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着最后一声嘶哑的蝉鸣消失,伴着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飘落,真可谓秋意阑珊了。别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因  相似文献   

2.
最后一声嘶哑的蝉鸣消失,最后一片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飘落,已是秋意阑珊的季节。别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因为在这个萧瑟的季节里,我拥有一套《余秋雨文集》。  相似文献   

3.
从小爱读散文,读毕淑敏:眼前淌过一条融满真性情的小溪;读贾平凹:空中飘着辛辣味,耳际回荡着陕北男儿豪爽的铮铮呐喊;读孙犁,身被荷香围绕;读冰心,心被挚爱浸润。沿着名家的足迹,我一边聆听他们的呓语,一边欣赏大自然的风景。我的生活如一弯平静的湖水,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而读余秋雨的散文仿佛一粒石子投入到了湖心。  相似文献   

4.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诗歌、戏剧、小说逐渐失去轰动效应,散文从边缘地带跃居一线,成了“当红小生”,余氏散文堪称丛中奇葩。读罢这本余秋雨著的《人生哲言》,我掩卷而思。总的说来,这本书可以称作是余秋雨对其六本散文集的回顾与总结,提炼与升华,梳理与展括。文章中有很多论点、论据是重复引用先前文集的材料,所不同的是在广度上给予了延伸,深度上加重了挖掘。余秋雨的文字虽然有模式化的写作风格,即: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但他的运笔情感强烈而富于节制,在他笔下,人生的悲凉,岁月的沧桑,无不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写真。作者从感悟或从材料…  相似文献   

5.
攀蜀道,忆孔明;登雅阁,思兰亭。涉巴山蜀水,览千古名流;煮酒论英雄,挥毫扬正气。读《秋雨散文》知古今。从那青石纹路的封面上,我感受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特有的古朴神韵,思绪也随之延伸开去……我来到承德那四面盘山的避暑之地:木兰围场里满清贵族骄狂的杀气,迎面而来,一片康  相似文献   

6.
曾经,骂余秋雨是文坛的一大时髦。从《苏东坡突围》中走出来,悲愤与悲哀,苍凉与无奈,一种令人莫可名状的痛楚袭在心头,挺悲哀的,对于那个时代的有些文人。而今,时尚已过,却提起笔又一次走向余秋雨,不敢说这是赶时髦,只是想在轰轰烈烈的“时髦”之后,捡起来一点余光,算作是时尚后久远的回声。余秋雨,一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令中国文人值得叫响的名字。一部浩荡的《文化苦旅》凝聚了中国文化史千年来的血泪历程。从《道士塔》到《莫高窟》,从《三峡》到《都江堰》,从《江南小镇》到《白发苏州》,无不深沉而细腻地透出对中国…  相似文献   

7.
一个高中生,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用老辣的文笔,向我们推荐一本书。书是否去读暂且不说,此文却是值得大家一阅。   读罢余秋雨的《山居笔记》,身心俱疲。这疲惫,来自长时间的伏案看书,也来自于作者抛给我的思考与感慨的问题的厚重。可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又是非做不可的,所以“掩卷而长叹息”之后,我仍旧“逃不开那疲惫过后最终的远行”。   作者打开了一个个话题,在历史的氛围中开始了他的对话。凭借自己丰厚的知识,作者为我们准确地掀开了史书,但之后讲述的却不是单纯的历史故事,而且无论在哪个话题中,人物与国家的命运都只是…  相似文献   

8.
最初接触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还是几年前的事。中卫市文联与沙坡头旅游公司联合举办游记散文大赛,组织我们去沙坡头采风,顺便逛书店,我特意买了余秋雨先生的《行者无疆》《文化苦旅》等几本书。看后我知道,其中《行者无疆》一书主要写了,"废墟、大海、海浪、历史常常从这里出发;森林、山丘、古堡,历史常常在这里隐藏;热闹、精致、张扬,历史常常在这里转折;苍凉、寂寞、执著,历史常常在这里凝练"。  相似文献   

9.
读余秋雨的文章,直冲脑际的是他飞扬飘洒的文采,然后是隐藏在文字后冷静近乎落寞的文人形象。他的人生哲学并不高深莫测,而是那种诗意化的哲学以及对人生的冷静思考。其中娓娓道来,都是普通人能都够感受到或者体验到的。比如说“仁者爱人”“人格尊严”“清理友情”,其中包含对世事的洞察力和对人性永恒的执著信仰。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吧。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年轻人,尤其是正在树立人生理想的学生,应该学习的。  相似文献   

10.
刘昀 《新读写》2008,(6):21-21
现任柳州市副市长在总结柳州市发展成果时说:“这两年柳州的开发与崛起,还得感谢柳宗元和其他南下的贬官,他们从根子上使柳州开通。”  相似文献   

11.
蝉鸣的七月,天气燥热,心绪亦不宁.手捧《先生当年》,一片清凉由心底而生.王木春先生用手中的笔为我们刻画了民国大师们的样子,令我品读到民国教育的万种风情.读后收获颇丰.先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先生之所以为先生,与其所受的教育分不开,特别是早期教育.我印象最深的是胡适先生的母亲和顾颉刚先生的祖母,一个心心念念为儿子寻找打人的...  相似文献   

12.
《爱的教育》一书中的《病中的先生》,作者从老师谈话中体会到老师即使在病中也为学生担忧,怕他们学不好。全文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也使我知道了老师的工作是多么的辛苦。当我读到“先生每日教五小时的课,运动一小时,再去夜校担任功课两小时”时,心里不由得吃了一惊——上七小时的课啊!七小时是多么长啊,七小时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写两篇日记,读一本书……上七小时的课,听已经很累了,更何况讲课呢。我不由得肃然起敬!可当我读到“先生吃饭草草地吞咽,从早到晚一直没有休息”时,不由得深思起来:饭都吃不好,还要劳累一整天,中间连休息…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陕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他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要太精确。”“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  相似文献   

14.
《秋雨》是张爱玲少数几篇纯粹写景的散文之一。读惯了太多她对时代生活评议的作品,再读此文,反觉眼前豁亮,就像是久置都市的人不经意地嗅到沁人的野山花儿香,那感觉是甘醇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说的是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和弟子们一起看水、议水谈论志向的故事。每次读这篇课文,我总是感慨万分,情不自禁地发出几声叹息。一叹我们的胆子越来越小。课文一开始写道:"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这让我羡慕不已。因为孔子不需要向谁请示,也不需要谁的批  相似文献   

16.
卑微的旁观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杖芒鞋,一袭蓑衣的男子在漫天烟雨中踽踽独行,走过的不是路,不是桥,既非山,亦非水,而是茫茫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三峡》中他赞赏李白的豪性,却未曾永留白帝;惊艳于神女峰的多姿,却未曾赋词歌咏;无论是敦煌的道骨仙风,还是都江堰的豪情万丈,都只有博他浅浅一笑,再也留不住他前进的步伐。他是个传颂者,对于他笔下的山山水水,人们都怀有近乎仰慕的喜爱;他更是个旁观者,什么越女恩仇三国纷争都尽入他的法眼。然而,旁观者是卑微的存在,无法去改变什么,只能看着一切渐渐远去,但他又无法自拔地在旅途中糅入过多情感——为敦煌的劫难悲叹。…  相似文献   

17.
梁山泊的旗帜,早已风化;那刀枪剑戟,早已被岁月腐蚀;北宋那段动荡岁月,也自有后人评说;可惟独你们那声掺着辛酸的仰天长啸,穿越古今,在大地回荡。不愧为真英雄,真豪杰!有胆识,有气魄!奸臣当道,你们却依旧豪气干云。面对世俗,忍无可忍,毋须再忍。攥紧长刀,劈向浊流,卷起千堆雪,壮哉!尔辈之豪迈,那卑劣的奸臣小人们能比得么?"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你们那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通过对张振涛先生的《论恩主》一文的分析,梳理出文章中的乐户与血缘宗法制的概念,解析文章正文中的两个部分,并引用黎国韬先生的博士后论文中对张振涛先生论文的个别词语的错用,旨在提高对中古乐户与恩主的依附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佟幼生先生祖籍满洲镶黄旗人,是很有造诣的著名书法家.他的家族春秋战国时,即活动在燕国辽东郡.家族书香门第,世代相传.后世祖宗佟答喇哈(达尔汉)官至明朝辽东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正二品),佟国纲官至清朝领侍卫内大臣,曾出任安北将军之职.佟先生继往开来,孜孜求进,其书法艺术,风格独特.楷书笔法挺拔、清秀、圆熟,潇洒飘逸;书风清秀、圆润、流畅;笔画严谨、端庄,婷韵秀美;结构严整.他交友以诚,注重善缘,坚持“无私心静安”理念,悟出绝好养生之道,力行中华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