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课间文化体现着儿童的规则意识、公平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整合《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同时,利用学科特点,参与开发课间文化,让课程资源的整合立足于开发儿童的课间文化。  相似文献   

2.
王蕾 《山东教育》2002,(27):43-43
自从我园的保教活动进行了改革———实施主题活动后,因为主题活动打破了以前六科教学的局限,实施网络性教育,相对来说,难度增加了。大家认为家园互动配合起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究竟如何来做,以下是我的几点经验。一、家长参与确定主题我们将确定主题这个权利分为三份,孩子、家长和老师。根据孩子的在家、在园的表现、兴趣等,由老师和家长共同提出自己的方案,经老师最后分析确定,设计出主题的网络,张贴在家园联系板上。家长根据自己对主题的分析、理解,对网络进行补充与修改,同时与老师共同为主题的开展做好知识、物质等准备;…  相似文献   

3.
参与是主体对活动的能动性作用的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它是共在的人在活动中的一种倾向性表现行为。主体的参与是人作为主体而发出的参与行为。当社会发展到不是以财富为中心而是以人为本的阶段时,确立社会成员的主体地位就成了时代哲学的一个主题。主体的参与是主体确立其地位的重要保证。"主体性"与"参与"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联姻的结果,是实现活动有效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品德日记,就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对每次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理解、评价及意见,其中包括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其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课堂上讲授的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②对教学过程和方式的评价及建议,即允许学生对课程内容、课堂讲授方式以及课外活动、作业、考试等各类问题发表意见;③自由发表自己关心或渴望倾诉的问题,其中包括自己的成就、失望以及生活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等。品德日记作为师生之间的一种新的交流工具,受重视的程度还不够,不少政治学科教师往往把教学反思当成自己的反思,忽视了…  相似文献   

5.
李鸿水 《教师》2012,(17):76-77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最大特点。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中,要围绕教育主题,根据学习的内容、要求以及儿童的兴趣和水平,立足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悟践行、主动建构,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抓住这个过程就把握住了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才能确实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一、课前参与,引发情感共鸣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其他生活空间。因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1,(31):165-166
3~6岁是塑造幼儿良好品德的重要时期,而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在某幼儿园对教师开展"端午节"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影响幼儿品德形成的观察与记录,教师会有意识地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发展需求设置活动目标、制定活动内容,计划性地将抽象的品德具体形象化,引导幼儿建立品德认知结构、获得品德情感体验、规范品德行为表现、培养品德意志形成。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中关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1.
沈丽萍 《江苏教育》2008,(12):52-53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品德学科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教师缺少选择性,学生活动的主题偏离现实或缺乏研讨的价值;活动的角色上,往往优秀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相似文献   

12.
正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小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情商最为有效的方式。美国教育家杜威"做中学"的观念给我们启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为特征的主体性活动是该课程教学的有效载体,应贯穿于小学品德学科课堂教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品德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学为中心"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优化学习素材、借助综合活动、开放实践渠道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推进学生的参与深度,拓展学生的参与广度。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中关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是每位教师着力关注的,怎样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仍然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不断探究。从学生自身来看,只有在他们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如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5.
孙民 《湖北教育》2004,(23):40-4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课改中推出的新型德育课程。《课标》指出:德育新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是“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  相似文献   

17.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蕴含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中,公共参与是学科核心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化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化设计,尝试用三个环节培育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一是整合教学资源,引导中学生公共参与,使中学生学习公共参与知识和技能,积累参与经验、规范参与行为、提升参与兴趣;二是开展主题活动,引导中学生模拟公共参与,增强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法治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理性参与的认知和自觉;三是开发实践课程,使中学生高质量公共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弘扬创新精神,促进高质量发展。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循序渐进,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其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从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课堂实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尝试通过点燃学生参与真情的教学策略,收到了良好效果。即妙引生活之水,激发参与的内在动力;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时空以及运用"动态讨论"的教学方法等活化参与方式,引导积极参与;通过创设情境等途径引导孩子体验参与的快乐和价值,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胡千红 《上海教育》2007,(11B):63-63
全面部署,分工合作 在教学形式的安排上,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活动形式分为三大块。所有活动,整个年级全体师生参与,必要的时候邀请家长参与。[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教学时,我发现品德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和语文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主题一样,或活动内容相仿……语文学科蕴涵的知识性、思想性,与品德学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