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狗捆绑在实验室里,反复电击。起初,狗受到电击后奋力反抗,但由于捆绑结实,狗无论怎样努力都徒劳。最后,狗不做任何反抗了。这一实验证明:当动物处于经过努力仍无法避开有害的情境时,它所获得的经验会使其消极地接受命运,而不再做任何尝试和努力。赛利格曼称这一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之后,赛利格曼又做了这样的实验,他将被试者带入一问噪音很大的房间,然后告诉被试者如果想降低噪音,可以去调节一个按钮,其实这一按钮是无效的。当噪音引起被试者烦躁时,被试者就试图操作按钮降低噪音,可发现根本不起作用,之后就不再尝试了。当赛利格曼把他们带到另一间情形相同的房间时,他们根本不去操作按钮来减少噪音。可见,“习得性无助”现象也会在人身上发生。  相似文献   

2.
孙云晓 《小读者》2013,(5):79-80
生活中,有些孩子看起来“很乖”,哪儿也不碰,什么也不摸,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个时候,家长就需要警惕了,因为您的孩子很可能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发现,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3.
"习得性无助"是学生学习化学严重的障碍,本文提出了一些做法,诸如:播种兴趣、正确归因、别伤自尊、情景创设等,每个观点都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做支撑。  相似文献   

4.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面对化学学习中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的巨大差异,容易产生不正确的归因而导致自我效能感低、成就水平低以及消极的心理定式,从而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教师应注意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利用实验培养兴趣,运用合理情景降低学习难度,采用分层教学及时给予肯定,以帮助学生转化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5.
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这是用狗作的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电击。这时狗因关在笼子里,所以逃避不了被电击的痛苦。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这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后来  相似文献   

6.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 ,缺乏进取心 ,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 ,乃至对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 ,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所谓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 ,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 ,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 ,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心理特征“习…  相似文献   

7.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在经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所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本文阐述了影响习得性无助感的家庭、学校以及个人因素,并指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8.
林怡 《家教指南》2006,(2):14-16
从著名的习得性无助试验说起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对象是一只饥饿的小狗,实验地点是安装有两块木板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9.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在愿望多次受挫以后 ,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这时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退缩和放弃 ,对人来说 ,还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 ,使人变得悲观绝望 ,听任外界的摆布 ,任自己的命运随外力的强弱而波动起伏。对中学生而言 ,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 ,他们倾向于渐渐形成一种信念 ,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 ,从而放弃努力。同样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 ,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 ,他们也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当他们说“理想已被现实磨平”、“现实带给我一次次打击 ,我终于放弃”…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狗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首先,他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里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引起狗的痛苦,但不会伤害狗的身体.这些狗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离笼子,但经再三努力,发现根本无法逃脱后,狗的挣扎程度逐渐降低.而后,实验者把这些狗放进一个中间放置隔板的笼子里,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  相似文献   

11.
在长期失败等消极情绪的影响下,学生易于产生习得性无助,进一步阻碍差生的学习能力发挥作用,因此,差生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研究就显得尤为重,从总结原因中发现,学校课堂教学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培训班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将两种课堂教学对比,给学校课堂教育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王秋英 《考试周刊》2014,(62):181-183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节,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比较普遍,本文在分析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冯杰  涂泓  许花 《中学物理》2015,(1):12-14
学生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当多次遇到困难而未能解决时,感到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自暴自弃,表现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这就是物理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感.在物理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困难问题比较严重,可以说在各科学习困难的人数上,物理学科最多,高中生普遍认为物理难学.  相似文献   

14.
“习得性无助”是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对学生成长和高职教育效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种现象的形成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都有密切的关系,如何科学地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矫治,引导高职学生健康成长,已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习得性无助"现象,主要表现为过度的自卑和无望感,过分敏感而自尊,学习动力不足,集体观念淡漠,班风、学风不正等消极被动的状态。这种现象的形成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都有密切的关系,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纠正,引导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学龄前阶段是个体乐观心态形成的关键时期,掌控感缺失和消极解释风格会导致幼儿产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教师作为幼儿生活的主导者,是幼儿成长过程评价的主体。面对幼儿的无助,教师及时介入能引导幼儿以乐观心态冷静分析问题,勇敢面对挫折,形成乐观解释风格与习得性乐观。  相似文献   

17.
论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海 《中学教育》2002,(12):3-6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动力 ,缺乏进取心 ,遇到挫折时倾向于放弃 ,乃至对于力所能及的任务也往往不能胜任 ,他们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 1earnedhelplessness)。所谓习得性无助 (Learnedhelplessness) ,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 ,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 ,所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晓  陈小鸿 《文教资料》2008,(14):111-113
中职生长期以来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往往被认为是"差生",据调查表明,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学习动机不高、学习兴趣低下、消极的心理定势等现象.这种现象是中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长期得不到教师、家长以及同伴等的支持、肯定与鼓励,经常遭受挫折与失败后逐渐习得养成的,心理学家称之为"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助感弥漫在中职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是对他们学习生活的概括.本文分析了中职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并提出了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9.
高谷民 《化学教与学》2012,(9):23-24,33
初中教学中"习得性无助"心理现象的存在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其大的负面影响。文章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为例,阐述了"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原因,并探讨了进行有效实施心理干预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英语线上课程中,由于课程目标设置和授课方式的变化,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影响了学习效果。分析了学生线上英语学习的现状,以及消极情感、认知和行为等一系列习得性无助表现,探讨了“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多元成因,并基于线上英语学习的特殊性,提出了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