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多活动在中国的南方,只有三次来北京。就是这少有的三次来京,其足迹却在北京的园林中多有停留。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及孙中山在南京的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群 《档案与建设》2006,(11):39-41
2006年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辰14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95周年。南京是辛亥革命重要发生地之一,更是孙中山建立的民国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同时也是他办公、生活及逝世后归葬之地。值此有纪念意义的年份,我们重新寻访辛亥革命以及孙中山在南京的遗址遗迹,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1988年10月1日,我国第一张以反映人民代表意愿为宗旨的报纸——(《人民代表报》,在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主办下创刊了,它的创办,开辟了一条联系人民代表的新渠道,成为我国报苑中独具特色的一枝花。半年过去了,《人民代表报》的情况怎样?正值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在京召开之际,我们采访了来京参加大会报道工作的该报副总编辑卜颖。  相似文献   

4.
1895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在广州失败后,清朝政府遂残酷镇压革命党人.粤署悬赏一千两花红银捉拿孙中山.  相似文献   

5.
1913至1915年,宋庆龄婚前在日本期间,曾数次回国。一般宋庆龄研究文章或论著均认为宋庆龄在1914年11月和1915年6月两次回国,前一次是为了陪母亲回沪治病,后一次则是被迫与家人一起回沪,行前曾与孙中山商定回沪后争取父母同意他们的婚事。 日本外务省档案(以下简称日档)所录虽均系孙中山的活动,但由于宋嘉树、宋蔼龄父女1913至1915  相似文献   

6.
刘学 《兰台世界》2006,(8):66-67
自民国政府创立以来,经历了两次国都选址之争──南京、北京。一次是孙中山与袁世凯之争,一次是蒋介石与北洋势力之争,其结果,南京、北京都做过国都。但不是因为“两京”的优越条件使然,而是因为谁掌握了政权,谁就主宰都城之所在地。第一次国都之争1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在17省代表的推荐下,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日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选举了副总统、秘书长、各部总长,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定南京为临时政府首都。临时政府刚刚成立,国事初定,面临诸多困难。财政拮据,军饷无源,贷款无着,革命先人因争权夺利发生分…  相似文献   

7.
刘学 《兰台世界》2006,(4X):66-67
自民国政府创立以来,经历了两次国都选址之争——南京、北京。一次是孙中山与袁世凯之争,一次是蒋介石与北洋势力之争,其结果,南京、北京都做过国都。但不是因为“两京”的优越条件使然,而是因为谁掌握了政权,谁就主宰都城之所在地。  相似文献   

8.
女子"自主高坠身亡"因一个不靠谱的传言而招致近百人聚集——反思近日北京京温女子跳楼事件可以发现,击退传言的利器是信息公开. 风起于青萍之末.5月3日,安徽籍一女子在北京京温服装商城内坠楼身亡,网上出现传言,"被7名保安强奸,警方拒不立案".5月8日,近百名外地来京人员在京温商城前聚集.后警方公布事发录像,排除中毒、性侵害和他杀可能,认定"系自主高坠身亡",事态平息.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9封孙中山于1909-1912年间写给王鸿猷的信函。这些信函是研究孙中山的积极追随者王鸿猷短暂革命生涯的主要文献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孙中山欧美筹款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革命活动提供了重要资料。其中,孙中山在欧美筹款期间写给王鸿猷的私信共有6封,均为亲笔,主要谈论与此次筹款之旅相关的情况,以及当时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王鸿猷在孙中山的邀请下回国出任南京临时政府财政次长。这一时期孙中山写给他的3封信件,主要是安排与财政相关的事宜。  相似文献   

10.
民国初年的北京,革命力量、复辟势力与前清遗老、遗孤各怀鬼胎,整个政治氛围波云诡谲.但在北京旧城的市井民间,活跃着一些来京讨活计的印度人.北京的档案资料中,保留了不少民国初年印度人来京生活的信息,其中包括印度人涉及民事和刑事纠纷的档案资料,这些为研究考察当时印度人在京的生活状态提供了一手资料.笔者通过梳理这些档案,总结了这类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在京的职业特点、活动区域分布、社会地位等信息.由于档案资料流于零散、繁杂,这里只拣选一些典型或比较有特点的例子,案件侦办过程则扼要叙述,重点在突出印度人身份、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3):8-14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重掌执政,并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于北上途中绕道日本。不久,孙中山被证实身患癌症,其最后的生命特征信息被外报详细记载。通过日文和英文的报纸资料,从舆论报道的视角,可以探讨外报对孙中山逝世前的政治活动、孙中山病情演变、孙中山逝世影响的认知,不仅可以促进孙中山研究的史料多元化,而且有助于探究他者(外国人)眼中的孙中山及"中山"形象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2.
1987年由日本大阪府寄来一批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乱,孙中山在永丰舰上亲躬理财史料复印件180余件.史料原件1930年曾在广州第一次文物展览会展出,系孙中山秘书林直勉所藏.当时,胡汉民特为展览写了题跋谓:“直勉兄集十年前以总理蒙难时会计所发收单据二册,尔时逆气甚炽,总理以次诸人居小舰,贼从水陆来攻,危险不可终日,而能综理微密,从容不紊,古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者,于此见之.况其间有察知当日文实者耶!是可宝矣.”这批珍贵史料展出后,后来竟下落不明.1973年台北《国父全集》公牍部分中,1922年6月18日至8月9日孙中山在永丰舰亲躬理财史料几乎全缺.迄今台湾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亦藏缺无存,可见孙中山文献资料散失在国外者甚多.因其是孙中山广州蒙难的重要史料,现刊录于此,供研究参考.因此组史料较长,拟分两次发完,上部分为有孙中山签字之单据,下部分为未经孙中山签字者.  相似文献   

13.
1925年4月,宋庆龄一行由"总理葬事筹备处"总干事杨杏佛陪同,在南京紫金山勘察孙中山墓址.他们返回上海刚刚一月有余,"五卅"惨案便在上海发生,宋庆龄从痛苦中抬起头来,毅然投身于丈夫的毕生事业,为了实现一个真正的中华民国,她忘我地开始了在孙中山逝世后的第一次战斗.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颁行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毕生的执著追求.到临终前,他仍为"三民、五权之主张"未达到而死不瞑目①.1922年春夏,孙中山曾命国会议员叶夏声起草五权宪法,并拟由国会非常会议制定颁行.这是孙中山生前制定五权宪法的一次重要尝试,所成"五权宪法"草案经孙中山本人过目并获"慰勉",对于研究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是一面旗帜。这个光辉的名字让海内外华人景仰不已,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斯人已逝,精神长存,纪念这位伟人,对于促进海峡两岸统一显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孙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挽孙中山先生联选》一书的出版,无疑恰逢其时,成为历史的回音壁。 孙中山于1925年3月12日在京仙逝后,举国哀痛,各界人士纷纷以挽联这种特殊形式表达悼念之情。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楹联史上空前的。当时仅北京一地就有挽联五万九千余副,海内外的挽联总数多达上万副。这些挽联,字数最少的只有8字,最多的应数老同盟会员、湘人刘揆一奉献的256字长联。其撰联人既有各党派领袖人物、各界名流、失意政客、新老军  相似文献   

16.
1924年10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下,平定广州商团叛乱,是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一次重大斗争。了解孙中山在这次重大斗争中的重大决策,对于进一步认识这个历史事件的经过和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孙中山平定商因叛乱的斗争及其政策的变化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一孙中山先生的一生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前前后后来过上海20多次——从1894年酝酿上书李鸿章,到1911年末回国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从撰写《建国方略》,到商讨国共第一次合作;甚至于他与宋庆龄的婚姻、与李大钊等中共人士的交往,都与上海息息相关。上海,留下了孙中山先生太多的足迹。1999年,刚成立不久的上海公安博物馆获知卢湾分局有一把孙中山先生曾经用于自卫的手枪,这个消息让公博馆的员工们兴奋不已,能够收藏孙中山先生使用过的手枪,这实在是无比珍贵而又难得啊。然而,当这把被称作"小贝贝"的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版权司司长玛丽·多克女士应国家出版局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的邀请,于4月10日专程从巴黎来京,作为期一周的工作访问。在京期间,多克女士作了四次版权讲学,讲课题目包括:(一)版权和取得情报和知识的途径;(二)版权和进行文化合作和知识交流的便利条件(或障碍);(三)世界版权公约;(四)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有版权保护作品方面提出的困难,以及在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时可能采取的措施;(五)利用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和地方军政机构以及一些民间团体发行了大量孙中山像纪念章。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民国时期的孙中山像纪念章,从颁发时间和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逝世后、1929年奉安大典期间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孙中山"这一价值符号的建构与认同。在全国范围建构"孙中山"这一价值符号是从民国初年开始的,但由于此时孙中山实力不济、北洋军阀专制等原因,其开国元勋的历史地位并没有获得官方的认可。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以在野之身,从党内强化孙中山的革命领袖形象,并向民众宣传推广;待掌握政权后,又通过奉安大典完成"孙中山"这一价值符号的国家建构和取得民众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队伍中,廖仲恺、朱执信和宋庆龄等是几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是孙中山先生的学生、战友和忠贞不渝的得力助手,所以,他们与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在“五四”前后是完全一致的。因朱执信牺牲早几年(1920.9.),廖仲恺是在孙中山去世后同年(1925.8.)牺牲的,而这后几年又是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飞跃发展的几年,因此,将廖仲恺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研讨清楚,不仅能对廖本人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作出正确的估价,而且有助于对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