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审判现象是刑事新闻报道中的一种比较典型的人治现象,表现在新闻媒介行使监督权力时,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新闻监督职能异化,最终导致舆论导向剑走偏锋,往往成为误导受众的尴尬角色。我们在不断强调舆论监督的同时,不能忽视媒介审判事件的不断上演。  相似文献   

2.
李倩 《新闻世界》2010,(4):111-112
消费社会下,受众和媒介出现了异化现象,受众通过媒介的偏移宣传而倾向于异化消费,成为异化的受众;媒介也因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造成管理失范和假新闻泛滥,成为异化的媒介,受众和媒介的双重异化严重影响了整个媒介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王璐璐 《新闻世界》2014,(2):130-131
当今已进入消费主义的时代,广告愈发扮演着制造人的欲望、张扬人的消费快感的角色。消费主义中的消费已从使用价值转向交换价值的消费,由此导致了人的异化和广告的异化,广告作为社会与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介所面临的困境引人深思。正视当前的广告伦理困境,以寻求适宜的解决之道,才是对人本与媒介伦理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这是个"物化"和"异化"的世界,媒介娱乐通过"仿真环境"成为一种新的"异化"力量。本文通过对电视娱乐呈现出的各种"异化"征候进行详尽阐述,勾勒出一幅电视娱乐文化的"异化"地图,力图为我国电视娱乐节目提供一定的警醒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受众是理解媒介产业运作的关键。经验学派的研究中,受众角色的"主体性"长期被忽视,在批判视野中,对受众角色的理解则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集体到个体,从异化到解放的转变过程。网络时代,受众的地位有所改变,角色也更趋多元和复杂,随之而来的文化产品所有权问题也成为新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变化长期保持着与人们社会关系和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随着社交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嵌入,朋友圈点赞成为网络化社会情境中人际互动的重要方式。点赞作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技巧成为了线上社会关系连接的重要传播节点,也改变了现实条件下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社会交往的模式,在人际互动的实践中消弭了现实生活中环境、时空和文化的隔阂,诉诸于媒介符号,形式化了真实世界里不规则的社会交往形态,是社交行为异质化的体现,带来了媒介环境下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异化。本文总结了朋友圈点赞导致社会交往异化的社会心理动因、异化表征和具体表现及影响,认为看似自由浅易的社交符号却在朋友圈的交往实践中被赋予多维丰富的内涵,演绎出复杂深邃的互动关系,致使人际互动的完成和社会关系的维系也在新的沟通共识下发生异化与突变。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媒介审判"现象成为新闻界热点话题之一,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舆论的迅猛,严重影响着司法案件的审理。本文认为媒介审判是媒体社会责任的异化,并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原因,指出不论政府、媒介还是受众都应正确认识媒体的社会责任,防止责任异化。  相似文献   

8.
陆敏  韩玲 《新闻前哨》2007,(8):88-88
美国传播学女研究者盖尔·塔奇曼在《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中,针对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提出了"贬抑"(annihilation)的概念,认为女性在媒介报道中受到贬低、歪曲或根本不被呈现,媒介的报道很少针对女性的工作、成就、需要而展开。虽然今天的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各方面都有跨时代的进步,但在大众传媒中,随着媒介市场化经营的不断推进,女性所被塑造的形象和角色,似乎依然处于被异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异化理论与媒介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出发 ,对媒介批判的内容与目的进行了反思 ,提出媒介批判的内容应涉及“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其他参照物之间的异化”等诸多层面 ,媒介批判的目的就是从当今社会媒介的异化现象出发 ,找寻媒介“扬弃异化”的方法与途径 ,在批判与超越中使人们逐渐摆脱被自己创造物“奴役”的状况 ,从而实现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12):23-26
综艺节目逐渐成为各大卫视争夺收视率的主要武器,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批判后现代社会的一些观点或许能对这一现象的愈演愈烈之势进行解读。从这位西方批判学家的视角来分析这一现象,电视节目"纯娱乐化"、"泛娱乐化"的背后有着对后现代媒介更深层的批判意义,本文从鲍德里亚针对后现代传媒的几个主要观点入手深层次解析娱乐现象,从媒介现象剖析媒介对后现代社会中人的本性的异化与影响,并另辟蹊径寻求解法。  相似文献   

11.
奥运会金(奖)牌榜是历史形成的,奖牌设置主要围绕项目的特性展开,反映不同项目的竞技特点。实际上,竞技体育不同于群众体育,金牌榜不能用作反映一国体育实力或国民体魄素质的依据,只是它已异化为国家区域间软实力的象征符号。而媒介成为一种话语工具,在现代化大潮中,催化了运动仪式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2.
现如今中国步入web2.0时代,智能手机逐渐普及,资讯更新速度大幅度提升,以互联网与大数据作为背景支撑,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媒体技术作为技术手段的一种全新移动终端成为全新的媒介,这种媒介本身便作为一种信息,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记者这一职业,正好成为新旧媒介碰撞期最直接的出发点,其职能的思考,角色的转变,是媒体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媒介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功能愈加人性化与多样化,人类沉浸在自身创设的媒介环境中,被新的媒介技术裹挟着、异化着却不自知。因而我们需承认新媒体在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人类的异化现象也逐渐成为了人类发展过程中潜在的危害,不断侵蚀着人类的独立性与理性。本文在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人的异化现象的特点、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试图揭示其出现的深层原因,并由此提出了几点减轻人的异化的对策,从而使人类实现由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回归主人翁地位,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及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人类社会的媒介化进程加速,人的异化程度也不断加深。在对数字劳工的范畴进行符合时代发展背景的延伸后,本文试图在推动社会媒介化与人的异化过程中建构资本-技术协作体的基本框架,并指出时空和价值占有成为数字资本和数字媒介引导人们进行过度劳动的主要剥削手段。数字劳工难以复返田园牧歌的时代后,在话语、技术、制度方面采取的回击行动收效甚微,数字生态建设仍需国家、法律和技术合力进行。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带动了传播媒介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转型,传统主流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存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主要特点.技术支撑以及政府的非绝对控制使得媒介功能从传统被动型向主导型转变,并导致了媒介职责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双重异化.要避免媒介功能异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大幅提高公民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时代以批量生产复制的图像内容宣告一个新的视觉文明的到来,我们正从一个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过渡.现代社会日益被图像和符号所包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以影像为主要内容的电视媒介加速了这种效果的释放.电视不仅担负着视觉文化的传播者角色,也是建构者和缔造者.视觉影像塑造了一个媒介主导的现实和电视构筑的文化,图像传播表征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图像成为建构和理解当下社会文化状态的必然手段,成为构成文化中群体的主导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英美新闻职业面临的危机与伦理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媒介的功能决定了媒介的角色和性质(nature),特别是当涉及伦理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媒介的三个层次的角色和性质:作为一种职业的新闻业,作为一种政治体制的新闻业和作为一种商业企业的新闻业。三是相互依赖的集合体(trinity)。其实,媒介的伟大使命与赚取利润的  相似文献   

18.
在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大众传媒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媒介奇观也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存在形式。“丁真”作为一个在多方因素助力下脱颖而出的“网红”代表,创造出一种新的媒介奇观。同时,其走红也反映了人们对人物符号尤其是身体符号象征价值的追求。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讨论人物符号在当代媒介奇观中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9.
王欣怡 《东南传播》2021,(3):119-124
新媒介环境下,儿童在社会化进程中遭遇信息需求被边缘化、虚拟社会化超越现实社会化、以伪成人观念看待世界等困境,儿童与成人的界限愈加模糊.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实现了话语平权,儿童表达自我诉求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强烈,另一方面虚拟空间语境坍塌、儿童接收着无差别且碎片化的信息,影响着价值观的塑造和现实中的行为模式.社会环境高度媒介化、媒介空间消费主义盛行、成人话语霸权以及"成人儿童化"的反向建构皆成为儿童角色异化的根源.童年文化问题比以往更为复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重构童年文化的几种路径:培养儿童正确的媒介观、转变成人话语体系、更新儿童文化表现手法等以维护儿童的现实社会化秩序.  相似文献   

20.
在短视频媒介不断渗透进儿童日常生活的当下,被其支配或主导的儿童生活不能仅仅简化为“上瘾“”媒介依赖“”成人化儿童”和“童年的消逝”,而亟需从儿童日常生活异化的视角予以充分关注和系统分析。本文基于异化理论和新童年社会学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家庭场域的儿童短视频媒介生活。研究发现:儿童的日常生活不仅出现异化端倪,如身体和时间开始受到束缚和侵蚀,被奖励性观看刺激渴求与沉迷,而且存在天性、审美、语言、行为、认知、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深层次异化。家庭场域的多重影响因素与儿童日常生活的异化密切相关。然而,在媒介化时代全然消解这些异化并不现实,本文试图在短视频语境中从社交本能、制造本能、探索本能和艺术本能层面提出化解之道,以期善用媒介发掘儿童生命内在的发展动力,探讨儿童个性化媒介生活的可能性,助益儿童在网络社会中成为有权利、有能力、有创造力的社会行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