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丽航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8):51-53,95
阐述数字环境下技术、版权法与作品存在对立统一的紧密关系。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作品的公共物品属性急剧增强,社会公众使用作品的成本急剧下降;另一方面,通过版权人对作品保护技术的应用,提高公众使用作品的成本,作品的私人物品属性得到一定回升。版权法正是通过对技术保护措施的法律确认及进一步的版权扩张,努力使数字环境下的作品不致于成为纯粹的公共物品,保证版权人的收益高于生产与传播成本,激励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促进社会知识增长与进步。指出数字环境下的版权立法必须以维持社会公众与版权人的利益平衡为基础,并贯彻技术中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合作作品呢?其实就像字面意思所显示的那样由两个人以上共同创作完成的作品就叫做合作作品。比如说在一本摄影集中,由摄影家所创作的摄影作品和文学家的文字创作部分就构成了合作作品。合作作品的名称是很好理解的,但在今天这样的法治社会中,我们很好地了解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和归属以及保护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一部好书既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增长人的智慧;也可以使人弃恶扬善,令我们的社会日臻走向完善。时下,就有这样一部好书出版,这就是辽海出版社近日推出的由陈四益作文、丁聪绘画的《世相写真图》。该书展现给读者的是近20年来中国社会民生的“浮世绘”,那如珠的语言、传神的绘画,使人百读不厌,百看不倦,给人启迪,发人深思。这部由黄苗子题签、萧乾代序的图书,包括了陈四益、丁聪二人合作17年以来的全部作品。在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了作品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按照内容划分为雌黄月旦之什、乐府咏歌之什、附庸风雅之什、寓言譬喻之什等…  相似文献   

4.
新闻作品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向人们传递美感莎士比亚在《爱的徒劳》中说过:“不能理解的也不能欣赏。”莎翁这个古典的论断,从反面向现代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责任性的命题:那就是新闻作品首先要让人理解。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当代社会日渐复杂,当代科技日趋深奥,反映科技和社会的学术性论文也日渐艰深,甚至文学作品也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但是,这些让人看不懂的东西,并不妨碍它们获得大奖,直至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广泛的声誉。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细考虑一下,原来这些东西,只需要一部分人懂就行了,它的社会作用,是通过影响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近日,记者从东方出版社获悉,该社8月推出了女作家张睛的长篇小说《漂在北京》,作品通过一群北漂人奋斗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情态。作品题材紧贴社会现实,涉及了人们生活与精神层面的很多闯题。  相似文献   

6.
孙米密 《新闻知识》2001,(11):21-22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产生着深刻的变化,直接反映这一变化的社会新闻的报道也越来越受关注,各媒体在这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社会新闻栏目在各类媒体上方兴未艾,具有真善美的优秀的社会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当然,如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社会新闻作品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小报不顾社会效益、不顾影响,刊登一些格调低下、倒人胃口,几乎和文字垃圾一样的所谓社会新闻作品,既不能体现时代之真,无美可言,更不是为社会作了善事,只能污染群众的耳目,败坏新闻事业的声誉,为使社会新闻的报道健康…  相似文献   

7.
王荣昌     
《出版参考》2011,(4):F0002-F0002
王荣昌作品先后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文化部、中国军事博物馆等机构及海内外社会团体、个人收藏,作品先后在《人良日报》、《美术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艺术与收藏》、《中国收藏》、《艺术界》等近百家杂志报道,并出版有《王荣昌作品选集》。2006年10月,广东卫视《一朵时光》栏目以“君子荣昌”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8.
信息网络传播权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版权法赋予版权人一项新的权利——信息网络传播权,却没有明确规定对版权人的网络传播作品的权利予以限制。数字图书馆建设受到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制约,面对“海量作品”的“海量授权许可”,使其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现阶段数字图书馆的主体性质仍为社会公益事业,应该得到较为宽泛的例外。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摄影被人们所越来越喜欢和普及.创作摄影作品和鉴赏摄影作品的人也随之增多。可是,懂得如何鉴别一幅摄影作品成败的人并不太多。一幅摄影作品成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人精神,是优秀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在新闻作品中,新闻事实就是人精神的物质载体,可以说,透过一张报纸,就可以折射出它所存在的政治环境和人背景。军事新闻作品中所独有的浓烈军味,更使受众引发出对自然、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特别是对军人的生存状况、对军人价值、尊严的探求。在军事新闻报道中,弥散着带有军队人特色的新闻报道,一般都是优秀作品,甚至是精品。  相似文献   

11.
高卫华 《新闻界》2006,(4):54-55
我们用系统的眼光回顾张以庆的电视纪录片,不难发现,从《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到《幼儿园》,张以庆的作品始终围绕着人的问题——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生存现状,人的心理世界,人的成长轨迹等等——通过个体的、独特的人,透视人的共性、人性的根本与社会的本质。而与讲述残疾人舟舟的故事和记录驯养员与熊猫的日常生活所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12.
在依然健在的老一代新闻工作者中,就作品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而论,似乎无人能比得上穆青。他报道的焦裕禄、王铁人等英雄人物的名字,我国的成年人几乎无人不晓。穆青的优秀作品和杰出贡献为人所称道。1996年10月,首都举办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要我出席。为了不当“闭口道士”,不发“外交辞令”,说点中肯的话,我把穆青的新闻作品特别是人物通讯作了一番研究。虽然花去了不少时间,却得益匪浅。穆青作品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这里,我只能就新闻人物写作中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以穆青的作品为依托作些分析,供大…  相似文献   

13.
当来自澳大利亚的女摄影师Claire Martin记录社会底层人群生活、反映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的作品《富裕国家的底层人民》(ongoing documentation of marginalised communities within prosperous nations)呈现于世时,除了她特有的拍摄风格给人以震撼,相信很多人会用费解和怜悯甚至惊讶的眼光去看待她的作品。可正是这些作品展示了这位摄影师的社会责任,将许多人不曾触及的社会的另一个层面通过镜头展现出来,她的作品告诉人们,即使在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作品的创作和使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图书馆在维护社会公正方面的作用不应改变。图书馆可以帮助因为经济、技术或社会等原因,不能直接接触有关信息的人,从而有助于消弭“信息鸿沟”。公共借阅对文化和教育十分重要,应该向每一个人提供。非商业性的公共借阅行为,传统上不受版权法所管辖,在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和诸如教育和研究等合理利用情况下,  相似文献   

15.
带着真情     
带着真情王建社会生活色彩份呈。社会中的人的思想感情处处都会留下生活的烙印。一个记者要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就应该深入生活,用真情去采访,这样才能深切地感受到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挖掘出具有本质特征的思想感情内涵,才能感同身受,用饱蘸深情的笔写出真实感...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生活日趋绚丽多姿,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能够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我国几十万新闻工作者队伍中,确有少部分新闻工作者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迷失了方向,他们利用工作之便,贪赃枉法,…  相似文献   

17.
钮西来 《报刊之友》2010,(11):84-85
英国著名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的作品从生态环境与人性批评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英国工业文明给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对生态的破坏和人性的扭曲,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扭曲的世界。因而,在劳氏的笔下我们体会到了他热切地希望人类回归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渴望用和谐的两性关系来建立人与人的和谐,以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钮西来 《今传媒》2010,(11):84-85
英国著名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的作品从生态环境与人性批评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英国工业文明给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对生态的破坏和人性的扭曲,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扭曲的世界。因而,在劳氏的笔下我们体会到了他热切地希望人类回归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渴望用和谐的两性关系来建立人与人的和谐,以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张瑞 《大观周刊》2011,(41):19-20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又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产物。文学活动不孤立于社会.而是在人类社会中产生并且作用于社会。在人类社会中自成一个系统.即作者一作品一读者。这三者也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整体。作者创造出作品,作品为读者说认知,接受。研究后反馈给作者,作者再进行新的文学创作。三者之间以文学作品为纽带相互作用.呈循环之势。  相似文献   

20.
增强新闻作品影响力初探林上军追求新闻作品的影响力,是讲求新闻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的重要内容。新闻作品的影响力就是新闻作品公开传播后的反响度及其社会效果,它取决于新闻作品本身的吸引力、感染力、辐射力等。所谓的“一石激起千重浪”,就是对那些引起强烈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