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相似文献   

2.
于锋  杨国胜 《青年记者》2007,(23):36-37
"这么多年来,我在新闻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在写作上反复实践,在管理上反复实践,最后悟出了一些道理。其实,不管是做官,还是写作、研究,最后都要归结到一个‘理’字,这是它们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1989年梁衡出版了自己的新闻专集《没有新闻的角落》(之后这本新闻集成为梁衡新闻三部曲之一),这部新闻集中收录了曾发于报端的新闻和散落的采访笔记。在重编时又加注了独白,展示了作者当时的愤怒与喜悦,对人事的谴责与尊敬,及具体的构思技巧与写作过程。新闻是个“易碎品”,今天绞尽脑汁写出的稿件,转眼就成了明日黄花,因此许多名记者的新闻作品集也多是出版社对作者的安慰,或是作者对自己工作的纪念。梁衡的初衷也是以这本集子纪念那段平凡的岁月,未料到这本新闻集子出版一年内竟然又重印了两次,并被许多报社买去做教材,得到…  相似文献   

4.
方圆 《新闻知识》2001,(12):40-41
梁衡同志说:"新闻是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写出读者最想知道的东西。"而事实上,位于"上层的、政治中心的记者近水楼台可以快速抢到新闻,基层的、远离政治中心的记者,或专门采写某一方面报道(如教育科学)的记者,周围的事平凡而又平静","哪有那么多的新闻发生并总让你抢到呢?"他说,这也不必悲观:"注意发现那些还未被人报道的稳态新闻是大有可为的","十几年间,凡是我写出的这类稿件都得到了较强烈的反响","我获得的几项全国性新闻奖恰恰都是这种稳态新闻","那些乡间僻壤里发生的事,有时也能上头版头条去和北京的重要会议、领导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6.
姜婷婷 《今传媒》2016,(11):132-133
1978年到1987年,梁衡任《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记者.当时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教育事业亮点不多,并不是《光明日报》的主要供稿基地,但是梁衡在山西的这九年间却硕果累累,他发出的稿件往往能占据头条等重要地位,还获得不少奖项,成为令人耳熟能详的新时期中国新闻名篇范文,使得新闻这种"易碎品"也能有一定的"持久度".这得益于他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主动记录历史,为无名者立名和以文学入新闻.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报业市场化改革使报纸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现在,它不仅是信息传播的中介,而且是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既要管宣传,又要管赚钱。这一角色的转换,在促进报纸自身素质及经济实力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因长相与“俊美”无缘,赵琼自称“丑娃”。1986年深秋,他因丑得福,在几百名应征青年中,接兵干部一眼就瞄上了,他。本是拿他当笑料谈资,没想到跟他一聊,接兵干部不但深感其身世贫寒值得同情,更倍觉其睿智灵气是可塑之材。于是,他意外而很顺利地穿上了军装,从晋南山乡来到北国沈阳的沈空导弹某旅,成为了一名空军战士。  相似文献   

9.
10.
当记者十五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 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不写吧,好酒好菜吃了,盛情难却;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回编辑部不好发表,就是发  相似文献   

11.
12.
方圆 《新闻知识》2002,(4):38-39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写好一条消息的导语则是难中之难。一是导语置于开篇之首,要以最简洁的文字,反映新闻最主要、最新鲜的内容。二是导语在长期的新闻写作实践中已形成一定的框框。梁衡同志曾指出:对大多数记者来说,“为了适应新闻这个框子,一些本来好的,对读者有益的东西也只好割爱了”。新闻毕竟是写给读者看的。写好导语与发现新闻同等重要。有鉴于此,梁衡在新闻的实践中,对消息导语写作进行积极的、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试对他的导语写作特点作一个粗略的分析,以供同行借鉴。聚焦局部,…  相似文献   

13.
方圆 《新闻知识》2001,(7):44-45
标题如同新闻的眼睛,也是进入读者眼中的第一形象。标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传播效果。梁衡在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选时曾说:一篇新闻写得再好,标题平淡无光,也不会引人注意,更不会令人一见钟情。可以说,对新闻标题的千锤百炼与精心制作,正是梁衡成功的新闻写作实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一双引人注意的好眼有三个条件:明亮、传神、传情,这恰合我们对新闻标题的要求:鲜明、准确、生动。梁衡在1983年全国好新闻评比中的获奖作品《三十一位同窗友二十五年祁连月──访北京地质学院的一批老大学生》就体现了这一要求。这篇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14.
15.
我的全国新闻奖得的是社会新闻奖,是很简单的一篇消息,就是1984年的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北京人争赏香山红叶》,600多字的一篇消息。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意栽花你真想闹一个什么奖,就像现在中国作家想闹诺贝尔奖老闹不上似的。我们有好多人当时也在苦苦追求,我也不是不在追求,但是真的无意之中才出好活,所以新闻某种程度上是在轻松状态下写出来的。你不要高度紧张,一紧张你的脑子就处在一种僵化的状态;相反放松的时候,可能是思路最活跃的时候。有时候很有意思,你就是写不出来的时候别硬写,鲁迅说的一点不错,你非为了写一个东西,非要想这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已有20年基层新闻采写实践的老通讯员,虽然未能写 出多少出类拔萃或影响较大的好新闻,而我有个深刻体会:虽处社会最底层,视野范围十分局限,但必须要有一双较为敏税的“宏观新闻眼”。否则,在如今这番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恐怕就连起码的立足基地也没有。 善把小事放大看 去年春天,我听说滨淮乡新岭村让群众代表公开评议村干部,觉得比较新鲜,并决定乘车前去采访。到了乡里一了解,不单单新岭村一家,全乡27个村都这样。经过由点到面的深入采访,全乡不仅评出了公理,评出了正义,而且还评出了斗志,评出了干劲。按照群众…  相似文献   

17.
18.
发表在去年10月20日北京某家报纸一版的一则新闻,乍看标题,着实有点让人眼睛一亮,可是读完全文又让人有些失望,主要原因是,文章写跑题了。也就是说,读者想看的东西写得不多,而读者不想看的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却写了不少。请看看下面的原文: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2010,(6):42-43
梁衡(1946年—),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山西霍州人。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