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纵观“七子”的作品,可以发现“七子”在归顺曹操后,既有热情洋溢的颂赞之作,同时“七子”也有反映郁闷心情的作品。对曹操的颂赞也是“七子”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而郁闷心情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所引起。本文主要就这两个方面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五四文学与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虽说在时间上紧密相接,但二者在创作宗旨、思想指向以及文学风格等方面都相差巨大。在启蒙语境下,五四作家们更多地侧重思想批判与文明批评;而在革命语境下,三十年代的左翼作家则将文学作为政治批叛的武器,在创作中注入较浓厚的阶级分化意识和政治斗争意识。同样是父子冲突的题材,在不同的语境下就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透过"父"与"子"关系在这两个时期文学中的嬗变,我们不难窥见五四时期与三十年代在文学与社会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晏几道是北宋中期著名词人。在柳永的推动下,当时慢词之风盛行,小山却醉心于今词的创作,且取得了最高的成就。究其原因就是小山顺应了当时文学发展的大势,借鉴了黄庭坚的诗歌“句法”理论,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今词创作中,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今词的抒情手法和功能,从而将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小山词作中的“诗人句法”具体可以概括为:比兴寄托的抒怀手法;跌宕顿挫的结构布置;“点化”、“诗眼”的造句技巧。  相似文献   

4.
《"人与事"中的文学社群:现代中国文学社团和作家群体文化生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版)是杨洪承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领域中的又一新成果。《"人与事"中的文学社群》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社团与作家群体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洋务运动标志着晚清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那么,清末“新政”则是晚清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继续。它把洋务运动已经开启的中国军事、文教和经济近代化进程推向深入,同时在政治近代化方面又取得历史性突破,客观上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然而,晚清统治者政治上的保守却使其随晚清政权的倒台遽然终止,晚清近代化进程的继续因之夭亡。  相似文献   

6.
7.
清代中期诗坛创作虽然极其兴盛,但是由于清廷文网甚密,诗人大多不敢直面社会现实,诗歌创作多流于肤廓。关中诗人屈复高标独出,他不是遗民,却具有深切的遗民情怀,倡导诗歌要有“寄托”。屈复不但严肃批判了康雍乾时期流行的诗学流派“神韵派”、“格调派”、“性灵派”等所流露的形式主义诗风,而且对清代中期堕落的士风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均有认真的思考和勇敢的揭露,在雍乾诗坛独树一帜,值得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代河湟地区诗人以特有的情感创作的关于青海的诗歌独具魅力。边塞战事之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写实精神;自然风物之作将内地籍诗人看来凄楚苍凉的景象描绘得熠熠生辉、气势浩荡;民俗作品则犹如美好的风情画卷。青海在这些诗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道咸之际,一批亲历战乱却不甘沉寂的诗人涌现诗坛,清末苏州诗人江湜即为典型一位。他一生遭逢离乱,在奇穷中面对出路失落、仕途绝望的二重生存困境,逐渐在内心进行自我价值追问,最终完成"诗人"身份体认,预示出"士"阶层在阴霾末世中对自我价值的找寻。  相似文献   

10.
唐末西蜀文人流寓巴蜀,目击时艰、遭遇苦难,具有内倾化狭深幽微的创作审美心态。唐末寓蜀文人群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自觉地继承了贾、姚诸人的"苦吟"做派,在诗歌作品的取材上日益向着内心世界开掘的方向演进,深具狭深化、琐碎化、纤细化的内敛特点,其作品艺术品貌亦相应地呈现出了诸般衰飒、萧瑟、淡泊、落寞的清冷格调。  相似文献   

11.
赵淳及其子侄或能诗,或诗文兼长。赵淳与杜唐、邹祚永等6位诗人结成诗社,不时同游切磋,相互酬唱,题咏流连于大理晴云山一带。赵淳的诗歌创作主“遍游历”,内容多表现苍洱风物。赵淳《赵州诗学源流述》是一篇集中评介赵州26位诗人及诗作风格的文章,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赵淳对本土诗学源流的自觉意识,其意义不容忽视。因赵淳本人以及家族成员、诗社成员的传世诗作较少,加之无时人批评表彰,故其影响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12.
晚唐时期的诗人薛逢,是一位存诗不多却在诗坛上有着一定影响的诗人。其七律《宫词》一诗,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但由于种种原因,薛逢成为被当今学界冷落的诗人。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考辨了薛逢的生平经历。通过对薛逢生平的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对其作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文学场是一个充满权力斗争的关系场域,它围绕着文学幻想建构起复杂的结构体系,内在地规约着文学的逻辑发展进程。晚清文学场不具备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的所有内核,其逻辑生成是以关系为中轴,体现了特定时空领域与文学生态背景下文学艺术家对文化资本、话语等为表征的相关权利与身份(位置)的斗争,并且在独特的价值抉择中彰显了浓厚的传统踪迹。晚清文学场对晚清文学现代性的启蒙宿命具有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4.
晚清地域词学发展壮大,群雄并起。晚清湖湘词坛亦涌现出百余人的词人群体,他们宗法取向较宽,或宗北宋,或尚南宋;晚清湖湘数十年未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词坛盟主;在创作风格上虽有回归花间词风的趋势,但并未形成有影响的群体性的相似词风;后期虽有十余人的湘社以及外围唱和文人数人,且有社刊《湘社集》,但它仅仅是一个偶然产生的暂时性的文人社集。因此,晚清湖湘词坛的表现形式是历时性的较松散的词人群体,远未及词学流派之高度。  相似文献   

15.
晚清蜀中文人张祥龄的词学著作《词论》广为人知,但对其生平与交游尚缺乏足够了解。而从廖平为张祥龄和其妻所撰墓志铭中,大致可以知晓其生卒年月等基本生平状况;他与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等词坛大家的词学交游活动也可从相关词学著作中得以考见。其《词论》从词体体格、词体发展、词学风格等方面阐述了他尚雅的词学理念,而将“主文谲谏”“发展变通”观念引入词学与他的经学背景密不可分,从中可以管窥儒学思想对晚清词学的影响渗透。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西方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也鼓涨了西方帝国对外大肆扩张的贪婪欲望。东方“天朝大国”的清王朝国门于是被西方列强打开,与此同时,学习和研究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也很快成为清王朝一股社会思潮。近代西方科技在晚清的传播范围较广,上至宫廷皇族,中有朝廷大员,下到觉悟起来的知识分子,均对西方科技有所认识体察或者运用采纳,以及因此产生的政治警醒;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在助长清统治者奢靡生活作风的同时,也对清统治者思想观念和国家发展生产了以下四方面的影响:启发了改革意识、更新了人才培养观念、激发了政治改革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