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友言在先     
胡莹 《兰台世界》2019,(8):10-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1/3。各具特色的民族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档案、少数民族古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2.
一、湖北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 湖北民族地区是指在湖北省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个地方。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4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37万人,约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2%。  相似文献   

3.
新疆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现有40多种民族成分,其中,人口较多的民族有13个。目前,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实现了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新闻传播,已形成了新疆的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并取得显著成就。当代新疆少数民族新闻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罗梅 《新闻窗》2006,(4):43-44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分,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文化资源的天然大宝库。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看,民族题材的新闻报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纵观近年有关该省的新闻报道,民族题材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头戏,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推出“多彩贵州”系列活动以来,  相似文献   

5.
张克清 《中国广播》2006,(12):48-50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尤其是边境沿线,山高谷深,交通、通讯十分滞后。这些特点决定了传播信息快、收听方便的广播仍然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传媒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特别是“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广播事业,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广播的覆盖率明显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今年6月,我有幸随国家有关部门到西部民族地区,对广播事业的发展做了一次调查,深切感受到了我国民族广播事业的发展和影响,同时也  相似文献   

6.
王勇 《云南档案》2015,(9):29-31
云南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达25个,其中有16个跨境民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并且其中又有11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山区、边疆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贫穷、落后,科技文化素质低,历史上民族隔阂严重、矛盾多,社会情况复杂。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传播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本文在对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政策变迁的梳理中,一方面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归纳与总结,认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播政策的变迁有两个特点:典型时代特点、发展对外传播;另一方面提出个人对于民族文化传播政策的相关思考,在我国新媒体发展迅猛与媒介融合的关键转型期,给民族文化传播的后续保持与研究提出可参考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民族语文媒体是民族媒体的一个重要的构成元素,它依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来实现信息的传播,包含报纸、电视、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本篇研究对民族语文媒体在少数民族宏观和微观两个语言生活层面以及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等主要作用进行具体阐述,希望对民族语文媒体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族新闻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业兴起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百余年来,少数民族新闻业走过了艰难曲折而又迂回发展的道路。如今,呈现出空前繁荣景象: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像为其信息载体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全面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新闻业队伍日益壮大。少数民族新闻业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我国民族大团结,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民族新闻的定义及民族新闻工作的特殊规律,做出既符合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规律又符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基…  相似文献   

10.
李飞龙 《兰台世界》2012,(22):77-78
建国初期,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口,虽然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但是他们居住的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这些地区不仅蕴含大量稀缺资源,而且大部分处于国家的国防线上。长期以来,由于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和民族认同的差异,新中国成立之时,国家仍未获得少数民族足够的政治认同。本文通过建国初期少数民族文字改革的梳理,分析文字改革过程中少数民族对国家和政党政治认同的形成与构建。  相似文献   

11.
邱成建 《大观周刊》2011,(18):215-215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也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蓬勃发展,但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情况却不容乐观。加强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全面推进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理论与实践建设,对于保障和促进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平等的受教育权益,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教育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世纪以后,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娱乐方式趋向多样,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危机,传统文化后继乏人,这方面的文字材料很少,亟待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挟持和保护。本文分析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以及它的保护现状,强调了培养会说民族语言、会写民族文字、具备民族心理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是一项特殊的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浅谈少数民族档案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玲 《云南档案》2003,(2):20-21
少数民族档案的概念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少数民族档案是少数民族地区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土司、家族和个人在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社会生活、民族习俗等各种活动中形成的以文字、图表、声象为符号的各种载体和形式的文件村料。有的又认为凡是反映少数民族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等方面的档案文件就是少数民族档案。有的则认为少数民族档案是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文件材料和其它载体形式的原始记录。概括起来:少数民族档案是少数民族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反映其社会活功的各种载体的原始记录。它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产…  相似文献   

14.
张景龙 《新闻窗》2008,(3):102-103
中国是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或群居、或散居,其居住区域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如何在民族聚居区创建和谐社会,关系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地位,关系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高卫华  杨兰 《当代传播》2012,(5):63-65,68
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和建构少数民族形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选择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存的土家族原始民俗"恩施女儿会"为个案,分析大众传媒通过集纳并提炼分散繁杂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符号,整合并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重构,主导性解读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形象等符号化传播过程,实现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同时就目前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回族是我国境内少数民族中人口分布最广的民族。但在旧中国,回族地位低下,国民党政府不承认回族,认为“回回已经汉化”。据统计,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回族人口约有350万人,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7.
面对亟待保护的珍贵的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高校图书馆有责任发挥积极作用和自身优势,将保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明确纳入到日常工作中来,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参与到保护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去。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古籍为进一步深层次地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极其真实宝贵的资料。整理与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是一项时间长、专业性强的工作。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民族古籍的保存现状,就如何整理和保护少数民族古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波 《新闻前哨》2013,(10):17-19
本文在论述民族心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和谐的民族心理促成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的生成.进而建议构建和谐民族心理以减少损益性少数民族舆情。  相似文献   

20.
陕甘宁边区地处陕西、甘肃、宁夏三省的交界地区,与蒙、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接壤,因此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特别是蒙、回民族的关系意义重大.陕甘宁边区政府根据当时社会实际情况,逐渐制定并不断完善有利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适合于少数民族发展的教育政策.本文就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民族教育政策的紧迫性、具体政策以及少数民族教育体系的确立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