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文化构成上讲,回族文学主要建基于伴随人生始终的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和身处其中的中国文化在融合中产生的回族文化。相应的回族文学原型主要有:源自中国主体文学的原型、源自伊斯兰—阿拉伯文化的原型和回族文化自我显现的礼俗及语言原型。后两种原型成功建构了回族文学的民族特征,这也成为民族特征最普遍最主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由于传统上女性所属空间的狭小甚至悬置,她们的话语往往被遮蔽着。随着所处空间的增长,其话语媒介也逐步扩展开来。其中,回族女性文学便是回族女性话语的有力表达之一,通过家庭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开掘而深入到女性的精神空间,成功开启了回族女性自我表述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欧美文学中,强烈的悲剧意识始终是它们的一个表征。不论是古代作家还是现代作家,都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悲情画卷。在他们的笔下,“人类之悲”惊世骇俗,而且“魔鬼”悲,“上帝”悲;懒汉悲,硬汉还悲。从这些充满意味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独特,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4.
结婚俗称“成家”,是成年的一种标志,婚姻也是完整生活与人生的表征,相反如不能实现则意味着家的残缺、生活的残缺和人生的残缺.“难题婚姻”是难题求婚型民间故事及书面文学中爱情主题的一种变形,是艰难生活困境的反映,是人生残缺的直接表现,是认同缺失的隐喻,造成了人物巨大的精神困顿.“难题婚姻”虽然与文学普遍的爱情、婚姻模式不太一致,但作为人生的基本问题其实存在于现实中许多人的情感历程中,尤其在传统社会.因其难,才会婚姻在先;或许也是因其在现实人生中的普泛性,反而文学表现却少了.  相似文献   

5.
生命时间的转瞬即逝, 现实的悲惨遭际, 执着的理想追求, 生命价值的无径可展, 使曹植产生了激越奋发、不可遏制的生命的悲剧意识。诗也因此成为他生命价值最重要的追求和寄托, 成为对人生痛苦的宣泄和补偿,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作为创作实践之升华的张扬生命意识的文学审美观  相似文献   

6.
大约在1940年代就已出现“回回写回回”的回族文学作品,50-60年代作品不多,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集中出现一批以回族为题材的作品,此后至今,回族文学民族化发展之路得以确立.以原型批评“远观”的视角而言,8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表现回族普遍存在“隔”的不足,此后表现领域逐步阔大深入,能使人物生活于其应有的情境,达到情景交融的“不隔”,标志着回族文学民族化写作的成熟,也体现着回族文学的成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相似文献   

7.
悲剧意识不仅是一种审美观照中的美学文化产物,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历史旨趣,还深刻地蕴涵着人类在创造自己文明进程中的主体人格素质的发育水平和生命价值的取向.悲剧意识之于中国文学,其作为一种自觉的审美意识的普遍觉醒,始于"五四"新文学.对于中国当代小说来说,造成其悲剧意识的衰落和悲剧把握的失衡与错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社会中心价值的解体,而是真正立足于个人立场的生命信仰和理性价值系统的始终缺位.透过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观照,其悲剧性还向我们昭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思维和话语结构流变历程,及其存在发展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8.
当代广西回族文学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小说创作方面,但迄今为止,除了白先勇,对当代其他广西回族作家作品的研究甚少。通过对当代广西回族作家进行介绍、梳理和评价,以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个参照。  相似文献   

9.
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弃妇、淑女、悍妇、和亲女性、妓女等这些悲剧女性是存在着差异的,中国社会的封建时期最长,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最深,中国女子的灾难也就最重。相对于中国女性,西方女性的整体地位略高,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中西文化传统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悲剧文学之研究自王国维上世纪初发表《红楼梦评论》和《宋元戏曲考》开始 ,才引起国人的关注。然而 ,研究的焦点似乎一直停留在中国有无悲剧之争上。辛亥革命前后 ,“无”派占了上风。包括王国维、胡适、鲁迅、蒋观云、朱光潜等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们都一致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而建国以后的悲剧研究 ,尤其是近年的比较文学研究中 ,“有”派则出尽了风头。如余秋雨、谢柏梁、曾庆元、张法等 ,都纷纷为中国悲剧摇旗呐喊。但问题的争论并无最后结果 ,对其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悲剧、悲剧意识 ,也未取得一致认识 ,而是人言人…  相似文献   

11.
结合《元代回族文学家》一书,对回族古代文学的产生时间、范围、评价尺度等问题提出个人看法,同时对元代回族文学的自觉化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汉族文学和伊斯兰教教律是影响回族古代文学形成的主要元素,对汉族文学的过继和民族文化心理是回族古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六盘水彝族民间口头文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民间口头文学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六盘水在贵州省彝族人口仅次于毕节地区,境内的彝族口头民间文学,浩如烟海,形式多样,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呈现出数量多、容量大,体裁多样、艺术性强,文化板块下的地域差异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历史民俗文献是中国文献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北民俗文献是记述华北地区民俗事象的文献,华北地区因为环境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民俗亚区,各民俗亚区的民俗文献有着不同的记述特色。华北民俗文献按其类别可区分为三类:庙会文献、岁时文献和地方风土文献等。华北民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可为丰富与发展中国历史民俗学提供重要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传承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民间美术教育则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讨论民间美术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民间美术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构想,总结出民间美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丰富了课堂艺术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外还是对甘肃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文艺辞章学是汉语修辞学中既注重实用、又注重艺术性,深受广大读者青睐的一门分支学科,建立文艺辞章学对丰富辞章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从建立该学科的理论基础、理论框架入手,概括的描述了这门学科的研究范畴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有众多的民族,其中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加之地域特色的诸多民间美术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发展渊源和传承方式,并与其他地区诸民族文化和民间美术有着双向交流。民间美术在传承过程中本着本真性和原生态的原则,以活态的形式延续下来,目前的状况是多数遗产面临濒危,有的虽然已经普及,但能否正常坚持传承下去还是令人担忧。正因为这种双向的交流,在民间美术方面呈现出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间美术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生产实践,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发展。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民间美术与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渐行渐远。虽然部分爱好者进行收藏研究,但认识到民间美术价值的人越来越少,如何有效保护和发展我国民间美术迫在眉睫。面对这一现状,沧州民间美术应在继承传统和保持地域特色的基础上,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满足时代的审美观,寻求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福鼎民间文艺资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鼎饼花”是清末福鼎民间艺人创造的独有画种,与民间戏曲关系密切;从清末至民国其技法经过剪纸拼贴、工笔重彩、木版印制和木刻刻制阶段。“寺庙连环画”代表作陈少倪的《观音传》突破民间画工平涂重彩的单一技法,形成新的民间工笔绘画艺术。“船饰画”反映了时代变迁给民间艺术所带来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更新。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有一个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最初只是无意识的血缘传承方式,后来发展到有意识的书面等传承方式.一部民间文学作品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就是说唱艺人与听众共同创作的过程.一部民间文学作品,经过若干代艺人的说唱,会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历时版本;经过同一代不同艺人的说唱,会形成具有个体特色的共时版本.不论是历时版本,还是共时版本,都离不开听众的参与和艺人的再创作.这个再创作的过程给书面版本的诞生提供了天赐良机,书面传承也就应运而生.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作品书面传承的方式分为手抄、印刷和音像文本三种.  相似文献   

20.
原本以民俗生活模式传播于村落空间的民间艺术,受制于传媒时代文化逻辑力量的召唤,衍生出新的传播方式,即成为一种奇特的媒介景观样式,并辐射出具有异域情调和遥远时光的审美想像。作为媒介景观的民间艺术,是置身于新的文化语境中的传统民间艺术对自身传播方式做出的调适,去除其原本作为特定族群生活样式的文化属性,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进行符号拼贴、重装和压缩,从而裂变为诉诸符号消费需求的媒介景观样式或消费意象,成为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文化特质的传媒消费文本,为处于现代性追求道路上的当下中国增添了一种大众审美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