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史铁生由现实主义写作转向形而上的写作。转向人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时.作家的创作发生了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创作上因形而上的思考而采取“主题先行”.他的这种手法有别于那种脱离生活实际的“主题先行”.是一种“意在笔先”的“主题先行”;另一方面作品的风格达观而平和.这源于作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更主要的源于作家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2.
余秋雨散文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秋雨散研究大体可分三个阶段:肯定性评价阶段,否定性评价阶段,“余秋雨现象批判”阶段。对其肯定性评价有誉之上天之嫌,对其否定性评价有按之入地之弊,而在余秋雨现象批判阶段则纠缠更多的是意气之争。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批评家们共同努力下,定会对余秋雨散思想价值与美学价值有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给其人其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情”在《周易》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种指大干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情状,是形而下的具象世界;另一种相当于“道”,是形而上的层次。而在“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中,有一个“形上等级制”;书→尽辞→尽言→尽象(卦)→尽意(情)。在这个“形上等级制”中,“情伪”不是指具象世界中的真假之象或虚实之象,而是与“道”相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余秋雨先生在中央电视台上对那些参加央视青年歌手大赛的后进作文化素质点评时,众目睽暌之下,被观众现场指出念错别字。事后,余秋雨先生和此赛事文化考题的出题者陈斌做客新浪聊天,表示自己在“仁者乐山”的“乐”字上,发音没有错误。“一种是书面语言,一种是口头语言”,他认为汉字简化不仅要简化字体,还要简化异体字和异读字。余秋雨先生对此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韵”最主要的特征是一种富含音乐精神的生命舞动。虽然“气”的生命论哲学涵义赋予“韵”以形而上的意义,但这一范畴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美学实践。在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的发展中,“韵”的生命特质得以突显,并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自称长得很“困难”,且“一脸沧桑”的香港著名艺人凌峰同一身书卷气的上海著名学者余秋雨同为嘉宾,端坐在央视“大话西部”节目中。这一庄一谐,一文一丑,言未发,情未动,便反差出一番幽默来。然而他们对西部的“大话”却没有丝毫的幽默,言简意赅,内涵深刻,令人深思,足以当得起“大话”之“大”来。且听余秋雨先生的“大话”(记其精要):———我来大西北,绝没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支援大西北的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作为文化史研究工作者,我是带着寻觅感受华夏文化根脉的虔诚心情来朝觐大西北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  相似文献   

7.
希望寓言     
作者对希望用一种很独特的角度阐释,把一个人一生对希望的这种追求,浓缩在一篇短短的文章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活生生的一面。这种手法有点像郭沫若先生,那种拟人化,那种感情的高涨,散文化的笔法,童话般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据说,“文化热”是热过了。但是冷静下来观之,怕是至少有些冷热不均。此番热自是造成一种学术大气候、但在泛论文化成为一种普泛现象时,却缺少真正扎实的研究,特别是那种专题的、微观的、实证的研究。设若有了众多的这类专题研究,而在此探讨基础上,再来从总体角度比较,论辨中西文化或传统与现代,庶几才会更多一点客观真理性吧?于是,较之那种大而无当的泛泛之论,《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文化》,便显示出其新创意了。  相似文献   

9.
当前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富价值的课题是揭示“球形天才”的创造之谜。本文从思维方式角度切入,突破了前人的“泛神论”问题上达成的“共识”,认为“泛神论”是一种原逻辑思维,是郭沫若创造性思维运思方式的生长点,并从创造学的角度分析了郭沫若的创造性特征,以期为郭沫若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美术欣赏是一种感知与理解,是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受到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本文拟就美术欣赏教学观、赏、读的“三步曲”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观   北宋哲人程颐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在这里,兴趣应该体现出的是“向往”,而决非那种拔苗助长式的“牵强”。因而在欣赏课的一开始,在作品刚挂出来时,老师先不要急于对作品分析、讲解,先给学生一个“随心所欲”的机会,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其自由观察,自由讨论,以自己的看法与观…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且是衡量艺术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传神”在艺术作品中主要用来比喻艺术作品的形神兼备,是衡量艺术作品好坏的另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意境”与“传神”是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史剧作家。他曾多次说过:“我是很喜欢把历史人物作为题材而从事创作的,或者写成剧本,或者写成小说”。又说他有好些历史研究“是为创作的准备而出发的”①。郭沫若同志一生所创作的历史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都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在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写于抗战时期的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一部在郭沫若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郭沫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解释郭沫若的“球形天才”之谜。郭沫若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亢奋意识与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感伤意识极不协调,研究者历来对于这一明显的反差存而不论。如果说郭沫若的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美”,那么,其小说创作表现出来的也便是其独特的“天才情结”。从“天才情结”的角度去解读郭沫若的身边小说,是索解郭沫若“球形天才”之谜的一个宝贵视角。  相似文献   

14.
朱熹(1130—1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尽管朱熹也强调形而上的“理”与形而下的“气”不可相离,认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无元气之理”,但实际上,朱熹还是把理看作是宇宙的主体,认为理在气先、天地万物是沿着理──气──物的顺序演变而成的:“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①,“才有此理,便有此气;天下万物万化,何者不出于此理”②。也就是说,“理”不是万物的抽象,而是存在于万物之前的…  相似文献   

15.
用表示某事物形象的词作度量该事物的量词,并使之不用喻词就能对事物作具体而生动的比喻,这就是量词的比喻功能。请欣赏《天上的街市》的结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诗人郭沫若不用“颗”而用“朵”,既形象地描绘出流星在特定环境中呈现的花朵之形,表现出星走夜空时如同鲜花一样光艳闪烁的那种异乎寻常的优美意境,又寄寓着作者追求自由的美好感情,给读者无穷的遐想。量词的这种比喻功能可以用“(数词)+量词(喻体)+名词(本体)”这一格式表示,其中的量词既表计量单位,起语法作用,又作为喻体喻本体,…  相似文献   

16.
当谈到基础教育理论时,不少人会给它冠以“务虚”之名,理由很简单,因为它“形而上”,《周易》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其实,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西方,我们所谓的教育家本质上都是哲学家,其哲学思想与教育思想是融为一体的,这为基础教育理论的“务虚”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历史根基。但当科学研究成为学术的规范,基础教育理论一词投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理论成为教育之后缀,  相似文献   

17.
翁乾明 《福建教育》2023,(26):18-21
<正>一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学校大型学生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其组织开展要遵循文化规律。余秋雨先生说得好:“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简单地说,文化就是集体人格,就是公共人生,它是由形而上的精神价值和形而下的生活方式构成的二元结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文化也可以分为“道”与“器”两部分,“道”就是形而上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价值;“器”就是形而下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方式。为了更加简明起见,  相似文献   

18.
稿源采珠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指出:“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选择媒体应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许多教师恰恰忽视了这一原则,将一些用常规手段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内容也要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排斥了其它如挂图、实物教具、实物投影仪等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剧本的分类应从不同角度进行:从冲突角度可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从时空角度可分为多幕剧与独幕剧,从台词角度可分为歌剧与话剧,从题材角度可分为历史剧与故事剧。剧本的分类是以全部剧本为对象,依照一定的标准,把它们分为若干类,归类是以某一个剧本为对象将其归入某一类别。剧本的分类与归类对剧本的创作、演出、评论等都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找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学的一个尤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并利用“那种感觉”所做起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知能培养和人格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学中要想有效地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感觉”,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票注意培并学生形成良好的印完兴色我们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洪学活动中,如果离开了与兴趣结伴而至的求知欲望、学习态度等内在动机,一切教学目标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