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培训即教师学习的过程,它必须以适切的认知科学为指导。而近年来,被誉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正在狂飙突进地席卷整个认知科学界,并将对人类的认知与学习产生颠覆性的革命。受其影响,一种全新的教师培训模式——教师具身培训必将成为教师教育领域势不可挡的潮流与趋势。教师具身培训是以具身认知为理论指引,以身心一体为基点,以具身互动为手段,以教育现场为境域,通过心智(认知)、身体、环境的交互作用,彼此影响来促进教师生命整全发展的教师培训样态。教师具身培训若要真正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施行过程中亟须遵循悬置与还原、体验、反思、人本等原则。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一种必然。处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职业身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倒逼着教师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模式的同时,转换角色,重塑身份属性,即从知识传播者向资源发掘者和选择者转变、从教学掌控者向学习协同者和引导者转变、从课堂讲授者向情感维护者和疏导者转变。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要强化智能素养培育,提高智能化胜任力;完善知识结构,增强智能技术赋能教师个人发展的功能;明确角色功能,提高对人工智能的全面认识,理性看待数字化和智能化侵袭,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教学优势,提升教育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3.
新教师入职培训需要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窘境,用最短的周期实现从学生到教师、从不熟悉课堂教学到能站稳讲台的两个转变。反思四年来连续四轮的新教师培训实践,具身认知理论为新教师培训突破窘境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以"教学语言技能训练"实践案例为载体,呈现了具身认知理论下的新教师培训实践创新的五个方面:培训模式从接受学习向具身学习的模式创新;参训教师由离身旁观者变为具身建构者的角色转型;课程内容从惰性知识设计到认知、身体与环境系统知识设计的范畴迭代;学习过程从头脑参与到身心参与的全人学习;培训目标从知道知识指向知识理解、应用与创新的认知升级。这种培训实践创新为新教师及各类教师培训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智能时代的意义更加凸显。本文从认知、关系、情感三个维度构建教师角色框架,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目的要求,以已有研究为依据,阐明三个维度互为途径,共为目的的辩证统一关系。针对现实中认知失衡和情感缺失导致的教育异化问题,从关系维度入手推进实施教师的三维角色框架,阐明关系的本质是权力,通过核心反思和共同体建设构建积极关系,进一步明确教师是认知提升者、关系构建者和情感激发者,并提出教师三维角色框架推动教师教育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具身认知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具身,即认知的身体性、体验性、环境性和生成性。而省属师范大学研究生层次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离身,出现师德教育遮蔽身体主体、知识学习剥离身体体验、专业能力训练脱离现实情境、自我发展能力缺乏开放的生成机制等问题。省属师范大学针对教师培养过程中的离身问题,形成了“身体”转向研究生层次卓越教师养成新路径:师德教育具身,凸显身体主体;专业知识学习具身,注重身体体验;专业能力培训具身,重视创设教育教学情境;自我发展能力养成具身,着力构筑开放.  相似文献   

6.
教师角色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随时代发展而变迁。智能时代对教师角色转型提出了新要求,角色转型对教师发展具有引领意义。国内学界已有不少关于教师角色转型的研究,但研究共识尚在形成之中。探讨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型研究的共识,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转型研究态势和推进相关研究发展。对国内二十多年来学界有关教师角色转型的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学界对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型的共识表现为七大角色:引导者、学习者、设计者、组织者、研究者、心灵塑造者和评估者。这些角色既是智能时代对教师发展的诉求,也是教师角色转型的具体指向。  相似文献   

7.
回应技术何以未能深刻影响教育的乔布斯之问有多种维度,而具身技术理论能为此提供有力解释。具身技术是联结身体与物化技术构成“新整体”的人类个体技术应用素养,技术的“物化—具身”二维分析框架拓展了教育技术分析的论域。对教育技术演进中具身技术的考察可知,教师的具身技术发展经历了具身技术的无意识教育应用时期、物化技术为中心的具身技术被遮蔽时期、从物化技术到呼唤具身技术时期和人机协同凸显具身技术需求时期四个阶段。教师具身技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整体呈现出具身技术不足的特征,而具身技术不足导致教育中物化与具身技术失衡,物化与具身技术失衡导致教师技术应用效果不佳,技术应用效果不佳最终导致技术赋能教育阻滞。为了技术更好地赋能与变革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在职教师和师范生的具身技术,为此传统教师教育亟待整体变革,以构建基于人机协同的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是数字技术发展的时代必然,以Chat 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重塑教育体系和教育生态的力量,并由此掀起了教育数字化发展浪潮。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数字教育对教师的存在价值和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重塑新型教师角色的关键在于形成智能技术与教师之间优势融合和有效互动的运转机制。人工智能是数字技术发展的高阶形式,教师需要提升角色素养并促进角色创新,发挥智能技术融入数字教育的积极作用,以应对数字化教育对教师角色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使教育教学形态发生革命性变革,传统教师角色因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受到冲击,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成为制约智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教师角色焦虑的概念界定,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的具体表征为:知识飞速更新与教师自身发展滞缓引发的专业素养焦虑,智能教育场域的无界化与教师谋求稳定引发的职业前景焦虑,智能教育期望与教师主体诉求冲突引发的伦理焦虑.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焦虑的纾解路径:一是厘清智能教育场域下教师的知识诉求,构建校本化教师信息素养培育体系;二是建构教师技术领导者身份,坚守教师在智能教育场域中的职业优势;三是精确诊断与满足教师的智能教育诉求,关注基于证据的焦虑消解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10.
具身认知主张人对事物的具体感知并非独立进行,而是以身体为媒介,凭借身体的感受与体验,赋予身体以参与感和归属感.从具身认知视角审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发现存在忽视教师身体感受、脱离教育实践情境等困境;研究者建议从珍视具身经验、倡导体验式学习、开展发展性评价和坚持耦合发展等方面开辟新路径,实现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 愿...  相似文献   

11.
如何重新定义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和能力已成为推动未来教育发展亟须解决的时代命题。面对育人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教师角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教书匠”转变为“育人师”、从“结界师”转变为“联结者”、从“独行侠”转变为“协同者”。同时,智能时代教师必须具备“智”创课程、“智”联世界、“智”主发展三项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认知的具身观点出发,探讨了基于“表征—计算”的符号型人工智能向基于“模拟—复现”的具身型人工智能转变的逻辑必然。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具身人工智能实现了从身体延伸到技术赋能的跨越,为构建超生物肢体、超生物感官和超生物大脑整合的具身型智能教育技术系统,以具身认知基础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耦合发展促进教育与经验的统一,推动教育实践具身水平持续提升,为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知行分离等离身教育难题开辟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13.
具身性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重要特征,早已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具身认知抓住了传统认知对身体性忽视的重要局限,为理解和设计学习提供了新基础,成为继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之后教学设计范式的新转向。而兴起于学习科学领域,整合具身认知与新型交互技术的具身学习,已经打开了一扇设计新型学习环境的窗口。对于教育技术研究者来说,理解技术、学习、设计与具身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转变。  相似文献   

14.
依随着信息技术的智能升级,以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为核心支撑的智能时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背景。面对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发展存在之维的人工智能,教师适应技术变革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在现象学视角下,教师技术适应过程中存在着融合与疏离两种取向。智能时代教师技术疏离的诱因主要在于具有类人属性的智能技术难以实现人文关怀、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缺位与滞后、智能技术的居间作用含混、技术意向性与教育意向性的混淆与割裂。对此,智能时代教师技术融合应关注以下路向:聚焦情感捕捉与人文关怀,创设基于师生情感感知的智能服务机制;促进教师技术价值感知,构建教师智能技术胜任力情景化培育机制;注重内外兼修,设计教育领域内人工智能的伦理规约准则;构建校本化教学技术伦理防范机制,拒斥智能技术背后裹挟的技术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15.
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的全新教育场域中,根据时代发展重新解读教师角色内涵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社会的主题与集结点之一。将人工智能的理性限度与教育的人文向度相融合,以技术哲学为思考框架,发现教师正面临“技术化”降解教师智慧、“模式化”阻碍教师超越、“单一化”扭曲教师生命的角色维度的失衡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在社会活动中作为人的主体性,也让教师无法领悟教育的真谛。进一步审视并解构教师角色成为关键。在“人工智能+教育”深入融合的过程中重塑教师角色,要回归到生命本质的探寻,实现教联网时代智能与生命的和合相生,最终引发对教师“生命化之维”的关照,达到技术、伦理与生命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提出了"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的基本理念.身体在劳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哲学与心理学中具身认知理论的形成,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劳动教育的具身性体现为经验性、在场性、生命自在性、隐喻映射性等特质.为实现劳动教育的具身化,须摒弃规训传统,创设具身化的劳动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加强游戏与劳动课程的融合;实现技术具身,促进智能时代的虚拟实体化.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时代使职业院校学生认知方式更丰富、学习技能的场域更宽泛,同时新时代也对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培养既具备人文关怀,又兼备数字智能和工匠精神的复合创新型技能人才。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职业院校教师的角色呈现出从知识的传授者到侧重于学生思考的启迪者、从技能的训练者到侧重于问题诊断的协调者、从思维的塑造者到侧重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现实转向。在人工智能时代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念,倡导教师终身学习、强化教师角色认同,构建人机协同体系、加强师资交流培训,创新职教改革的路径来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向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将在乡村教师角色、乡村教学效能、乡村学生学习动力、区域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其时代价值。当前,乡村教师智能教育素养发展的阻塞主要体现为:乡村教师短期发展与长远规划尚不清晰、教师智能技术应用与乡村本土文化相分离、乡村学校资源建设与智能教育设备有待优化、乡村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评价机制亟待完善等。据此,提出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乡村教师智能素养激励机制;关注乡村教育文化内涵发展,提升教师智能技术整合能力;开发智能化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优化乡村数字资源配置;立足乡村教育实情,完善乡村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评价体系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人工智能技术席卷全球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享受信息化和智能化带来诸多"利好"的同时,也让思政教师的角色塑造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并在此语境下探讨思政教师角色重塑的紧迫性,然后从多个视角,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思政教师需扮演智慧思政思维的实践者、智能思政课堂的组织者、智能思政资源的整合者等角色。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教师陷入角色泛化、职业边界模糊化,以及在教育过程中主导作用被弱化的困境.依据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系统与激扰是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困境的成因,即相对独立的教师系统遇到互联网+的激扰,引发了互联网+时代对教师角色的新需求与教育传统对教师角色限定的矛盾,以及教师系统自我再制的需要与教育传统对教师角色要求之间的矛盾.适时反应与自我再制是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困境突破的路径,即互联网+时代的教师能够根据环境的激扰适时作出反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师系统能够实现自我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