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从事传播基督教活动,但是迫于我国的禁教现实,传教士采取了"报刊辅教"的新型传教模式。这一举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丛报》是晚清由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发行的第一份综合性英文月刊。办刊20年间,该刊不仅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文章,而且对中国的典籍进行了译介,很多是中国典籍的首次译介,为西方认识和了解中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牟彩霞 《编辑之友》2015,(7):95-100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晚清来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创办了数量可观的中文报刊.早期中文报刊无论是出版地点、出版时间还是印刷技术、发行量等都不甚理想.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数量大幅增长,出版地点也从东南沿海深入到内地,发行量有极大提升.而随着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外在发展,其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不仅世俗综合性报刊增多,多数刊物的内容也从传播宗教为主转到传播西学为主,刊物所用语言则逐渐通俗化,主创编辑人员也日益本土化.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传教士在福建的出版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峰 《出版史料》2005,(1):113-121
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早在鸦片战争以前,许多福建人就远走南洋,在马六甲、新加坡、巴达维亚等地谋生。1814年,当嘉庆帝颁布“禁止西人传教,查出论死,入教者发极边”的禁教令后,早期东来传教士失去了在中国本土传教的活动空间,福建侨民众多的南洋便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地区。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被定为通商口岸,在中国传教的禁令也已被废止,  相似文献   

5.
1877年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上海第一次全国大会引发在华传教士关于报刊世俗化的争论,之后基督教在华传教士报刊纷纷效仿林乐知《万国公报》的办刊理念,实施世俗化战略转型:报刊内容由布道转向新闻,报刊更多采用中国方言和土话等本土化语言,报馆招募中国本土报刊代理和编辑。基督教在华报刊和通商口岸的外报逐渐为国人所接受。1890年和1907年分别在上海召开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全国大会上,与会传教士深入探讨了在华传教士报刊的世俗化话题。在华传教士世俗化报刊及其办报理念客观上催生了中国近代本土新型报纸的兴起,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6.
黄慧 《出版广角》2016,(6):39-41
传统的“文化殖民史观”认为,西方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侵略行为.但客观而言,晚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例如文学翻译、科技书籍翻译和其他形态的文化传播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美国传教士在晚清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担当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出版的快速发展.研究当时美国传教士的出版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跨文化交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所谓社会转型,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看,是指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人侵,中国被迫进行的社会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作为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化等诸多方面新旧结构的更替过程,社会转型往往呈现出多层面的交错运动态势,可以说是一场根本性的社会变革(1)。这场变革不仅要改变落后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管理体制等制度层面,而且也必然要求、带来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等化心理层面的一系列变革和更新。在这场转型变革中,近代报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本以1815年到19世纪末的近代报刊为对象,阐释其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有大量传教士涌入中国。他们在传教过程中,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为中国培养了英语人才。这些英文人才又为晚清的社会变革贡献了力量。本文着重探讨晚清时期传教士在英语教育中的历史贡献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化对于晚清报刊小说的发展与繁荣的深刻影响,不容忽略。晚清报刊小说折射出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特征。文章从办报的物质条件、西方传教士的办报活动、晚清期刊小说、晚清日报小说等角度探讨其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1.
12.
殷兴龙 《新闻三昧》2006,(12):45-45
经济新闻有宏观报道、中观报道和微观报道,但不管哪个层次的报道,作为工人报刊都应比一般报刊更贴近群众。近一个时期以来,工人日报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相继推出了一些能够体现工人报刊经济报道特色的典型报道,如九省市农民工求职路线图、住房、廉租房等系列报道,深受各方好评,有专家评论这是工人日报经济报道的价值回归。工人日报的经济报道曾经经历过几个最典型的时代模式,五十、六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以一厂一店、工业成就形势报道为显著特征。文革时期停刊,1978年复刊后基本沿袭以前的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工人日报的经济报…  相似文献   

13.
报刊图画这种图文并茂的媒介形式,是中国近代史上晚清以来的一件新生事物,其所具有的中国近代和现代社会生活史意义是十分显著的.中国美术史、书籍史和报刊史的发展轨迹显示,晚清以来报刊图画的发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图画报刊及其刊载的大量图画的社会生活史意义越发显得重要、珍贵,历史与艺术的文化史价值、文献价值越来越发凸显出来.研究、整理、重印晚清以来报刊图画,理应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界、出版界十分关注的文化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监理会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中,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63-1907)是较为特殊的人物.林乐知,生于美国佐洲.青少年时期在家乡读书时,便参加了基督教美国南方监理会,1858年毕业于佐治亚洲的埃默里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859年底奉命来华,次年7月12日到上海,开始了他在中国长达47年的传教生涯.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6,(9):26-30
晚清时期,早期报人、维新派、革命派等对政论报刊兴趣格外浓厚,提出不尽相同的报学理论,使之服务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基于既成的文本史料,本文通过分析晚清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认为政论报刊逐渐由民报角色转变为党报角色,报刊的主体功能也由建言通达演变为政治动员。晚清报人对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反映了晚清报人的特殊立场和政治追求,体现了中国报人的特殊价值和理想。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随着对外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晚清报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传播功能也得到国人的认同.晚清报刊通过对近代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对近代法律教育的推动,在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岳亮  刘亮 《兰台世界》2012,(10):36-38
"公共领域"是德国思想家尤根·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概念。通过对欧洲历史上的咖啡馆、沙龙、报纸和杂志等公共场所的考察,哈贝马斯指出,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  相似文献   

18.
以传教士中文报刊为研究个案,分析目前国内馆藏珍贵历史文献资料保存、整理与利用的类型与方式,探讨图书馆如何有效借助信息化时代的科技成果,开掘多种利用途径,使馆藏的珍贵历史资料文献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相似文献   

19.
一 清末,伴随着"开民智,乃救亡图存的根本"成为社会有识之士的共识,以启蒙大众为目的的白话报刊纷纷创办.据统计,清朝最后10年,完全采用白话出版的报刊达140余种.①另外,众多文言报纸还辟有白话专栏.<大公报>创办伊始,便附有白话论说一栏.查阅<中国近代报刊名录>晚清白话报刊的栏目设置,几乎没有哪家报纸不登小说.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代报刊广告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是近代报刊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报刊近代化的标志之一。最先刊登报刊广告的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遐迩贯珍》是第一家刊登广告的中文报刊,外商创办的商业报刊兴起后,广告便大量地出现于这些报刊的版面。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批由国人创办的近代化报刊问世,广告随之出现在这些报刊中。报刊广告从引入到国人接受并走向成熟,经历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