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效教学须让学生学“问”、会“问”,其目的、意义和价值等无须在此费口舌。而如何让学生学“问”、会“问”,则想借此一隅多说几句。一、学生不学“问”、不会“问”。这不是学生的错。学生不学“问”、不会“问”的主要成因是学生难有机会“问”、不敢随意“问”。长期没机会“问”、不敢“问”势必造成学生不想“问”、不会“问”的结果。让学生想“问”又敢“问”,  相似文献   

2.
申时芳 《贵州教育》2011,(5):25+38-25,38
如今,教育圈的“行话”——“赏识教育”、“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此起彼伏,从“尊重学生”演变到:“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就是上帝”……  相似文献   

3.
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课堂是教师的“讲堂”而非学生的“学堂”。教师基本上占据了课堂的所有时间,而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样,学生学得被动,成为“接收器”,成为听众、观众,整堂课学生是看教师“演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独立学习、思维的习惯,上课思想常开“小差”,学习积极性差,教师经常埋怨学生“太笨”,学生反感教师“太酷”,师生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悟性”至关重要。语文课的阅读教学采取“入境”、“察情”、“悟理”、“抉微”、“发隐”的具体措施,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悟性”。  相似文献   

5.
关注发展,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改革始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坚持三大原则,即由学生之“有”而“诱”,循学生逻辑起点、现实起点设计教学;由学生之“惑”而“友”,从学生疑难困惑、质疑问难设计教学;为学生之“能”而“猷”,为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设计教学。努力让教学设计紧贴学生生长的地面,紧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相似文献   

6.
胡明利 《异步教学研究》2009,(3):120-120,F0003,F0004
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课堂是教师的“讲堂”而非学生的“学堂”。教师基本上占据了课堂的所有时间,而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样,学生学得被动,成为“接收器”,成为听众、观众,整堂课学生是看教师“演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独立学习、思维的习惯,上课思想常开“小差”,  相似文献   

7.
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课堂是教师的“讲堂”而非学生的“学堂”。教师基本上占据了课堂的所有时间,而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样,学生学得被动,成为“接收器”,成为听众、观众,整堂课学生是看教师“演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独立学习、思维的习惯,上课思想常开“小差”,学习积极性差,  相似文献   

8.
教 育要面向未来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必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主体性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自立、自主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自由发散 ,探索创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 ,与创造能力直接联系。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提高教学效率 ,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在“学”中“习” ,在“学”中“悟” ;在“习”中“学” ,在“习”中“悟” ;在“悟”中“学” ,在“悟”中“习”。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的…  相似文献   

9.
开放的语文课堂就是让课堂教学更和谐,更“活”。体现在教师的引导重在“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在学生学会“觅”。如何处理好“放”与“觅”的关系?一、老师“放”是学生“觅”的前提,学生会“觅”是“放”的目的;二、教师把握“放”的时机,学生学会“觅”的方法;三、教师做到收放自如,学生“觅”有所得。  相似文献   

10.
古今中外的大学书院不管按何种模式运行,对书院最普遍的理念共识是书院要“以学生为中心”。当前随着对“以学生为中心”概念研究的深入,“学生能动性”被视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概念核心。“学生能动性”是学生为发生改变积极设定目标、进行反思、做出负责任行动的能力,“学生能动性”不是学生固有的品质,需要在“互动”的环境中培养,能动程度依赖于环境的支持度。培养“学生能动性”是信息技术时代和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迫切诉求,但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关“学生能动性”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多。大学书院作为人才培养创新的试验田,“学生能动性”培养应成为重要着力点,大学书院应从情感氛围、师生互动、通识课程、学生自治、选择机会等方面着眼,促进学生能动发展,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单云德 《新读写》2012,(10):36-39
本期推出的是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单云德的经验。单老师主张以“学生视角”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满足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加强读写能力提升的过程指导,最终帮助学生养成读写好习惯,促进学生不断走向“言语自觉”的境界。他创设的“天天系列”自主作业、“300秒”书面表达、“四自作文”、“随堂测”等语文教学方式方法,深受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师生关系由“控制者”转向“引领者”,教学方式由“敦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学生在教师、同学的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13.
结合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归纳总结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几个“关键点”,更好的处理学生管理工作中“严”与“宽”、“刚”与“柔”、“约束”与“鼓励”、“日常管理”与“全面发展”等矛盾,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实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学生好”,是一句最为朴素的话语,也是教师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和行动目标,本无需讨论。然而当学生无法承受来自教师的“好”时,这个“好”就得打上问号;当学生因为你的“好”而变得唯唯诺诺、束手无策时,这个“好”就得重新审视。“为了学生好”这个短语的中心词应是“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立场、需要、权利。这个“好”必须是学生需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是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张毅 《高教研究》2010,26(2):27-30
高校的“问题学生”一般来说个性特征比较突出,“缺陷”与“特长”并存,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使然。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看待“问题学生”,在实践中认识“问题学生”;通过提升“问题学生”的“软实力”、加强跟进性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个性成长档案袋等路径来有效转化“问题学生”,发挥潜能,促使其全面发展,也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教育公平,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高三学生面对高考,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本次的高考成绩,本文认为存在的问题有情绪急躁,内心压抑、心理脆弱,生理紊乱、丧失信心.考试恐惧、自我封闭,幻觉幻想等,同时也提出了对策:用“挚爱”抚慰学生“受伤”的灵魂.用“真诚”荡起学生“情感”的漩涡:用“激励”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用“方法”寻回学生学习的“乐趣”:用“安排”指导学生对“时间”的充分利用.用“计划”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用“闲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用“家校”联合助孩子实现“梦想”.  相似文献   

17.
小学作文“变型训练” ,重点在变“型” ,通过变“型”训练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实现作文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探索一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的“探”、学生的“写”融为一体的教、练结合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构成阅读教学的几个要素中,“学生”“教师”都属于“读者”,而且“学生”排在“教师”前面,理应是“第一读者”。“读者”属于阅读的主体,“第一读者”更是主体,  相似文献   

19.
一、我“学”故我在 学什么?首先,要学习《新课标》,领会新理念。落实“学生主体观”、“师生对话观”,势必扬弃韩愈的“师说观”。过去“传道、授业、解惑”,只需要能教给学生“一碗水”的“一桶水”就足够了,如今则远远不够了——教师必须为了使学生获得“无穷水”,而设法教给学生开启“源头活水”的钥匙。  相似文献   

20.
高校党建引领下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育人机制是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育人新模式。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育人建设是深化“三全育人”“五个思政”“五帮五促”的需要,是践行“一线规则”的有力抓手。当前,“一站式”学生社区仍面临党建引领不足、人文浸润不够、队伍建设不强等困境。高校可以通过党建队伍,依托党建平台和开辟党建阵地,建设以党建引领为抓手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更加充分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凝聚“一站式”社区育人力量,不断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育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