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同属哲理古诗,编者根据诗意及含义上的联系,将其编排在一起,学生可以根据其中一首古诗理解另一首。我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带领学生展开了探寻比较。一、对比,把握哲理诗意哲理诗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并不鲜见,但让学生正确解读哲理诗,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尤其是《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类和读书有关的古诗,学生在把握上存在着理解难度。为此,我先展开对比,让学生将两首诗做一  相似文献   

2.
施超 《文教资料》2006,(11):115-116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朱光潜)诗歌是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而诗歌的教学或许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块软肋。笔者在执教“冰心体”哲理小诗时另辟蹊径,力图摆脱传统诗歌教学“读诗、解诗、记诗”的窠臼,尝试让学生能从教师的“导诗”过渡到自身能“赏诗”、“悟诗”和“作诗”的境界,收效明显,学生也受益匪浅。这里笔者以《成功的花》一诗的教学为例。【附】成功的花冰心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1921年创作的《成功的花》是一首真情与哲理交融的诗…  相似文献   

3.
赖玉莲 《小学语文》2011,(10):18-19
一、教材 友谊诗五首《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赠汪伦》这五首诗分别叙述了友情的不同面向,包含了朋友的生离死别以及争执,多角度地让学生去探讨“什么是朋友”。  相似文献   

4.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 ,这是一首赞美春天景色的诗。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 ,本来是一件扫兴的事 ,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 ,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怎样让学生读懂这首诗 ,即怎样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教法的 :一、从题入手 ,自然切入本首诗的题目是《游园不值》。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我让学生自读课后的注释。课后注释为 :园 ,指私人花园 ;不值 ,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那么 ,谁来讲讲题目的意思?(同桌讨论)有的说 :“诗人去游私人花园 ,没有遇到要访的…  相似文献   

5.
“该出手时就出手”,是《水浒》中草莽英雄所信奉的一句话,将其移至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心理,在应该启发时启发,在该点拨处点拨,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当学生思维“千篇一律”时出手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有时候会遭遇学生“千篇一律”的回答,这实际上是学生的思维缺乏独创性。例如,我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时,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觉,或者说一说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第一个孩子说:“我看到了梅子、杏子、麦花、篱笆、蜻蜓和蝴蝶。”这样的回答肯定是没有错误的,但…  相似文献   

6.
常常听到有同行发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越来越小,作文也越写越差,简直言之无物。是的,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生活圈子确实狭窄,但作文越写越差则未必,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还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作文谈两点看法。 宋朝理学家朱熹有一首诗叫《观书有感偶得》,富有哲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实际上也讲了作文的一个道理:要写出好文章,一定要有生活体验,要有积累。有了生活就有了“源头活水”。诚如当代文豪巴金所说:“我  相似文献   

7.
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写于1977年,当时正值人们反思“文革”中人性扭曲、人格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女诗人用内心独白的方式以爱情为题材也反思了这一现象,所以该诗既可以看成一首爱情诗,也可以看成一首哲理诗。在对该诗的赏析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设计新型的教学目标。 在执教中我设计了两个目标: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致橡树》的教学对象是十六七岁的高二学生,根据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一种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来领悟诗中的情…  相似文献   

8.
《色彩》是一首意蕴深广的哲理诗。诗人闻一多在这首诗中别具匠心地运用绘画艺术给生命着色 ,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技巧 ,赋予色彩以生命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意义 ,表现了诗人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观照生命的独特视角。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 ,并且这种情感一般都依靠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现。我们领悟这种情感 ,必然要借助诗中具体可感符号 ,即意象。我们解读《色彩》这首诗 ,首先要找出这首诗的最主要的意象———“色彩” ,并思考这些意象的特征 ,然后再分层透视它在诗中对表现情感和主旨的作用。对于“色彩” ,一般人总停留在对各种自…  相似文献   

9.
小诗     
生命的树上凋了一枝花谢落在我的怀里,我轻轻的压在心上。她接触了我心中的音乐化成小诗一朵。宗白华(1897-1986)美学家,一生写了大量的美学著作,偶尔写点小诗,也体现着他的美学观。这首小诗就是极好的例证。《小诗》则告诉我们,要能导到诗,就必须用我们的心去感受。花“谢落在  相似文献   

10.
严格     
岳成元 《师道》2003,(10):34-34
我上高中的时候,学校里盛行这样一句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同学们都普遍放松了对语文课的学习。赵老师就是在那个时候担任了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与其他老师相比,他上课总是格外地认真,对我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课外作业每天都要检查,每天记日记,每周一篇作文,每个单元还要进行一次小测验,作业没有做完要处罚,考试不及格要找原因……这让我们有些苦不堪言,对他的严格要求甚是不满。那天,语文课上的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赵老师照例要求我们课后要背诵,并且强调明天上课要抽查。第…  相似文献   

11.
《游园不值》是一首经典的七言绝句。诗人以特有的敏锐感觉,抓住了富有启发性的自然现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刻的哲理。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古典诗歌含蓄之美有所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为诗配画、推敲文字、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从而爱上古诗,爱上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案例背景】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歌,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一首诗,要凭借诗情的激发,凭借诗意的追求,创造诗意,让学生也进入诗一般的意境。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首诗歌中,以“我想变……”的句式,  相似文献   

13.
带蜗牛散步     
最近看了一首小诗后颇有感触,这首名为《带蜗牛散步》的小诗这样写到:“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  相似文献   

14.
《特区教育》2014,(11):20-20
儿童文学家林良在《纯真的境界》中说道: 诗的写作很自由,尤其现代的新诗……我们对诗的唯一要求,就是一首诗要有“诗趣”。我们读一首诗,读着读着读完了,如果诗里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地方让你心动,让你欣喜,我们就会觉得这首诗平淡。如果你读一首诗,诗里面有地方让你心动,让你点头,那就是“诗趣”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普希金的一首哲理小诗,写于1825年。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八句,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仍有许多人把它记在笔记本上,作为激励自己前进奋斗的座右铭。普希金自言,要“用诗歌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别林斯基也曾说过“:普希金天性是可爱可亲的人,他  相似文献   

16.
标点符号索然寡味,学生一般不重视,教师往往也头疼。怎样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呢?一次我是这样讲的———“同学们,眼下快到清明节了,我们来欣赏一首写清明的诗吧。”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挂在前面,让大家共同朗诵了唐朝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  相似文献   

17.
我爱唱歌,许多歌词都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在小歌词中的感悟常常成为我面对学困生的成功法宝。细腻的牵挂你掌心里的痣,我总记得在哪里。——《至少还有你》当学生学习落后时,是居高临下地当众念出他的成绩,还是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爱心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相似文献   

18.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写的一首狱中诗 ,铁窗虽拘囚了诗人的身体 ,但拘囚不了诗人自由的心灵。读着这深情讴歌母爱的诗篇 ,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内心那涌动着的海涛般的情感波澜。这样的佳作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 ,用情去吟诵。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重点突出诵读对诗歌鉴赏的作用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思读 :理解诗歌的内容这首诗有叙事 ,也有抒情 ,都是作者真情的流露 ,因而内容浅显易懂。可以让学生一边小声朗读 ,一边理解大意。为了避免学生浅尝辄止 ,针对诗歌借景、借事抒情的特征 ,从第 3节诗中 ,我提出了这样三个…  相似文献   

19.
郭鸰 《四川教育》2008,(6):30-30
[案例]按照古诗教学“解诗题——说诗意——悟诗情”的一般教学模式,在学完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后,我正想让学生用学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游园不值》(因为我安排一课时学完古诗二首,第二课时准备拓展几首相关的诗),此时,意外发生了,但也正是这次意外,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享受了“变”带来的惊喜。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七册中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材的“预习”是说这首诗赞美了雄伟的长江,而《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说明”却说这首诗是“诗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赞美了神奇壮丽的天门山景色,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