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训,仅仅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某一词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最初的命名立意之义的一种训诂方式或训诂条例。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于周,秦时代,大盛于两汉,魏晋,唐代以后渐微而趋于消失。声训在《说文》中的运用不乏其例,但远未达到“什九”或“十居七八”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说文解字》是一部以形求义为体例的书,其实它的声训探源功能也较强,足以和《释名》中的声训相媲美。《说文解字》早于《释名》,这说明《释名》释文体例是对《说文解字》及早期声训的借鉴和发展。正确解读这些声训,比较两书的异同,能够更好地理解声训对语言的探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释名》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源学性质的专,也是声训的集大成之作。以此书第一卷为主要内容,从字形结构入手,运用上古音为分析手段,对每条训释逐一进行分析、归类,可以揭示其声训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4.
汉时于文字训诂崇尚声训,《说文》虽是以据形析义为主,但若所训与重要史实、典制、礼俗、风尚有密切关联者,亦多辅之以声训,以揭示形析义训难以深达的文化底蕴。再者经典多通假用字,不明声训则难以达诂,故亦兼之以声训,以区别所训之字的本义、通假义和古今义。鉴于此,本文以“shu、爻、葬、豰、娭、pu、嗞、粗、死、差”十字例释之。  相似文献   

5.
刘熙之作《释名》,以声训的方式跻于训诂之列,而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有更为重要的价值。《释名》中那些释词与被释词之间没有语源联系的声训,也多是依据当时的文化情景作解,汉代的服饰习俗、饮食习俗、起居习俗、丧葬习俗及世俗心理由此可得以观之。  相似文献   

6.
《释名》是声训的集大成之作。重新审视《释名》,深入发掘和充分认识它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批判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以服务于科学的语言学建构。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大量地引用了<释名>作为例证.<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引用<释名>时出现了一些失误.致误原因主要是不明白<释名>的声训性质.<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是成功引用<释名>的典范,它充分认识到了<释名>的声训性质,多方面挖掘了<释名>的价值.因此,<释名>的声训性质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8.
<释名>的宗旨本在于阐述事物得名之由来,按刘熙的本意,释词是被释词的意义来源,它们并非意义完全相同、可以互训的词.但刘熙在解释事物得名之由来时,往往不得不直接或间接涉及到字义和词义的说解,这种说解就使释词和被释词之间产生了语义联系,为我们探索释词和被释词之间的词义关系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先探讨“声训”的内涵及性质问题,然后将《释名》的训释条例归纳为六个方面.认为《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而兼用了义训、形训的语源学专著.本文还对“声训”和“因声求义”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声训”是一种训释条例,其表现形式多为判断式,而“因声求义”则是一种训诂理论和方法,其实质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其运用主要是破假借以求本字,探寻连绵字的流变,确认字词的同源、同族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时珍有意识地使用声训训释医药词语名源,引自《释名》29的条声训可以证明,即使在其声韵标准中被释词和训释词音不同不近,只要意义符合其要求,仍然被当作推源声训引用;《释名》已有声训李氏不引用,而重新训释被释词,证明声训的引用仍主要受意义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释名》是声训的集大成之作。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往往以"穿凿附会"、"唯心主义"来评价它,且被视为作用不大之书。那么今天在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有了突破性发展的基础上,在汉语词源学获得长足发展的背景下,很有必要站在语言学而不是语文学的立场上重新审视《释名》,深入发掘和充分认识它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批判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以服务于科学的语言学建构。  相似文献   

12.
王闰吉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1):28-28,102
历来学者对《释名》的写作态度与方法批评得甚多,其实,《释名》的训释多有所本,对所本又采取了科学的态度,对纬书借声训售其私进行了批判。刘熙对理据的认识,也颇为进步,其推求词的理据的最主要方法-声训,也较科学,且揭示了给事物命名的客观依据。因而以往的批评大多有失公正。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声训从先秦时期产生,到两汉,再到唐宋、清的发展历程。《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分析形音义的字典,对声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故本文对《说文》中的声训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说文》训释语由许慎概括字(词)在各种具体文献中的不同用法并加以提炼而成,是字(词)存储状态的意义,即词典义。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的、稳定的、全面的意义系统。通过对《说文》训释语的整理,可以构建一个东汉时期常用词系统,这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嘉应学院学报》2015,(6):65-70
所谓"民俗声训",就是带有主观猜测性的,被一般人看来是不合情理的"伪声训"。然而,这些声训要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去解读,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去解释,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这样的定位,无疑给《释名》声训一股起死回生的活力。因为《释名》全书按照声{}II来解释事物名源,它不是语言声训,刘熙有时还根据当时的方言来解释词语,或者根据汉代民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加以解释,我们现在对其中的词语训释就不好理解了,更不能按照语言声训的科学要求去界定它,批评它。从天文地理词语的解释与汉代认知文化、亲属长幼词语的解释与汉代尊卑文化、人体器官和疾病词语的解释与汉代审美和医药文化、饮食类词语的解释与汉代饮食文化等几方面,对《释名》名源训释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精华进行解读,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还它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时间起点,以中国知网(CNKI)为资料数据库,将《说文通训定声》语言学方面的相关学术成果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个角度出发,对《说文通训定声》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考辨和评述,以期总结既往的成就,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中的词汇是人类认识史的活化石,特别是词汇中的名物词更是打上了人们思维的烙印。东汉刘熙《释名》一书,旨在探求事物得名之由,其立足点是人们思维感觉的相通性之上的。反过来,亦可通过他的声训窥探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化背景,印证汉语的人性。  相似文献   

18.
汉代许慎《说解字》中出现的声训是汉语语源学,汉语词义学研究的珍贵材料。《说解字》声训中被释词和训释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有同源和异源两种类型。异源关系主要有借音(17例)、异体(34例)、化义(44例)、疑误(58例)等几种形式。这几种情况都未能正确地利用声训探源,系源,是《说解字》声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说文>是一部说解字义、辨析字形的纂集专书,包含了9000多条训释,这些训释不仅在具体释义上为后世的字书、随文注疏等提供了范本,就方式而言也是后世难以超越的.<说文>的训释方式可以分为直训、义界、描绘等类别.其中,义界是<说文>中最主要的训释方式,比之于直训与描绘,义界是一种完全的、更为优化的训释方式.  相似文献   

20.
《说文&#183;女部》声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183;女部》声训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被释词(字)和解释词(字)是同源词(字);在释义里面包含着语源性义素或&#183;在里面包含着同源词;被释字和解释字虽非同源,但在读音和意义上都有相似点;被释字和解释字实际上是异体宇。声训因其主观任意性历来遭到学者的批判,但《说文》中的声训却有很高的研究和使用价值,因为它多数以同源词(字)为训,或者训释中含有语源性的成分,因而可信度较高,而《说文》的声训对后世的“右文说”、“声义同源”说、“声近义通”说的创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