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课改路上,要搞好语文教学工作,教师仍然要重视“读”的训练。“读”是学好语文的主要方法之一。要重视预习感知的“读”。重视理解性的“读”,重视品味欣赏的“读”,重视训练语感的“读”,重视示范性的“读”,重视课堂之外的“读”。  相似文献   

2.
课改以来,不少地方以"朗读、体会"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乃至唯一手段,似乎谈"训练"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与课改背道而驰.但是,如果我们能坐下来仔细审视新课标,就不难发现,其实"课标"所反对的是课堂内繁锁、机械的训练;是那些功利性很强的对学生能力提高却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题海战";是那些游离于语言文字的所谓的拓展练习,等等.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相似文献   

3.
语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教学应是“实”与“活”的统一,他强调语课的基本训练既要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又要生动活泼、不拘一格。今天看来,面对新课改、新教材,语教师依然要追求“实”与“活”,“实”与“活”的教学体现了语“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基础训练4》安排了“字·词·句”、“阅读”和“说话·作文”三部分内容。后两个部分的训练紧扣本组的训练重点“怎么说就怎么写”,所以在教学中要使基础训练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词·句”部分的第一题是多音字组词的练习。教师应该教给一些记忆与判断的方法。例如:“曲”字,音“q懕”和“q摮”。读q摮的时候,如歌曲、谱曲、曲子,大多用于名词;“参”字本训练指出的两个读音c仭n和sh叆n。如参加、参与等读为c仭n,多用于动词;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识记了。第二题是通过按部首写字,复习学过的一些字。无疑…  相似文献   

5.
潘林 《四川教育》2000,(2):42-43
“思考&;#183;练习”,安排在每篇课文之后,体现语文训练的意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凭借。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发挥“思考&;#183;练习”的重要作用,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杨建军 《湖南教育》2002,(11):38-38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这里所说的“训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和实践。重新认识语文“训练”的重点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务必把“训练”的重点放在“识记”和“运用”上。识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开卷有益”,都是强调识记的重要性。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只片面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实,没有识记,谈何运用?现在教材规定的识记量很少,一册书就那么三、四篇,三年高中累计起来不足20篇。因此,…  相似文献   

7.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课本从第六册起,除了在基础训练中安排作文训练外,还在一些课文的“思考&;#183;练习”后面安排“练笔”训练内容。如第八册教材就在第1、4、6组中各安排了一次“练笔”。内容分别是写一种植物、写一种动物、写一件事。“练笔”是一种新的作文训练形式,它的训练目的也同作文训练一样,  相似文献   

8.
廖秀凤 《考试周刊》2013,(76):31-32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思维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如何抓住课堂训练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本文从课堂训练的三个环节“训练设计”、“训练点拨”、“训练评价”阐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语文训练;作文是外化的表达,是以运用为核心的语文训练。没有吸收,就无法表达,吸收多了。表达才有选择的余地。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另外,从阅读的心理作用上看,它还是作文训练的教学手段。课文以最真切的语言表达形式,指导学生立意构思、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示范和借鉴的“范  相似文献   

10.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随笔写作训练,要选择有效的方法。其中“引发兴趣”是基础,“督促检查”是手段.“沟通心灵”是关键.“互相交流”是提高。只要使学生了解一些随笔写作的特点。并且掌握写作的一些规律.就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作是衡量学生语综合能力的标尺,但农村初中作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弊端:一是随意性大,没有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感觉该写一篇作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即使是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自己,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许多老师心里并不是十分明确。二是效率低下。学生积极性差,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就写,就改,没有解决问题;老师重批改,不重写前指导和写后讲评,批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三是效果不佳。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训练手段陈旧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2.
课改以来,在教学模式转变观念的影响下,一些老师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无味的小组讨论,常常使学生陷入无谓的思考。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教学中,学生读书要占一定量的时间,教师要重视读的训练,要把学生读课文作为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让学生真正地在语文阅读的训练中感悟文意,吸收真知,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是“小火煨汤”,是“小口抿茶”,靠的是“慢功”。目前,小学语文每周就四节课,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迅速提高,课外训练不容忽视。为了提高语文课外训练的效率,笔者设计了一套“四导”训练模式,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颇有成效。  相似文献   

14.
林润生 《福建教育》2005,(3A):20-23
对话教学理论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多次强调,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课改实践中,“对话”一词使用频率之高更是前所未有。与此同时,“训练”一词却遭致空前的冷遇,教学实践中对“训练”心存诸多忌讳。“对话”与“训练”,  相似文献   

15.
表达是语言的最基本功能。表达就意味着表达方式已经存在。因此,无论阅读或是写作,还是口语交际,表达方式训练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反思语文教学,我们无奈发现表达方式训练被置于教学盲区。  相似文献   

16.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教学训练中的“听、说、读、写”之“说”理应与“听、读、写”受到同等重视。但是由于在决定学生升学的考试中鲜有考到“说”的内容,教师也就认为“说”的训练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尽管教科书中对“说”的训练作了具体可行的要求和安排,但在教学实际中,教师是很少舍得花时间进行训练的,对“说”的训练不是放弃,就是淡化,导致许多学生“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简称“课改”)自2001年秋在全国各实验区开始运作至今,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就小学语文来说,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本与教师、学生间的距离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孩子们动(脑、口、手)起来了,课堂“活”了。这些“课改”成果着实令人欣喜。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些课堂现象,不难看到“热闹”背后凸现出来的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笔者认为,这是“课改”中语文教学的误区。若不引起重视,语文教学将会从一个极端(因重“训练”而肢解语文文字、破损语言形象)滑向另一个极端(因重…  相似文献   

18.
徐瑛 《语文天地》2012,(4):55-56
在功利语文的环境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总是难免在语文教学理科化的道路上寻求出路。比如,十分热衷于研究“知识点”,认为只要能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地讲好这些“点”,就一定能突破“面”,尤其是在复习时,更是抛开课本,俨然把语文教学搞出理科特色。分专项进行训练,沉迷于答题步骤的训练方略,大频次地进行训练,高强度地做题,多讲、多练...  相似文献   

19.
一说到“训练”,不少教师都以为过时了,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基本上不提及这两个字了,取而代之的是“培养”。那“培养”与“训练”二者之间是不是没有关系了呢?不是!“培养”,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可见,“训练”是“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尤其是语文能力,训练还是不能少的。具体操作中,我认为应该注意这样几点:一、词句训练要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文章中的词句都是规范性的语言,其中为数不少的更是经过仔细推敲的传神的经典,如何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并内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语文能力训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已受到普遍的重视 ,究其原因 ,主要有二 :一是从 1 992年起 ,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中都明确建立起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系列 (初中 48项、高中 1 8项 ) ,教师依据大纲进行教学 ;二是进入 90年代后 ,高考语文试题注重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 ,受高考的影响 ,教师必然要对自己的教学作相应的调整。但是 ,中学语文教学重视语文能力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可以说在不少中学 ,尤其在高中 ,语文能力训练这种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被“亵渎” ,被“异化”,被“重视”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其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