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中的冷香丸和薛宝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是作者刻画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冷香丸的配制包含了一种哲理:自然之巧方掩盖下的人的毅力与耐心,这正是宝钗所具有的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性格特征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比较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性格特征:黛玉看似小心眼,不识大体,实则尊重自我,又尊重别人;宝钗貌似温柔,内实虚伪。黛王率真、纯真,心胸宽广,宝钗八面玲珑、损人利己。黛玉对感情专一、宽容,宝钗市侩、有“夫贵妇荣”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3.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宝黛爱情就成了万人赞扬的经典爱情,这无可厚非,曹雪芹本意就如此。但有些好事犹有不足,非要拉出宝钗来作陪衬,把宝钗当作这段爱情夭折的罪魁祸首,一时之间宝钗成了阴险的阴谋家。这不公平,简直就是诬陷。宝钗决不是一个阴谋家,相反她有着雪一般的纯沽。[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徐建兵 《文教资料》2011,(31):11-13
两百多年来,人们对于薛宝钗是非的评论一直没有间断过。本文从适应社会和谐的时代需求角度来揭示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价值。她的健美、博学,以及在大观园里左右逢源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更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冷香丸”是《红楼梦》中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药方。作者杜撰此方,旨在赋予薛宝钗这一形象完美的性格内蕴,寄寓了作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试解《红楼梦》中两个歧黄哑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香丸”与“海上仙方”乃是“艺术处方” ,“冷香丸” ,全面寄寓宝钗的身世、性格和命运。宝钗之“风情” ,来自天地四时之精华 ,一旦聚集 ,必杀灭之而纳于传统轨范 ,于是宝钗成为“冷”而“香”、“无情”却“动人”的艺术形象 ,虽然“动人”却不为世用 ,红颜空闺而已。“海上仙方”诸药实则为一女子形象 ,其方从开方子至炮制等一系列过程 ,暗寓“黛玉出嫁”之意 ,并暗寓薛蟠之垂涎黛玉。  相似文献   

7.
“冷香方”与“海上仙方”乃是“艺术处方”,“冷香丸~”,全面寄寓宝钗的身世,性格的命运,宝钗之“风情”来自天地四时之精华,一旦 聚集,必杀灭之而纳于传统轨范,于是宝钗成为“冷”而香,无情却动人的艺术形象,虽然动人却不为世用,红颜空闺而已,海上仙方诸药实则为一女子现象,其方从开方子至炮制等一系列过程,暗寓黛玉出嫁之意,并暗寓薛蟠之垂涎黛玉。  相似文献   

8.
<正>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个以“德”为性格核心的典型——薛宝钗。要完整、正确地理解、把握宝钗的性格及形象所蕴含的内在深意,就得牢牢地扣住这个“德”字。曹雪芹一开始就将这一点暗示于我们。他在宝钗的判词里写道:“可叹停机  相似文献   

9.
二百多年前,一部千古绝唱《红楼梦》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的笔下诞生了,二百多年来,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感染了无数痴男梦女与之同喜同悲,人们在感受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的思想魅力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不得不在“拥林”还是“拥薛”之间做一个艰难的抉择。在历史上就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真实有趣的故事:“许伯谦孝廉论《红楼梦》,尊薛而抑林。以为林黛玉尖酸,宝钗端重,此直被作者瞒过。夫黛玉尖酸,因也;而天真烂漫,相见以天;宝玉岂有第二知已哉?况黛玉以宝钗之奸,郁未得志,口头吐露,事或有之。……况宝钗在人前必故意…  相似文献   

10.
薛宝钗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复杂的文学典,作者赋予了她丰满,立体的性格特征,她表面上"装愚守拙"一举一动显得完全符合封建"淑女"风范。实际上她期望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但其实,宝钗和黛玉一样可怜,一样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一样值得我们同情,只不过在她身上的社会人生悲剧,是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从另一个角度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而与黛玉相比宝钗的悲剧意味更浓,悲剧层次也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1.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伴着哀怨的泣声,宝钗从大观园门口缓缓走来。金钗银饰足显她的富贵,脂粉却掩盖不了她眼角的皱纹。二十年如一日。往昔的青春容貌已不在,那微微闪现的白发便是最好的印证;往日热闹的大观园也是残败不堪,那满地的落叶便是极好的说明与诠释。宝钗支开了丫头,独个坐在池边一块小石上。儿子如今是朝廷重臣,家道兴盛,早已另选他址建大院。而她,在费尽心血把儿子扶养大的同时,早已变得空荡。二十年的独守空房,几千个夜晚无尽的相思,都化作那滚烫的泪水洗掉脂粉,那脸上的坑坑洼洼便是岁月的最好诠释。泪落连珠…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多部古本《石头记》以及“脂批“,认为“终身误“与“枉凝眉“两首曲都是通过宝玉的口吻讲述了“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终身误“的主人公是宝钗和黛玉,而对宝钗有所侧重,它是形在宝钗,神在黛玉;而“枉凝眉“的主人公也是黛玉和宝钗,而对黛玉有所侧重,其中又时刻闪现着宝钗的身影。这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也是曹雪芹表达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4.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薛宝钗这个人物就争论不休。清代笔记里曾记载一个故事:有两个好朋友,在谈到薛宝钗时“一言不合,遂相龃龋,几挥老拳”,以至后来“两人誓不说‘红楼’”(邹弢《三借庐赘谭》卷十一),可见分歧之大。另外,姚燮在《红楼梦总评》中说:“宝钗奸险性兴,不让乃母”,而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却说:“或问:‘子之处宝钗也将如何?’曰‘妻之’。”时至今日,对宝钗的争论仍未罢休。但总的倾向是把宝钗骂得一无是处(尤其是五十年代的一些评论和文革中的评论)。我认为这样做是不符合作者原意、也不符合作品的客观情况的。  相似文献   

15.
薛宝钗文化人格的核心因素是“中庸”。这种中庸人格既有重现实、讲实际、倡和谐等突出的优长,也包括了搞调和、易守旧、求自保,缺乏峭直不平之气等消极因素。曹雪芹对宝钗的形象塑造存在明显的心理矛盾:既相当赞赏、同情,又有一定惋惜、批评,并没有把她当作最好的“标本”。宝钗的人格悲剧对当下的民族文化人格的建构极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令人难以判断的人物。怎样评价她,成了广大红学爱好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 清人邹弢是不喜欢薛宝钗的。他认为“宝钗以争一宝玉,致矫揉其性。林以刚,我以柔,林以显,我以暗,所谓大奸不奸,大盗不盗也。”邹弢的朋友许伯谦却很喜欢薛宝钗,说:“黛玉尖酸,宝钗端庄。”据说两个人为了薛宝钗的评价的问题,差点动起拳头来。这两个人的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7.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伴着哀怨的泣声,宝钗从大观园门口缓缓走来。金钗银饰足显她的富贵,脂粉却掩盖不了她眼角的皱纹。二十年如一日。往昔的青春容貌已不在,那微微闪现的白发便是最好的印证;往日热闹的大观园也是残败不堪,那满地的落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家霍曼斯曾经提出:人与人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如同任何一种商品交换遵循的原则一样。所得,不少于所付出。如果,所得少于所付出的,或者所得大于所付出的,都会导致人的心理失衡。《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在大观园里是"及时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出钱又出力,帮过不少园中姐妹,黛玉、湘云、邢岫烟无不受过她的恩惠。宝钗交友,那是很舍得花钱的。  相似文献   

19.
宝钗和黛玉是人类生存方式选择的两个代表。黛玉代表了少数特立独行的精英的生存方式。而薛宝钗则不同,她尽自己最大努力保持与周围社会的和谐,她选择的是宁愿委屈自己,甚至放弃自己也要与社会规范相一致,也要融入到主流的阵营中去。就一点而言,如果黛玉代表着少数人的生存观念与方式,而宝钗则代表着绝大多数的普通大众的生存观念与方式。  相似文献   

20.
伴着哀怨的泣声,宝钗从大观园门口缓缓走来。金钗银饰足显她的富贵,脂粉却掩盖不了她眼角的皱纹、心中的憔悴。尽管逝者如斯夫,但她不该这样,我印象中的她怎么老成这么一副模样了? 当我阅读《红楼梦》时,我的心被薛宝钗这个角色填满了,上面的一幕不断地从我脑中闪过。这本不该是她的结局,这个动人的姑娘,若放在皇宫禁苑,她可以是位母仪天下的至尊女性;若下嫁了白衣秀士,她准能相夫教子,让他们出将入相……可惜了,她进入了大观园——很多人艳羡很多人无奈的地方。尽管如此,薛宝钗的人格魅力还是完全地层现了出来,并在不知不觉中对林黛玉的婚姻构成了威胁。但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