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压力——水对容器的底和壁都有压力;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压力。压力是来自各个方向的,水越深压力越大。  相似文献   

2.
细读了谢凤祥老师的“《水的压力》的课堂纪实”。感受颇深。 一、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信息输入阶段:由学生有亲身体验但又弄不清原因的问题入手,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2.信息组合阶段:借助实验指导学生认识①水有压力,水对水中的物体有压力。②水对容器底和侧壁有压力。③水的压力来自各个方向。④水越深压力越大。对信  相似文献   

3.
《水的浮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片断选登中卫县城镇三小许卫华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都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4.
由于对V排的误解而出现解题错误.例如下面的一道计算题:原题:某圆柱体的底而积为S,放入圆筒形容器的水中(水足够深),该圆柱体浸入水中深h=0.1米,而浮于液面,圆筒容器的底面积S’=5S.问: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将增加多少?甲同学解法如下:设水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强为AP、圆柱体侵入后水增加的深度为3h,圆柱体侵入的体积为巴(图1),甲同学认为VI应等于圆柱体排汗水的体积V。,因而列式如F:已同学解法如1二:圆柱体侵入原水面A411下的深度为人介p图2、图3.排开的水使容器水面上升高度为3if,从而圆柱体浸在水中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是以实验为主的课型。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有二:①认识水的压力和浮力,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②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思想方法,概括同类事物共同性质的能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教学的难点在于师生一道研究在水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前,教师应准备好实验用的教具和学具:盛满水的水槽,玻璃杯,连通器,50克重钩码,弹簧秤,体积为10立方厘米、重量分别为20克、15克、9克、5克的塑料正方块,铜,铁,铝,橡胶片,橡胶泥,泡沫塑料,干松木块,砖头,水。教学中,教师可按以下八个步骤组织教学。1.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物体有重量,就会有压力。教学开始,教师可让学生在手上放一块砖,再换上一只空玻璃杯,然后将玻璃杯注满水,同时体验手上有什么感觉。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2001年中考试题第34题:一个内部含有石块的冰块放在密度为ρ0=0.95×103kg/m3的液体中恰好能悬浮。一个底面积为S=100cm2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有水,将这个含有石块的冰块放入水中后,容器中的水面较原来升高了h1=2.09cm。待冰熔化后,水面又下降了h2=0.1cm。求冰块内石块的密度为多少(冰的密度为0.9×103kg/m3)。这道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密度、浮力、二力平衡、压强、压力等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该题为学生独立创设新的物理问题情景,创造性地发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且能应用圆锥体积公式正确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抽象、归纳、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向学生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和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观点。教学重点:掌握公式,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圆柱、圆锥形容器各一个,红色水若干,投影仪、投影片。学具:圆锥、圆柱形容器若干,小米若干。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想一想,圆柱的体积是怎样…  相似文献   

8.
本课是在学习了《怎样认识物体(一)——水》,初步认识水的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的特点。本课又是为第十六课《船怎样行驶》和第二十一课《水力和风力》打基础的。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并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通过揭示物体的沉浮规律,向学生渗透“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悬念法教学以“毛细现象”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什么是悬念法教学。教师出示初中见过的连通器问学生:“若往连通器中注水,当水不再流动时有何现象?”学生答:“液面相平”。教师再问:“将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插入盛水容器的水中,玻璃管内的水面比容器中的水面高,还是低?”学生答:“相平”。则悬念诱发。接着,让学生将内径不同的两端开口的三根玻璃管插入盛水的容器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实验现象大出学生所料:玻璃管中水面比容器中的水面高,而且内径越细,水面上升越高。不少学生并不甘心接受这一事实,怀疑是否玻璃管内原…  相似文献   

10.
想象是在表象的基础上 ,对原有表象加以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 ,或者依据语言、文字的描述而形成相应形象的认识活动。空间想象是在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几何形体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 ,提高解题能力。一、直观演示 ,引导想象例 1 一个正方体玻璃容器棱长 2分米 ,向容器中倒入 5升水 ,再把一块石头放入水中 ,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 1 5厘米。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道题要求“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而石头的体积等于石头排开的水的体积 ,这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为了帮助…  相似文献   

11.
认识水的内部压力,虽然不是第十四课的教学重点,但是通过实验让儿童直接感知到水的内部压力,对于儿童形象地理解大气压力很有帮助。水的内部压力与大气压力有相似的地方:物体在水中受到的压力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大气对处于大气中的物体,压力也是向着四面八方;物体在水中受到的压力是随水的深度增加  相似文献   

12.
题目:如图所示,在粗细均匀的盛水容器中,将一个均匀的圆柱体A放入水中静止时,圆柱体有五分之一的长度露出水面,这时容器内B处的压强增大了58.8Pa,求:(1)圆柱体A的密度.(2)如果将圆柱体A全部压入水中和全部拿出相比较,B处水面的压强增大了多少?本题是某校初三模拟考试中的一道题,从考试情况看,这道题的正确率很低,全校312名初三学生中,只有6人全部做对,但却出现了几种错误和正确地解法,归纳如下:错解一:(1)由于圆柱体A在水中处于漂浮状态,则有:F浮=G,ρ水gv排=ρAgSh,故ρA=ρ水h排/h=1/…  相似文献   

13.
例1把A、B两个大小、形状和质量相同的容器,按图1所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两容器中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水.设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压力分别是PA、PB、FB、FB;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压力分别是PA’、PB’、FA’、FB’.试分别根据容器内装满水(图1甲)和未装满水(图1乙)两种情况,比较下列物理量的大小.PA;FAFB;PA’PB’;FA’FB.解(1)如图1甲所示,容器内装满等量的水:(2)如图1乙所示,A、B两容器内装等量的水,但未装满:例2(1)在盛水的容器里放一块冰,当冰完全熔化后,容器里水面的高度会不会变化?(2)如…  相似文献   

14.
题目有一个高为h=40厘米,横截面积S二25厘米‘的圆筒形薄壳形容器B,其质量为100克,现装入半筒(l/ZV)某种液体A,并将容器B封闭后放入水中,该容器恰好能悬浮于水中不动,如容器中B内空气质量不计.求:若装入液体A的体积变为l/3V,容器B仍保持竖直状态,当容器平衡时,圆筒底面受到水的压强多大?根据题意:B中装入半筒(l/ZV)A液体,将容器B封闭后放入水中,B容器在水中悬浮画出图示甲;当B容器内装人A液体问/3V)时,A和B的总重力减小,则有F#>C,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可知B容器将上浮,最后在水面呈漂浮状态画出图示…  相似文献   

15.
“液体压强”教学是在完成“压力和压强”教学后进行的,借助“压力和压强”的有关知识导出液体对支承它的物体有压强并不难接受,然而认识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规律,以及液体产生的压强与液体的体积、总重无关,仅凭教师讲述,并不能让学生信服,利用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这部分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相似文献   

16.
(水的压力)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要求学生认识水对水中物体也有压力且压力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我在反复设计教法过程中,采用调整课文内容顺序,开门见山地出示难点,运用投影突破难点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小学自然《水的压力》一课,如果教师侧重让学生对水的压力特点进行验证,而不是探求,那么这课教学只须由教师引导学生做几个验证性的实验便可得到结论。显然,这种方式得出的结论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果教师侧重让学生探求“水的压力”特点,设计下面的认识活动,效果是不一样的。首先让学生在手上套上塑料袋,伸入水中,在玩水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水的压力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水的压力”的兴趣。接下来,教师给学生提供研究材料———由橡皮膜、漏斗、橡皮管、装有红水的U型管等组装成的学具,让学生继续玩水,以形成对“水的…  相似文献   

18.
以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54页第7题: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dm,向容器中倒入5.5L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是15cm,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相似文献   

19.
在标准状况下,将NH3充满容器,将容器倒置于水中,充分反应后水充满容器(假设产物不扩散).求容器中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  相似文献   

20.
一、诱导学生产生顿悟教师在进行小学自然实验教学时,诱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悟出实验现象反映出的科学道理。例如《水的浮力》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悟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道理,在学生已经有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认识基础上,提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