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是符合严格意义上的接受美学模式,但接受美学在语文教学中发生了扭曲。教师在语文课上以文学欣赏的形式,用情境式的陶冶教学,将美感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相似文献   

2.
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作为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只注重创作研究、作家研究和作品研究,而是专注于接受研究、影响研究、读者研究。本文试图运用接受美学原理从垂直接受、水平接受两方面考察莫泊桑短篇小说在不同读者层中产生的效果史、接受史,从而说明莫泊桑短篇小说巨大的精神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并从中获得关于真正杰出作品的有益启示,发现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在广告翻译中,读者的接受至关重要,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对广告翻译有重要启示。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强调广告翻译应重视读者期待视野,分析译文中的语言美和内涵美。  相似文献   

4.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的心理、认知、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接受美学重视读者,把读者的接受放在首要地位。文章根据儿童文学的特点和要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以期引起广大翻译者的关注,从而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理论的"期待视野"理论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的模糊性.翻译的模糊性,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特征的需要,是翻译美学的需要.接受美学应用于模糊翻译中应注意培养英汉语言美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7.
接受美学是源于西方的文学理论,它强调重视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是体现于作者的文学创作,还需通过读者将其升华和再创造以其更加丰满。接受美学还提出文学作品"空白点""未定性"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等观点,为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改革开启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视读者接受的作家之一,鲁迅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所构筑的正是基于城市读书人的现代乡土中国的生存图景,而且面对这些读者,鲁迅的“启蒙主义”更接近于康德“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启蒙。在鲁迅小说中普遍采用的“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小说模式,更贴合读者观察现实、审视自身的需要。不仅如此,鲁迅小说透过叙述者对人物的否定以及隐含作者对叙述者的否定的否定,也实现了对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接受。在“顾念读者”与“抒写自我”之间,鲁迅小说与五四时期一代人最深刻的焦虑与思索联结在一起,传达着那个时代所共有的情感标记与心理氛围。  相似文献   

9.
从接受美学看艺术生命的奥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个新角度──接受美学的视角,从作品和读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中探寻了作品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儿童文学名著领域中,重译作品比比皆是。而在传统翻译领域中,多重视原文与译文意思的相近对等,并最大限度保留原文意思,而这对于儿童读者来说,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就大大降低。这时,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就为儿童文学名著的重译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文章从简要概述接受美学特点入手,基于接受美学浅谈儿童文学名著重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范园 《海外英语》2013,(6X):132-133
如何选择翻译策略一直都是一个受争论的话题,何时该归化,何时该异化也未有统一的意见,而接受美学作为美学理论之一,与翻译的结合是大有裨益的。该文将结合接受美学及其相关的理论,如期待视域,审美距离来探讨翻译策略的选择,并提出相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强化主体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现代接受美学“走向读者”“空白论”等重要的理论支点,为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实践现代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方法论启示。基于此,我们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和理论思考。“走向学生”,确立主体意识接受美学与其他各美学流派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把读者提升到突出重要的地位,确立了读者主体性原则。接受美学的奠基者前西德的姚斯认为:“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介绍了接受美学如何应用于语文阅读中,并指出了教师应如何运用接受美学原理进行实际教学。  相似文献   

14.
从接受美学看《金瓶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明清诸小说中,大约再也没有一部著作象《金瓶梅》的本文意向那样的引起剧烈的争论。(这里讲的争论主要是指《金瓶梅》的本文意向的争论,而不是指关于版本、作者、书序等资料性的争论)。就是与《金瓶梅》几乎同时的,被并称为“四大奇书”的另外三部小说,既没有一部被置于同等的境地中,又没有一部引起纷纭的聚讼和不休的抨击。对此,笔者拟从接受者的审美角度——而不是仅仅从《金瓶梅》作品的本身一一去考虑引起这种奇特的“见仁见智”的现象,我们会发现,《金瓶梅》中的不确定性要远较其他作品为多。  相似文献   

15.
商标名是一个未完成的召唤结构,其意义的阐释有赖于读者的参与.依据接受美学理论,商标名复译有五大策略:纠错性商标名复译、改进性商标名复译、避让性商标名复译、构建性商标名复译和指向性商标名复译.译者应始终以读者为中心,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创作出最能有效实现商标名预期目的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兴起。它首次发现并肯定读的阅读主体地位,强调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与作一起创造的,提出学作品的语言具有“空白点”和“未定性”的观点,总结出读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具有一定审美距离的规律。这些理论对徘徊在高砂低效尴尬处境中的中小学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热潮已引起众多学者对“哈利·波特现象”的思考。《哈利·波特》成功的背后不仅仅有文学因素,还更多地体现了其文化内涵。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以读者为研究的中心,分析发掘“哈利·波特现象”背后的市场外部原因以及文本创作中,作者充分唤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又不断超越其期待视野的内在因素,以此来梳理“哈利·波特现象”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读者中心论范式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一方面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引导读者阅读和鉴赏;另一方面还要超越读者,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林译小说”之所以会风靡一时,正因为其迎合了读者的这样一种审美心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其颇受欢迎的原因,既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同时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便于操作,使学生对作品的审美体验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尝试着引导学生采用点评式的方法阅读和鉴赏学作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