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审美文化正在向世俗化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在中国文化正经历着一个从理想主义形态,向实用主义、现实观念和消费社会的变化,一种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和未来主义,被另一种实用理性原则和现实主义所取代.在中国,文化的世俗化包含了一个转向市场、转向交换、转向商品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经济对文化的压力和影响所致.在这种审美文化向世俗化转变的大趋势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成功的装帧设计作品与掌握市场变化的特点、树立市场观念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2.
宋代市井音乐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由宫廷音乐向世俗音乐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市井音乐具有多样性、商业性以及世俗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韩奇 《青年记者》2017,(32):75-76
电视凭借自身优势快速发展,电视文化相伴而生.电视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无处不在.但在发展过程中,电视产业化、技术化带来的冲击逐渐变大,电视文化的建设受到挑战.在我国,当代电视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人文精神,本文对电视纪录片中人文精神的传播进行分析. 电视文化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东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理解.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兴起于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即尊重人、尊重人精神存在的价值.在中国,目前可以考究的“人文精神”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东西方人文精神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具有了各自的特色,“西方人文主义是针对神权社会而提出的,其核心是从天国走向人间,从神权走向人权,世俗化是最核心的诉求;而中国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人文精神’则把矛头指向世俗化,其核心是从人间走向天国,排斥世俗性诉求,用道德理想主义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主义来拒斥文艺的市场化、实用化与商品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中国新闻业正经历着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个体性、区域性、娱乐性、互动性的特征。然而,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不稳定因素,造成了新闻世俗化过程中的缺陷。为了避免新闻世俗化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应该加强政府的宏观导向和媒介的自身调整。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力的增强和海外影响的扩大,中国图书和文化“走出去”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对此,中国出版人应加强“走出去”选题策划,加强对西方读者心理的了解,提高文化传播的针对性、有效性、可读性和感染力,加快推动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和融合,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选题策划机制的不同形式及其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传承文明、积累文化"的社会效益考虑,还是从保证生存、发展的经济效益考虑,选题策划工作都是出版社的中心工作.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的出版界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其突破口总是出版社的人事、分配制度,而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却一定是选题策划机制,其他的改革措施最终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工作能够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7.
王朔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有四部王朔小说被改编为电影,这一年被称为"王朔电影年"。"王朔电影年"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电影商业化、世俗化趋向的表征,标志着中国大陆的文化空间的再次分裂与转型,以及中国影视文化格局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变化:从形而上学的精英话语空间过渡到世俗化的大众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在国际上越来越被人们关注,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播依赖的基础,中国向东盟地区传播汉语言是一种文化交流,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国向东盟进行汉语言传播策略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文化软实力,从而进一步加强自身硬实力.在当前中国经济腾飞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向东盟地区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将有助于产品推广,经济合作.文化体系的建立是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主要手段,文化产品的输出、从语言传播方面入手是则加快文化体系建设的捷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视剧意识形态“世俗化”的要义在于,创作者要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大众日常生活之间建构一种“相关性”,使之成为大众喜闻乐见、感同身受的影像体验。《亮剑》、《任长霞》等主旋律电视剧为意识形态世俗化开辟了路径:人物形象塑造的平民化,意识形态叙事的当下化。而《红粉》则从题材的把握入手,围绕“改造”这一意识形态母题,沿两条线索展开叙事,渲染出一个关于“爱”的动人故事。显然,在意识形态“世俗化”的路径选择上,《红粉》为以后的电视剧创作又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媒体经历着由“纯新闻”向“泛新闻”转变、表达方式日趋平民化的转变,信息源多样化的转变以及由“重节目”向“看品牌”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视节目的编辑策划以及创作的原则和取向。  相似文献   

11.
每月视点     
观察柳斌杰:中国出版业的十年发展将实现三大转变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9月28日在会见威科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南希·麦金斯基一行时强调,中国出版业将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三大转变,总的目标不仅是出版大国,更要成为出版强国。一是从以纸质出版为主的传统出版方式向以数字出版为主的现代出版方式转变;二是从阅读形式和内容的简单、狭窄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品种数量将越来越多,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的需求;三是由国内一个市场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如果这三个转变顺利实现,中国出版的面貌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时期 ,也是美国积极准备对外扩张建立世界强国的重要时期。体现美国理想主义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门户开放主义 ,极大地加快了美国向远东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扩张的动机。中国在远东具有重要地位 ,研究中国对美国制定有利的对华政策很有必要。所以 ,进入 2 0世纪后 ,美国的汉学研究逐渐成为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代名词。汉学研究机构的纷纷建立二十世纪初 ,美国对中国的认识仅限于书本 ,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是欧洲启蒙运动所描绘的理想化的中国 ,另一种是 19世纪所接触的落…  相似文献   

13.
并不是所有作家都抱着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目的而创作,但诺贝尔文学奖的存在,使得人们在审视这一世纪的文学时自然而然地加了一个坐标:横轴是作家的 生命,竖轴是理想主义。 我们在试图对百年世界文学进行一次梳理时发现,“理想主义”却是一个无法理想的名词。 这些文学大师都是圣者。他们不仅到达了理想主义的终点,还或多或少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4.
赵蔚婷 《编辑之友》2011,(Z2):58-59
"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军队期刊,作为军队文化的基础产业和主要传播行业,在军队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如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新闻出版业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以科学发展、服务全军的实际行动,推动全军期刊出版业的大发展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末的中国文化在旋转的时代的万花筒中越发千姿百态,一时间引得众说纷坛,不管是当代中国文化本身,还是对它的讨论都陷入了一种无法统一的焦虑之中。金元浦、陶东风二位学者却在感受的焦虑中保持着思维的冷静,他们在《阐释中国的焦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出版)一书中对中国转轨变型时代的文化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客观的评述、科学的分析和犀利的批判,对时代提出的诸多问题努力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宏阔的视野几乎涵盖了中国当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纷繁复杂的文化表象中,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世俗化问题最为引人注目,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文艺广播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文化现象,文艺广播深受社会主导思潮的浸染,同时又有着自身独具的个性特征。本文力图从社会心理,审美文化,体制沿革等多重维度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文艺广播50年来兴替嬗变的立体画卷,力图从开阔的大文化视野为当代中国文艺广播梳理出一条明晰可辨的文化心灵轨迹,将其划定为四个个性鲜明的发展阶段。分别是;被集体主义、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激情照耀的建国17年时期;被政治权权话语统治的文革时期;回归艺术本体属性的新时期以及平等交流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和媒介仪式理论为视角,观照中国春节仪式传播的变迁。春节仪式的传播形式从群体仪式向媒介仪式转变,传播内涵从神圣向世俗转变,传播功能从文化认同向娱乐大众转变。仪式传播的转变,稀释了春节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恢复再造传统群体仪式,虔诚塑造媒介仪式,对于传承和保护春节文化遗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和新闻出版系统提出的"新闻出版强国"目标,目的是实现由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打造精品、多出精品,多出代表国家水平,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传世之作.本文就如何打造精品,多出精品谈几点看法,以期与同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在国际上仅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在中国,过去很长时间,中国文化建设主要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型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逐步由"事业型模式"向"产业型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价值状态产生于人的主体意识或是人的欲望觉醒的那一刻.因此,价值的本质涵义与人自身息息相关.纵观人类发展史中在人的存在意义探寻,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是两个重要的阶段性特征,它们同时也标志着哲学领域的重要转向.对于以哲学为根基的美学范畴崇高而言,主体性或主体间性不仅体现为一种价值诉求,而且凝结成一种价值圭臬,电视剧中崇高的价值范式转化也根源于此.崇高在电视剧这种日常生活的文化形式中体现出了主体性价值到主体间性价值显现的明显转变.这是不可逆转的世俗化的脚步,也是一个经典范畴于变动不居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所必然出现的"经典化"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