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诗歌赏析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这些能力,虽然诗歌赏析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中的基本解题技巧是共通的。  相似文献   

2.
刘兴波 《现代语文》2011,(2):113-114
《虞美人》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的诗词。这一单元是“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李煜的诗词对后世的苏轼、李清照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李煜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诗词的格律特点、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中考中对古代诗词赏析着重考查的是对其中词语的理解,对诗中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题型上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及比较阅读题。  相似文献   

4.
张艳丽 《考试周刊》2012,(41):24-24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在语文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诗歌数目净增80多篇(包括与必修教材配套的《读本》及选修教材,如《中外现代诗歌赏析》、《唐宋诗词鉴赏》),这些诗篇极大地开阔了学生们的阅读视野。  相似文献   

5.
正五千年的悠长岁月里,中国文化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辉煌,诗歌就是其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最近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歌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由此刮起了一股全民学习古代诗歌的文化热潮。古代诗歌是古代文学作品的经典,它的表达与呈现的方式与学生如今日常的语言运用还是有  相似文献   

6.
圣地雅阁     
耿建华教授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新闻学学会理事,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影视评论学会常务理事。几十年来,耿教授笔耕不辍,在诗论方面颇有建树,著有《中国现代朦胧诗赏析》、《台湾现代诗歌赏析》、《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歌赏析》、《诗歌的意象艺术》、《新时期诗潮论》、《陈源抒情诗赏析》、《毛泽东诗词纵横论》等;诗歌创作也非常活跃,在诗坛很有影响,已出版诗集《青春鸟》、《白马》等。在这里,我们编选了耿教授的两首短诗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7.
诗歌赏析试题大多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或考查考生积累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的能力,或检测考生理解、鉴赏诗句内容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或考查考生把握诗词曲中的意境、体会其思想感情的能力。该文作者试从绘画角度打开赏析诗歌的切入口,让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快速而准确地答好诗歌鉴赏题。  相似文献   

8.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两首诗词惊人相似地描绘了古今的农家乐:一首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另一首是现代诗人刘半农的诗歌《一个小农家的暮》。这两首诗歌都浅显易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吟诵之后口有余香,农村优美的图景历历在目。小农家其乐融融、惬意纯真的田园生活,能使读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笔者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简要地赏析一下这两首诗词的异曲同工之妙。一、农家意味的自然风光农村风光宁静而祥和,历来为人们所向往,农家意味的自然风光充满着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9.
在悠久璀璨的中国历史文化长廊中,诗词一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千古传诵,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由此可知,作为现实主义诗歌源头的《诗经》在孔子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历代人们不遗余力地推崇创作,才有了唐诗流风、宋词雅韵的盛世嘉年华.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叫《诗词小札》,作者蒋述卓,是文学博士、中文系教授.这是一本诗词赏析作品.作者撷取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精华之作,进行了精心独到的剖析点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读完让人掩卷沉思,获益匪浅.书中选取的诗作几乎涵盖了古典诗词和现当代诗歌的经典佳作.  相似文献   

10.
古典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来说,古典诗词的教学不能满足于只是一般性的诵读和赏析,而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国传统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展开自觉的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春江花月夜》作为脍炙人口的一首经典诗歌,为引领大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11.
从古到今,有关诗词赏析的评论和资料很多,一辈子也读不完.具有一定诗词功底的人,可以选择一些前人的诗词,今人的诗词赏析的书籍读一读,来提高自己的赏析水平.而初涉诗词赏析的人若想依赖这些读物来在短期内提高自己的诗词赏析水平,那就像进了有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大商场,看得人眼花缭乱,一时很难选中所需要的东西,往往费时甚多而所得甚少.所以,对初涉诗词赏析来说,找出一条比较有效的赏析套路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根据自己的赏析经验,总结出下面这样一种赏析诗词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对诗词的欣赏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一直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近年来的中考更是加强了对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诗词,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笔者认为,初中诗歌赏析的重点应该放在理解诗歌的语句;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品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相似文献   

13.
如何在高考中既快速又准确地赏析古典诗词?我认为其中必有技巧可循。《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赏析的释义为:欣赏并分析(诗文等)。赏析是一个鉴赏的过程,是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目前高中语文老师对诗词赏析也有过不少探索,我现总结如下几点以供参考。一、整体把握,分清题材题材与题材的不同,也是造成其思想感情、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高考语文也要求学生有鉴赏诗歌的能力,怎么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一、考点明晰《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即内容上考查形象、思想、观点;形式上考查语言、表达技巧。结合考纲我们具体分析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四大题第17小题诗词赏析给的是常见诗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歌虽不难,而试题却颇不平常。一小题分三问,或要求表态或要求阐述。2003年高考全国卷则选用王维的《过香积寺》,从诗歌语言赏析方面出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古典诗词学习在教学中的落实诗词赏析已成为中考必考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在讲解答题技巧,忽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事实上,由于古典诗词讲究押韵、平仄、对仗,句数相对固定,语言比较精炼,和现代汉语有完全不同的句法特点,这也成为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障碍。不理解诗歌内容,就无法对诗歌进行赏析,再多的技巧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提高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能力,古诗词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一、理解活用,疏通句意许多文言文作品都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古典诗词也不例外。古代诗人为了炼字、表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文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和途径入手.探究诗词教学的路子.力求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一、考点透视窗"新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纵观近年来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诗歌赏析题考查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三个特点:课内为主,课外为辅;古代诗词为主(唐诗宋词),现代诗歌为辅;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正在引导中学生赏析诗歌时,如果经常采用比较法阅读,可以调动学生赏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在比较、质疑、析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后,诗歌知识可以更好地得到引申与拓宽,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自主收集、整理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春望》和《望岳》的作者同是杜甫,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但又有一些不同点,可作为引导学生运用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一、看标题看人先看头,赏析诗词先赏题。读一首诗,第一就是读好诗题。因为诗题中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