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语文课程目前的生存困境与长期以来的定位模糊有关,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中国文学课程较为合适。当前大学的语文教育,应该回归到生活现实本身,凸显文学作品内蕴的生命体验,以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水平为基本任务,最终达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学科定位最常见的是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能力说”和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人文说”,前者看轻了大学语文的应有作用,后者又过于沉重,大学语文无法承受,真正的定位是在这两极之间取其中,即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即“文学说”。只有定位准确,才有利于这门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学地理学应该以文学为本位,学科归属上属于文学而非地理学。文学地理学不但会改变既有的文学研究格局,还会为文学研究带来全新的契机和广阔的前景,其作为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学科意义十分有限。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是成为与文学史并列的二级学科,而不是中国文学史的次生学科或附属学科,更不是中国文学史的附庸。文学地理学既是文学理论的一种新形态,也是一系列文学研究方法和批评方法的总和,它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应该并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人们已认识到文学具有重要的德育功用;在中国当代的文艺理论中,文学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被明确定义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在西方,人们同样重视从道德的角度看待和要求文学。文学的道德培育、人文滋养功能,决定了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性质,也决定了以文学鉴赏为切入口和主旋律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本科专业教育改革将英语专业定位于人文性质的专业,志在将外语建设为"一流学科"的高校对英语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的是人文思想的教育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本文从"阅读"在外国文学教学语境中的概念界定入手,在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上反思所谓"文学功用"之说,以《美国文学选读》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为例着重探讨如何将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渐次渗透到英语专业的文学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寻求英美文学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以期进一步明确文学阅读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过去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对中学语文"欠账"进行补课或补差,导致《大学语文》课备受冷落,现在将其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有了一大进步,然而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和文学性,也是不妥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当定位为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大学语文》课应肩负三大方面的任务: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精神。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三文"即文字-文学-人文。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主张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由主干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构成。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关系到社会和谐、家庭幸福,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兴盛。文学教育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美育实践活动,其本质是通过文学作品,化育人性品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有多种路径,但通过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特别是在当下,中国处于转型时期,青少年人文素养普遍不高的情况下,通过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需要系统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文学一以贯之的人文传统在80年代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作家从"代圣人立言"和"拯救民众灵魂"的崇高位置上走了下来,重新定位,明确了自己与世界的应有关系.文学也因此回归自我,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间,开始在世俗化和民间化的道路上自由行走.  相似文献   

10.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从俄罗斯文学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定位、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俄罗斯文学课程教学的新途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文学教育为论题,着重从文学教育的内涵、文学教育的内容与任务、文学教育在人文教育中的功能意义三个方面予以论述,认为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文学修养和较高的人生境界,实际是从整体上提高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这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文学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分重视工具性的应试结果,忽视了人文性的心智培养和思维训练。文学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应引起高校英语教师的重视。阐述了大学英语教育中文学教育的作用,结合当前高校英语文学教育的现状,就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学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提倡以文学养"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情怀,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劼人在不同时期谈起文学,多例举清末民初文学的例子。他在晚清报馆的文学历练,符合清末民初以报人为主体的中国第一代专业小说家应运而生的现实情形,这表明了一种并非是在中国新文学内部发生的,而更多是与清末民初文学实践的关联。并且,由这一关联及其延续带来的李劼人作品面貌的整体取向与底色,使其在地域历史的文学书写上,有着异乎寻常的宽广性与人文性,最终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个性与边缘的文学选择。  相似文献   

14.
翩跹于都市的舞者:张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是中国当下新都市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最终定位于都市文学 ,也经历了一番艰苦的寻觅过程。其创作的递变轨迹可分为都市的边缘者、都市的外来者、都市的牧己者三个阶段。张欣小说的意义无疑是源自其对都市人性本真的深层企及以及文本所透现出来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经典文本教学与本科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从通识教育观念、高等学校经典课程设置以及"一体两翼"的总体方案,介绍了2005年以来聊域大学文学院进行经典文本教学改革情况.其主旨在于以经典文本教学为扭结,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平台,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研究,对它们重新定位,归纳总结出具有创新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经典文本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本科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人文,就是从爻号发展而来的中国文字符号,把握天、地人变化规律的能力和精神,并付诸实践。由爻号到文字到文章到文学到文化到文明,这是中国人文的重要历史过程。以人为本,这是中国人文的根本和基础;以业为未,这是中国人文的发展和升华;以文为末,这是中国人文的归宿和目的。一般的中国人文素质要求: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与万人话,省万次思。特殊的中国人文素质要求:独立的人格,三才的秉性;自由的思想,未来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上古文学观念何时发生,有许多探讨的方法,本文从分析文学主体和文学观念的联系入手,探讨了这一问题,作者认为,殷商是一个宗教思想占主要地位的时代,“鬼治主义”是其文化特色,巫觋是其文化主体,所谓“诗言志”只是达到“神人以和”宗教目的的祭祀之乐的一个关目,独立的文学活动并不存在,独立的文学观念也未能发生,西周重视人间世务,加强礼乐文化建设,明确提出“敬德保民”,人文精神得到发展,“诗”成为天子听政以“补察其政”的政教工具,文学观念在潜滋暗长,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文化下移,学术解放,士成为文化学术的主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西周以来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典籍,以人文教化为基本内容的文学观念才得以产生出来,正是这种文学观念成为了中国的正统文学观念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从本科院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分析入手,指出英美文学教学对培养学生语言修养和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应明确英美文学的目标内涵和层次定位,重视并深化英美文学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当下英语专业的危机在于单纯的语言训练无法使英语成为一个真正的专业,其出路在于明确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定位。英语专业是以英语为媒介的跨文化研究型人文专业,核心是基于人文通识教育理念对英语人文经典文本的研读。人文教育与语言能力培养是统一的,与此同时,学生完成了语言的习得。海外一流高校的外语专业教育通过文学文化课程的学习进行语言能力提高,是值得我国英语专业参考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文学教学的本质追寻是对文学课堂发展的深入研究,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践,文学教学过程体现了这样一些特点:人文性与实践性的结合、体验性与生成性的结合、感性欣赏与理性解读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体现作品的人文性为着力点,以学生的人格塑造为落脚点;注重学生的文学实践,强调实际体验;使得文学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饱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