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阅读的时代。这在人类文明的传播过程中,是一个全新的飞跃。然而,在从有形媒介向无形媒介、虚拟媒介过渡中,产生了两大最基本的问题:一是如何传承出版业固有的使命?二是如何确保思想产品的所有权?这就是本文的中心:传承与版权。数字出版碎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传承自商周甲骨文出现以来,  相似文献   

2.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积淀的重要途径。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在媒介融合不断加剧的当代社会,出版业如何借助新兴媒介实现数字化转型?我国数字出版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首次超过了传统图书出版业产值,今年数字出版将破千亿元大关。①面临出版业的"拐点",应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媒介的产生、发展、演进过程中,“竞争”成为一个凸显的主题。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介正斗得难分难解,传播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网络、手机媒介使媒介的竞争更加趋于白热化。这就给广大媒介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作为广播新闻,每Et发布的消息价值如何?时效怎样?信息量是否充足,能否引起听众浓厚的兴趣?这些都是摆在我们广播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4.
赵然 《新闻爱好者》2011,(14):68-69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积淀的重要途径。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今天,在媒介融合不断加剧的当代社会,出版业如何借助新兴媒介实现数字化转型?我国数字出版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首次超过了传统图书出版业产值,今年数字出版将破千亿元大关。①面临出版业的"拐点",应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孙璐 《中国出版》2012,(16):52-54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我国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挑战。如何加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扬州雕版印刷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为例,阐述雕版印刷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传媒数字化是传媒产业重要的发展趋势。传媒数字化是传媒产业的发展产物,更是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标志。传媒实现数字化给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影响,这些影响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传媒数字化时代,如果及时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能有利于我们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主题出版作为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其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意义重大。本文从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的时代要求、概念缘起、创新方法、根本旨归入手,讨论主题出版如何结合中华文明特性进行选题创新,厘清传统文化类主题出版要把握好的四个统一,进一步强化了主题出版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不再需要编辑了吗?"看完之后,错愕! 传统媒介的特点及编辑的价值 在互联网、数字化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渗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有介质的内容产品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那些传统出版机构在内容产品的生产中,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是重要的文化机构,在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民国时期,四川省立图书馆多管齐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一是通过收藏古籍,使得一批珍贵古籍免遭损毁,流传至今,借以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二是通过群体和个体相结合的学术活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条件;三是通过创办刊物、举办展览等方式传播传统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这显示了四川省立图书馆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是我们观察民国时期公共图书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0.
传媒整合是中国媒介发展的基础推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对媒介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其关键是:准确地认知媒介资源和科学把握自己对媒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制定有利于传媒整合的政策,保证传媒整合效益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传媒整合环境.使媒介产业经营者能在国家宏观政策控制下自主实现传媒整合。  相似文献   

11.
音乐是情感的输出渠道,也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用音乐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思路和有效的手段。声乐演唱是音乐发展的一个分支,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演唱盛行的当下,如何借助声乐演唱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一项新的任务和使命。本文即针对声乐演唱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和阐述,加深人们对声乐认知的同时,也为声乐演唱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献计献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化中的《白蛇传》,在书面媒介和影视媒介的传承下得到主流文化的关注与发掘,在其传播主体、传播机制和传播效果方面都获得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现代传播媒介给予《白蛇传》的传承以有力推动,其民间传承被提升到精英传承和民族国家传承的主流层面,民间传承的口头线索从中得到主流传承的书面线索和影视线索的补充和强化。另外,在现代文化的传播体系里,白蛇故事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意识形态的一面镜子。《白蛇传》的近百年传承史具有重要的故事学意义,也为口头传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性知识有内在联系。不断发展的媒介正在重构非遗与地方的关系,导致了非遗在跨时空传承、传播中与地方性知识保护之间的矛盾。商品、旅游和视频等媒介,推动非遗与地方的关系由本土化、在地化向全球化、现代性转变。非遗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时空的叠写、延异、错置与延展等典型矛盾。然而,非遗的传承、传播及其与地方关系的重构,不仅体现了非遗的地方性在当下媒介环境的变化发展,更蕴含了非遗传播与地方融合的机遇和挑战,需以融合发展的动态视角把握非遗与地方相互作用、共同建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杨慧 《新闻世界》2012,(6):59-60
新技术层出不穷,或催生出新媒介,或推动已有媒介的新变化,而这些变化的结果都会深切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电视媒介走到了数字互动电视这一站,那么数字互动电视,到底改变了我们的什么?是对以往推出式播放方式的改变,还是内容的更加变换多彩……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电视媒介究竟能否继续整装前行,这就是本文将试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陈燕 《新闻爱好者》2012,(10):12-13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传统民俗文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其生存状态和传承形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分析了陕南民俗文化的内容、形式、传播环境及传播媒介的变迁,探讨了大众传播媒介对陕南民俗文化变迁的影响,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在促进民俗文化广泛传播,使其更具传承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传播的片面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周洋 《军事记者》2011,(7):42-44
1964年,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mhallMcluhan)在其所著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就提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著名观点。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浪潮引领我们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媒介不仅带来了视觉、触觉、听觉的延伸,更带来了“脑与库”的扩展。那么,在媒介融合时代,美军在新闻传播的实践中遇到了哪些挑战?他们又是如何应对的?  相似文献   

17.
滕霞 《兰台世界》2009,(10):25-26
本文在阐明档案是文化源泉与档案价值属性凸显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档案在社会文化传承中的凭证作用、媒介作用及文化教育作用,提出应重视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价值,以促进我国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8.
刘丝雨 《东南传播》2020,(12):56-59
动画电影在中国电影历史中有过辉煌,也遭遇到发展瓶颈,然而其始终在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又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中国学派"的代表作品可谓是中国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优秀模范,通过对其和近年国内优秀动画电影作品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解析,将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提供经验。结合近年国内优秀的动画电影案例,探讨在文化融合语境下动画电影的创作者从"跨文化价值观的表达"和"动画技术的运用"中应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将电视传媒上升到文化层面上的时候,电视传媒也不单单是一种传媒的工具,它还有其更为重要的职能即文化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提倡的电视传媒应该是这样的传媒:它立足于电视台.放眼全社会,通过电视媒介的手段,来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服务,创造健康的文化氛围,诱导丰富多彩的生活时尚,制造文化消费的热点和兴奋点。与其他文化传媒形成良性的互动配合。共同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许帆  庄壁瑛 《大观周刊》2013,(8):154-154
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延安移驻西柏坡.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自此西柏坡成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同时在这里也产生了伟大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西柏坡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又应该如何将西柏坡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