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而《太平御览·珍宝部》引作:"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伪辞曰……。"王念孙在《读书杂志·史记》中相当自信地认为应从《太平御览》。他说:"‘伪’上本无‘为’字。‘伪’即‘为’字也……后人误读‘伪’为‘诈伪’之‘伪’,故又加‘为’字,不知无其事而为之辞,即是诈伪,无庸更言伪也。"王念孙认为"‘伪’即‘为’",并举出了十八条书证。王念孙学问渊博,下笔审慎,但在"伪辞"还是"为伪辞"的问题上轻率了一些。他所提出的书证经过分析也可以一条条被驳倒。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笔者在整理敦煌写本书仪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很特别的文书。《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王重民先生编《伯希和劫经录》将伯2481定名为"书仪",其下注"存‘僧尼第二、儒学第三、祥瑞第四、庆赏第五、祠祀(祭)第六、礼仪第七’。每类前有‘都头’,盖在起头时通用,未有‘都尾’,则在结尾时通用。背有散文十数篇。"继王重民先生之后,饶宗颐先生选编《敦煌书法丛刊》第十三卷《书仪》,将伯2481全文原大影  相似文献   

3.
短文的份量     
文笔贵简,"逸马毙犬于道",作"有犬卧于街中,逸马蹴而毙之",则赘矣。明祝氏《猥谈》云:"一守禁戴帽,不得露网巾,吏草榜云:‘前不露边,后不露圈。’守曰:‘公文贵简,何作对偶语?’吏曰:‘当如何?’守曰:‘前后不露边圈。’"斯旨可以喻大。《新唐书》、《新五代史》,其较胜旧史,亦事繁文简耳。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使用《辞源》时,发现其两处疏误,现录出,供参考。 1.《辞源》合订本(1988年1版)第814页"朴"字第一义项后有"参见‘原朴"字样。 "原朴",不成词,疑是"厚朴"之误。厚朴,"落叶乔木,皮、花均可入药。" 2.同书第1890页"骨鲠"条下所举书证:"《宋书》《孔凯传》;‘凯少骨梗有风力,以是非为己任。’" ‘凯’,误。当作"觊"。查《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并无"孔凯"  相似文献   

5.
《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鄯善国"条载:楼兰国为匈奴反间,数次截杀汉使.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遣平乐监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立前已降汉之王弟尉屠者为王,更其国名为"鄯善"。自此,楼兰国不存,而为傅介子所刺杀者即成为末代楼兰王。对该王之名,《西域传》日:"介子遂斩王尝归首,驰传诣阙,悬首北阙下."颜师古注曰:"‘尝归’者,其王名也。《昭纪》作‘安归’.纪传不同,当有误者。"据此,末代楼兰王之名有"尝归"、"安归"二说,何者为确?兹作如下考证:  相似文献   

6.
王梵志诗《危身不自在》首联云:"危身不自在,犹如脆风坏。"项楚先生校"脆风"曰:"‘风’,原作‘’,从《初校》所录",并注"脆风坏"曰:"谓人命危脆,遇风而坏"。按,项先生所言《初校》是指陈庆浩先生的《法忍抄本王梵志诗初校》。陈先生录""为"风",似不妥。""当为"瓦"的俗体。《干禄字书》:"瓦,上俗下正。""瓦"写作"",敦煌写经习见。如北6776号(地66)《佛藏经》卷二:"是新凡器盛以屎尿。"斯3886号《千手千臂观世音陀罗尼神咒经》卷上:"在山顶上有形胜处,掘地,去其石砾及器恶物。"斯1047号《妙法莲华经》卷三:"无诸秽恶、砾荆棘、便利不净。"北8506号(芥91)  相似文献   

7.
一稿一投好     
《新疆新闻界》去年第四期‘问题讨论’栏提出‘一稿一投’好还是‘一稿多投’好的向题,我个人觉得还是‘一稿一投’好。首先,从读者角度看,读者希望的是多看几条新闻,绝不会喜欢重复看两报登载相同的一条新闻。‘一稿两投’或‘一稿多投’会倒读者胃口。设若在《农家乐》广播了的节目,听过的人物通讯,为时不久又出现在报端,读者哪有  相似文献   

8.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系成语,它出自《战国策·齐策》中的故事。说的是楚国有个人请人喝酒,但酒少人多,于是大家约定: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喝酒,一个人先画成,端起酒杯准备喝另一只手却又为蛇画上了脚。另一个人把蛇画好后说:‘蛇是没有脚的!’夺过酒杯一饮而尽。于是后人用  相似文献   

9.
《尚书》是"六经"或"五经"中最重要的一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文献中,《尚书》多被称为"书",如《论语》、《左传》、《孟子》、《荀子》等皆以"书曰"称引今《尚书》文。然《尚书》之称始于何时?迄今尚有争议。《墨子·明鬼下》云:"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有重之,此其何故也?"有人以为此"尚书"即指《尚书》,实误。王念孙《读书杂志·墨子第三》云:"案‘尚书夏书’,文不成义。尚,与上同;书,当为者。言上者则夏书,其次则商、周之书也。此涉上下文‘书’字而误。"可见所谓"尚书"是"尚(上)者"的误写,《墨子》中并无《尚书》  相似文献   

10.
<正>相扑是指一种类似摔跤的体育活动,秦汉时期称为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则称作相扑。大约在唐朝时传入日本,今天为流行于日本的一种摔跤运动。相扑一词最早见于王隐《晋书》:"襄城人王弘与颍川功曹曹刘子竺会于界上,子竺谓弘曰:‘襄城人不知颍人能扑。’弘对曰:‘相扑下技,不足以明优劣。’"  相似文献   

11.
正答可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出版的《物理化学中的量、单位和符号》(第4版)指出:"‘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这个名称,在实用中常常可以简写成单词‘量(amount)’",特别是像"N2的量(amount of N2)"这样的短语。可见,词"物质的(of substance)"用单元的具体说明或具体物质代替是允许的、规范的。例如:  相似文献   

12.
东坡与酒     
酒为养生之一法,但饮酒过量却有害.苏轼不能饮,所谓把"把盏即醉",却好酿酒,好咏酒.咏酒是其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陈叶 《新闻战线》2013,(1):9-11
"在社会转型的斑驳底色中凝聚共识",这是2013年元旦人民日报《新年致读者》中对即将推出的《评论》版的定位;"在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传递‘中国好声音’,谋求最大公约数",这是1月4日人民日报第一块《评论》版面世时的自我期许。  相似文献   

14.
1973年11月至1974年初,湖南长沙马王堆二号墓出土一枚玉印:"刻阴文篆体‘利苍’二字,盝顶方形,长宽各2厘米。""利苍",为轪侯,传世文献有载。《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二年四月庚子,侯利仓元年。"司马贞《索隐》:"《汉书》作‘轪侯朱仓’,故长沙相。"《水经注·江水》:"又东径轪县故城南……汉惠帝元年,封长沙相利仓为侯国。"《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轪侯黎朱苍。"  相似文献   

15.
差错明显减少。只发现三处:一、39页《谈谈编辑记者的文字修养》一文的右第15排的‘熟’字,应为‘孰’或‘殊’。这里最好用‘殊’字。原句是:揣摸其原意,可能是把有些地方存在的订‘娃娃亲’的落后习俗写成  相似文献   

16.
南冠小考     
春秋战国时期,位于南方地区的楚国,由于文化渊源以及地域等因素的影响,饮食服饰等多"不与华同",形成了别其特色的文化景观。《左传》、《国语》等古书中言及的"南冠",即与中原地区当时流行的冠冕有所不同,是南方楚人独立发展起来的衣冠服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于成公九年提及了"南冠"。文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而文中这位楚囚钟仪,据《左传》记载,早在成公七年  相似文献   

17.
陈莹平传     
几个“垂之永远”的一刹那“陈莹同志最可贵之处,就在于甘愿一生做记者之‘者’,不醉心于追求摄影艺术之‘家’。一直到现在,还非常忠于记者职守,保持记者本色。一个好记者,不论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对于自己的作品,必然首先注意:一是新闻价值,二是历史价值,第三才是艺术价值。看看这次《陈莹舞台摄影艺术回顾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证明她是一个好记者。当然,陈莹的舞台摄影,艺术性也是很高的。随便举几个例子:梅兰芳《贵妃醉酒》手拿扇子的那个一刹那,周信芳《四进士》公堂上回答顾读责问‘受贿多少’时以满腔激愤喷出‘三百两’的那个一刹那,盖叫天《武松打虎》那个精采的亮相的一刹那,俞振飞《太白醉  相似文献   

18.
理顺而辞达     
黄山谷在赠衡阳妓陈湘的《蓦山溪》一词中写道:“婷婷袅袅,恰近十三馀。”金人王若虚批评道:“夫‘近’则未及,‘馀’则已过,无乃相窒乎!”(《滹南诗话》卷下十三) 这一批评是有道理的。“近十三”,即不到十三岁,“十三馀”,即已过十三岁,岂不是自相矛盾?山谷选择“近”、“馀”两词,的确是欠推敲的。《新闻战线》1980年12期第8页有一段文字,其中一处语病,与上例近似:  相似文献   

19.
《人文六讲》一书从文学、电影、音乐和建筑入手,探讨人文在今朝的意义和价值,力图重新唤起社会的人文认知,读来发人深思。李欧梵先生开篇就向读者介绍了何为"人文",他说:"人文指的是和人有关的东西。‘文’的古意是‘纹理’,也就是形式和规则,儒家传统也一向以‘人’和‘文’为依归,人文就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这是不解自明(self-evident)的真理。  相似文献   

20.
江坪 《新闻实践》2008,(2):45-45
翻阅2007年12期的《网络传播》,有一则新闻报道特别醒目:"2007年中国互联网10大新闻",其中之一是"互联网研究论文首次问鼎中国新闻奖"。报道说:"2007年8月28日,第17届中国新闻奖揭晓,这是网络新闻参评中国新闻奖第二年,互联网研究论文《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应对》,经浙江记协推荐,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