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柯的“以己度物”的诗性思维特征与先秦用诗中的“引譬连类”思维特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借诗性思维的原理,重新解读先秦用诗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诗性思维形成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引譬连类、崇尚经验、天人合一、泛诗化等诗性思维特征就孕育于先秦的全方位用诗之中。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古音通假: 什么是古音通假呢?王力先生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还说:语言里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  相似文献   

3.
论_以为_     
古代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以为”这个结构形式,这是“以”和“为”紧相连接在一起的.这种“以为”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是一个词呢还是两个词或一种什么结构?它有哪些语法作用?它在句子中和别的结构成分有哪些关系?这些问题在《马氏文通》及其后的一些语法著作中曾有涉及,但是说法不同,有的又语焉不详.这些问题对如何认识古代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很有关系,所以很值得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使动用法”是我国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结构现象,现代的言语表达中也经常出现,这说明这种语言结构,已经成了从古至今汉语言结构中一种固有的语用情形。所谓“使动用法”是指文句中的动词(或起动词作用的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比如“既来之,则安之”中的“来”和  相似文献   

5.
讲授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汉语常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采用“以今导古”的方法,即由分析某些保留了古代汉语特点的现代词语入手,渐次讲述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内涵及其翻译格式,将有助于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先谈使动用法的教学。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战胜”与“战败”,本是一对反义词,可是当它们分别充当“我们战胜敌人”和“我们战败敌人”两个句子的谓语时,所表达的意思却完全相同。怎么解释这一奇特的语言现象呢?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无实在意义,只具有构词还有构形作用的“子、头、儿、老、阿、初”等语法现象。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术语,如“词缀”、“语缀”、“词尾”、“语尾”等。并且,这几个术语内涵在使用过程中,既各不相同。同时又有交叉现象。因此,笔者在梳理、比较了不同论著中的相关术语后,认为术语“词缀”最适合对汉语中的相关语言现象的概括。  相似文献   

7.
“三字”即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字”问题主要是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们对这“三字”的定称和术语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导致古代汉语任课教师在教学处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判别标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目前流行的四套教材对“三字”界定和判别存在一定的分歧,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判别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古代汉语教学界对此问题应予以关注,共同扭转大学古代汉语和中学文言文教学乱讲通假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8.
当前,几本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的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名词用如动词”的问题。近几十年来,先后出版的各种古典经籍的注释,大都采用此种提法。什么叫“名词用如动词”呢?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指的是“古代汉语有些名词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里,否定词“莫”字的词性是什么?我国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莫”是指示代词,以马建忠为代表,时称“约指代字”;一种认为“莫”是否定副词,以周生亚为代表。此外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莫”既是指示代词(现一般称“无定代词”或“无指代词”),又是否定副词。但持这一看法的人,谁都没有明说把“莫”看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扼要探讨“词源消失”现象与词的“内部形式”的关系,旨在说明不同语言之间在名祖、术语等领域或多或少存在词源消失现象,研究这一现象,有助于理清词语的准确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韦丁榛 《考试周刊》2009,(42):33-35
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人类的语言中也包含了众多有关“死”的信息,中国古代汉语中有关“死”的词语种类繁多,本文就古代汉语中“死”类单音字词进行探索,并进行了归类,同时摸索其发展变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进行词类活用研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词类活用是一种共时平面的语法综合现象,涉及语义、句法、语用等诸多方面;词类活用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它的理论前提是“词有定类”;考察古代汉语中的活用现象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的学习和讲授,早就有“法”可依了,而古代汉语似乎还没有“章”可循,特别是在语法分析和使用术语上,仍有众说不一的情况存在,学习和讲授都有诸多不便。为此,笔者就采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以下简称《提要》)的术语和方法来学习和讲授古代汉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特殊句式的处理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今“法”为古用,保持古今一致,减轻学习和讲授古代汉语的负担。  相似文献   

14.
词是语言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意义单位.我们在语言实践中如何判定词呢?笔者以为可以用如下标准来判断.一、凡是能够单独回答问题的,是词.在语言交际中,有些最小的意义单位可以用来单独回答问题.例如“这是粉笔”,“那是门”,我们可以提问“这是什么?”“粉笔”.“那是什么?”“门”.“去不去?”“去”.“走不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由于词汇不够丰富,各类词的分工不明确,经常出现词的兼类现象,即某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性质。这和古代汉语中词的活用现象不同。常有兼类现象的词是“以”、“乃”、“而”、“之”、“焉”、“然”等。鉴别某个词的类别,一要看它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二要看它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复杂纷繁,有许多语言现象差别微细,往往形似而实异,因此在语法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辨疑,更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们在语法句法复习教学过程中,不只满足于向学生系统介绍语法术语,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密切联系语言实际,引导学生从正反、异同方面去分析比较语言现象,从而使学生知道“是什么”,理解“为什么”,进而掌握“怎么用”的规律,以此提高学  相似文献   

17.
一古代汉语中有三种常见的模糊语言形式。第一种是第三人称代词“之”,有时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第二种是副词“相”,有时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第三种是表示被动的助动词“见”,有时也有指代动作行为受事者的作用。这三种语言现象曾经引起一些研究者的注意。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类语言现象,以往的研究者却没有做出回答。这三个词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常常会产生歧义,造成模糊。  相似文献   

18.
怎样学好古代汉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确古代汉语的性质和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然后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什么是古代汉语,它是研究什么问题的呢?古代汉语是以中国古代民族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古代汉语是个笼统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谈“阿所”     
一《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曰:‘客何所为?’”“何所为”在这里询问事物,意思是“能干什么”。这“何所为”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示询问的习惯句式。这种习惯句式通常用“何所……”来表示。过去的语法书一般认为“何所……”这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判断句具有怎样的形式和特点,古代汉语里是否存在表示判断的动词,判断动词又是在什么历史时代里形成,跟古代汉语判断句式经常有联系的“者”、“也”、“非”、“为”、“乃”、“即”、“则”等词语,究竟具有怎样的性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