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陈独秀为主要代表的皖系学者掀起了以白话文取代古文的文学革命运动,他们高举民主、科学旗帜,抨击旧文学、旧文化和旧道德。皖系学者在北大分为两派,一派是新文化运动学者,一派是旧文化的代表桐城派。他们之间展开了白话与文言、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争。新文化运动后期还和以皖系学者梅光迪为领袖的学衡派展开激烈的交锋。虽然新文化运动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并不意味着交锋的双方没有妥协和反复。新文化运动者虽然游离于传统文化之外,但也多次回归。传统文化守护者也多次离异成为新文化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2.
鉴于国内新旧文化争论的需要,一批以中国传统文化承担者自居的留美青年学人酝酿创办杂志,形成了《学衡》与“学衡派”的基本力量。他们1922年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了《学衡》杂志,打出了文化民族主义的旗帜。中华书局负责《学衡》的出版,在危难的时局中出版了79期,是中国民国出版史的“奇迹”。  相似文献   

3.
<正>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雨生,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吴宓生前在东北有一段特殊的经历,1924年东南大学发生学潮事件后,吴宓于是年8月赴东北大学任职,为时一个学期。一、赴东北缘起及任教东北大学吴宓留学回国后任教东南大学,主编《学衡》杂志,此外又有柳诒徵及梅光迪、胡先骕、景昌极等同人相与唱和,其乐也融融。正当事业与生活如鱼得水的时候,东南大学  相似文献   

4.
《学衡》这个冷落多年的旧期刊,近来被炒得又似乎热起来了。有些先生对它当年的办刊宗旨,即所谓“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者,十分欣赏,十分推崇。说这表明了《学衡》的基本立场既不同于文化的“复古派”,又不同于‘激进派”,能发扬传统文化,且吸收新知识云云。但读过点新文化运动文献的人,如不健忘,应记得起鲁迅先生当年有篇题为《估(学衡)》的文章和上述推崇的调子大不一样。文章一开头便不客气地说:我在二月。日的《晨报副刊》上看见式芬先生的杂感,很诧…  相似文献   

5.
主题书评     
梅光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标准形象,是由其论敌胡适建构起来的。为了把梅光迪建构成“新文化的反对派”(其实梅光迪只是“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认为文化革新不能采取“运动”的方式),胡适不惜采取隐藏史实的方式,例如他从来就不曾在他的文学革命史写作中引用梅光迪1916年3月19日写给他的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出版的关于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著述多认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年,由于俄国陷于内战并有协约国的军事干涉,加之中国政府派军队封锁了中俄边境,故直到1920年春中俄交通打开之前,苏俄、共产国际不可能与中国先进分子取得直接联系,也没有派人来华从事宣传.  相似文献   

7.
孙小棠 《兰台世界》2017,(20):127-128
梅光迪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主张文学改良应立足于传统文化资源,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是必要的,但不可全盘替代本国文化。他与胡适都赞同文学革命,但区别在于,胡适以白话文为突破口,意在掀起思想界的改革,而梅光迪对思想的全盘革新不能完全认同。梅光迪的文学改良思路是面向知识精英的,改革的是文学本身,而胡适则以白话文作为革新思想之工具,面向平民阶层,意在超越文学范畴。  相似文献   

8.
《学衡》派的历史作用和价值恰恰在于其和时尚及主流的不符。其制衡文化激进主义导致文化的失范的功效虽然微弱,但其本身学理上的理性精神和超越现实的文化意识,却是强大的。以及由此所呈现的道德力量和文化信念的忠诚感,也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生利用报纸副刊进行政治和文化上反封建的斗争,在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于我们今天的报纸仍有启迪和借鉴作用。1921年12月,北京《晨报》将第7版发展成四开的半独立的《晨报副镌》。这时北方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形势相当严峻。胡适进一步向右转,创办《努力周报》,宣传“好政府主义”,并附出《读书杂志》,号召“大家少说点空话,多读点好书”,公开提倡“整理国故”;学衡派的吴宓等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宣传复古主义,提倡  相似文献   

10.
梅光迪是"学衡派"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最为典型的"学衡派"代表人物,是20世纪当之无愧的汉语大师。梅光迪作为中国对外汉语教育的先驱,其语言思想在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建立中华民族文化独立性和汉语的国际推广传播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吴宓创办《学衡》是其出版理想的初步实现,但由于社会文化发展大势等诸多原因,最终导致了《学衡》杂志的停办,而吴宓“自上尊号”这一事件也注定了《学衡》从起步就充满了坎坷。  相似文献   

12.
仝冠军 《出版广角》2013,(Z1):86-88,85
纵观吴宓的出版理想与《学衡》杂志的出版历程,吴宓出版理想的实际命运与《学衡》杂志的创办过程紧紧联系在一起。吴宓的出版理想在现实中遇到诸多困难,而其出版理想现实命运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知识分子对于出版业的天真幻想:单纯追求文化理想,而不计功利。  相似文献   

13.
李月 《兰台世界》2012,(4):57-58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曾在清华大学教授翻译术的课程,在学衡派所办的月刊《学衡》上发表过大量译著。著作有《吴宓诗集》、《吴宓日记》等。吴宓通过译介,有意识地归化整合传统文化,归化西方文化,用一种新思路来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建构。由于吴宓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闻的定义,众说纷纭。西方新闻学研究分两大派:一是理论派,一是实用派。他们关于“什么是新闻”的说法有很大差距。理论派大都是学者、教授,他们在著述中对新闻定义的表述一般比较严谨。如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与我国新闻界多数人公认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相近。理论派的其他说法主要有: “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美国威斯康辛新闻学院教授布莱尔(又译白来耶) “新闻是任何及时的事实、意念或意见,它使  相似文献   

15.
怎样看待文献对于著述的作用———摘自《中华读书报》1996年6月19日周传忠主持人:近两年学界关于思想家与学问家之异同”的论争非常热烈,其着眼点之一就是著述与文献(或曰“参考文献”)的关系问题。著述与文献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是体用不二、不可分割,还是...  相似文献   

16.
正大概是十年前,曾认真把厚厚一摞的《吴宓日记》翻阅一遍,并就此写了有关吴宓和《学衡》的若干文章。回想起来,当时的阅读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即为搜集资料而去、为研究问题而去,并且年少轻狂的我,那时对吴宓在某些问题上的啰嗦与执著,或许还有些不解甚至不喜  相似文献   

17.
李明杰  周亚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1):111-115,126
中国古代图书作者署名从最初的不署名,到书名兼署作者信息,再到后来单独的卷端署名;从单一的著述方式的题署,到多种著述方式的分列题署,再到后来的各种著述方式的组合题署;从单一的作者姓名的题署,到姓名与朝代、籍贯、官职、字号、著述方式等其他项目的连署,中国古代图书作者署名历经了从无到有、从简陋到详细的规范化发展过程,这也是古人著作权意识不断觉醒和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李明杰  周亚 《出版科学》2011,19(3):18-23
以历史时序为线索,对宋元明清时期文人著述观念的演变进行纵向梳理,其变化态势为:从宋元时期的重名轻利,到明代的追名逐利,再到清代的淡泊名利,其总体趋势是复归文以载道的著述本意。文章着重探讨儒家义利观对宋元明清时期人们著述观念的影响,以及古代著述观念演变与著作权保护意识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噤若寒蝉”比喻不敢说话“噤若寒蝉”,意思是像深秋的蝉,一声不响,比喻不敢说话(禁:闭口不作声).语本《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后世多作“噤若寒蝉”.例如清·赢宗季女《六月霜》:“而吾乡士大夫,顾噤若寒蝉,仆窃深以为耻.”茅盾《我走过的道路》:“学衡派’在新文学工作者的反击下,也就噤若寒蝉,不久即告彻底垮台了.”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三十八章:“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拼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六章:“这种雷厉风行的手段,也许可以收到效果,使工人在暴力下噤若寒蝉.”  相似文献   

20.
《学衡》杂志于1922年1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刊,从1922年1月到1926年12月,以月刊的形式出版了60期,1927年停刊一年,1928年1月复刊,改为双月刊,到1929年底出至72期,1930年再度停刊一年,1931年复刊,之后时断时续,直到1933年7月终刊,先后共印行79期。其间,《学衡》团结了一大批学者文人,编撰队伍中不乏赫赫有名的文化大师,如王国维、陈寅恪、柳诒徵、吴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