,北京某大学2005级中文系应届毕业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然而,在他应聘北京一家企业时,主管招聘的工作人员只问了一句话“你有工作经验吗”,然后就把简历退给了他。记者在北京各大招聘会上了解到,200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依然寒流暗涌,应届毕业生不管毕业于哪个大学,只要没有工作经验,很多人都会得到像张建才这样的冷遇。不招应届毕业生,各方“苦水”多多企业:我们不招应届毕业生是有理由的。一篇题为《私营老总愤慨自述:我为何不招应届毕业生》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很广,文章中的这位老总说:“我让一位刚到我单位的应届毕业生买复印纸,…  相似文献   

10.
记得铁竹伟写的有关陈老总的报告文学中(《霜重色愈浓》)曹有一细节讲到,文革中陈老总读报发现外国记者的眼睛锐利,他们竟然抓住天安门城楼上林彪挥动毛主席语录时持书的姿式做文章,说他是“两指夹书,食指其中”,以示对毛主席的忠诚,似乎时时在读语录,持书时也不忘刚才翻到了哪一页上.事后我们议论这一细节,确实将林彪“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奸臣相刻画得入木三分,难怪陈老总惊呼:“外国记者的眼睛厉害啊!”  相似文献   

11.
电话里和一位老总聊2004年的出版统计:比2003年出书品种增加,定价增加,库存增加;印数减少,销售册数减少,出版单位减少。说“三高三低”,除出版单位减少外,其余都是连续几年的走向,不是好事。老总说,“还有‘一高’奖金越来越高。”接着收到仿子同志他刚发的《出版转制引发的思考》一文的复印件。出版转制,将出版社区分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和经营性的企业单位,是目前出版界最热门的话题。仿子同志以他多年丰富的出版实践,就转制问题中的认识提了他的看法。文章最后,他针对有文章中提出的“社会效益不是出版活动的最终目的,出版活动作为产业,其…  相似文献   

12.
总编辑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各种类型又有其特点.有优良的类型,也有差、劣的类型.优秀总编辑得到领导和部下赏识、钦佩;劣质总编辑得到的只能是人们对他的反感. 笔者试图对报社中劣质“老总”的种种不良表现的分析,给“老总”们提供一面引以自省的“镜子”,使人们知道:作为一个总编辑,应该注意摈弃哪些不良品质和作风,应该弥补哪些弱点与不足,应该避免犯哪些错误,并由此培养自己优良的领导素质,做一个合格的总编辑. 分析起来,劣质“老总”有以下类型及其特点: 华威型成天张口闭口喊“忙”,实际上往往是假“忙”(如同张天翼小说中的《华威先生》一样);或者“忙”得不对路.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口头上标榜自己“太忙”,实际上往往不很忙,“忙”字挂在嘴边,是想显示自己不同凡响.这样的“老总”在一天将过去的时候,就会喊道:“今天真忙死人了”.如果仔细清算他一天所做的事情,就会连他自己也感到没做几件事。二是工作并没“忙”到“点子”上。有的忙于应邀出席  相似文献   

13.
尽管编辑人员的劳动对象是图书,但编辑劳动的最终实现却是由读者决定的。这就是说,编辑人员编辑出版的图书只有为读者所接受,其劳动才具有实际价值,否则,便是一种无效劳动。那么,一个编辑人员怎样才能使自己编辑出版的图书确实为读者接受呢?道理很简单,那就是要根据读者心理开展编辑工作。它要求编辑人员做到: 1.当编辑人员编辑出版图书时,必须明确客观存在的读者需要。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作家莱斯特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文学体现着一种不寻常的希望。”我理解,作家所说的“不寻常”,是企盼趋于完美的理想性。这里对此不做细究的探讨,仅借用作家的这句话,对少儿读物的编辑出版产生一些联想。作为编辑出版少儿读物的一名编辑,经十余年的编辑工作,认识到:要想使编辑出版的少儿读物体现“不寻常的希望”,那就必须有相应的不寻常的运作,所谓“不寻常”,也即有别于其他、与众不同,具体感受是:不寻常的目标追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是每个搞出版工作的人都必须牢记的宗旨。…  相似文献   

15.
1、建议由国家出版局发起,建立“中国编辑出版工作者协会”但是,这个协会要采取完全新的办法来建立。它是党和国家领导下的真正的群众团体,决不应该是一个事业单位,不花国库的钱。它的财政支出,必须坚决地厉行节约。因为,它的活动经费,只能够来自出版、发行企业单位的集体会费。而这种会费,也只能占企业利润中很小很小的比例。它要有主席副主席之类的人员,但这些人员都不应是脱产的,一脱产就会有官僚主义和衙门  相似文献   

16.
近日某报登载了一篇A管理模式大型宣讲会的新闻。为了说明参会者的学习兴趣,新闻用了“300元一张门票不嫌贵”的肩题,文中更多处提及:“1100多张300元钱一张的门票供不应求”,“许多企业老总说,只要对企业发展有帮助,花多少钱都值得”,不少读者阅后提出强烈质疑:“听一场报告,要公家花这许多钱,如此‘败家子’行为,谈何学习企业管理,谈何搞好企业管理,又怎能登报表扬?”  相似文献   

17.
朱德与周总理的最后一次相见,那情景是相当感人的。1975年7月11日下午四时许,周总理午睡后,在病房内运动。他对秘书说:“你去打电话,问一下朱老总的身体怎么样?他现在有没有时间?前些日子他想来看我,因为我当时身体不太好,没能请他来,今天可以了。看朱老总能不能来。”秘书答应马上去打。总理接着说:“现在是四点多钟,如果老总可  相似文献   

18.
1971年1月,陈毅元帅在挨整中得了结肠癌,曾山夫妇去医院看望他。他们谈到“文化大革命”那么疯狂地迫害广大干部、专家、教师、艺术家,十分气愤。陈老总说:“天要报应。”陈老总过去还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不到,时间一到,一切都报。”他还在诗中写:“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相似文献   

19.
出版界的两位资深老总坐到了一起,对眼下正热闹着的图书订货会品头论足。一位老总对中信出版社的势头大发感慨,觉得在熙熙攘攘的图书订货会上,只有中信响亮地说出了自己的出版语言:“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另一位则不以为然,只是简短地评判一句:“他们没有自  相似文献   

20.
王有才 《传媒》2016,(2):22-23
2012年12月,两岸媒体在台湾佛光山举行了一次有关媒体责任和创新的高峰论坛,当时有位网媒老总用开玩笑的方式说,光从台上嘉宾的服装可以看出,没穿西装的都是新媒体负责人,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创新就是没有条条框框.网媒老总说的虽是玩笑话,但“西装”“休闲装”的对比正好映照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描述出了目前传媒行业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