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狱”在人们的传说中是极其神秘、可怕的地方。它是惩罚死人的“世界”。因而,当人们干坏事时,便有他死后会被打入“地狱”之说。真的有“地狱”吗?其间有无面目狰狞的鬼怪或令人恐怖的幽灵呢?让我们看看有关文献的记载吧。前苏联耶列茨地区,有一个叫塔尔德金的  相似文献   

2.
天堂     
何为天堂?天堂何在?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历尽艰险去寻找天堂,终于找到了。当他欣喜若狂地站在天堂门口欢呼“我来到天堂了”时,看守天堂大门的人诧然问之:“这里就是天堂?”欢呼者顿时傻了:“你难道还不知道这儿就是天堂?”守门人茫然摇头:“你从哪里来?”“地狱。”守门人仍是茫然。欢呼者慨然嗟叹:“怪不得你不知道天堂何在,原来你没去过地狱!”你若渴了,水便是天堂;你若累了,床便是天堂;你若失败了,成功便是天堂;你若痛苦了,幸福便是天堂—总之,若没有其中一样,你断然是不会拥有另一样的。天堂是地狱的终结,地狱是天堂的走廊。当…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祝福》,写了祥林嫂临死前对“魂灵”、“地狱”有无的疑惑。祥林嫂的疑惑表明什么?对此问题,至今说法不一,善以鲁迅作品为题材作画的画家裘沙同志,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略谈祥林嫂之死》(《当代》1980年2月)一文中认为,当祥林嫂向“我”提出那些疑问时,“她那强烈的希望就是: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她将去地狱的孽风毒焰之中找寻亲人”,祥林嫂的死是“暴死”,她的“思亲之念战胜了地狱的恐怖”,她“是怀着与死掉的亲人见面的强烈愿望而死的,是怀着  相似文献   

4.
天堂与地狱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 ?同样是一群人 ,同样的美食 ,同样的长匙、叉子 ,而境遇却大相径庭 :地狱的人个个面呈饥色 ,骨瘦如柴 ;而天堂的人个个面色红润 ,气色清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哦 ,原来地狱的人只是想到把食物送进自己的嘴里 ,而天堂的人却是把食物送进别人的嘴 ,相互喂食。看来只顾自己只能是“骨瘦如柴” ,关爱他人则“气色清爽”。从中我们不难悟出这样一个道理 :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天堂和地狱之外便是人世间 ,其实“天上”与人间是相通的。茫茫世界 ,芸芸众生 ,人不能孤立地存在 ,处于社会的个人总是和其他人发生…  相似文献   

5.
“地狱”和“鬼镇”郭建设地狱冷极了,一片冰天雪地,这里不是人死后灵魂的旧宿地,而是挪威首都奥斯陆以北350km处的一个小镇─—地狱镇。人间的城镇为何称作“地狱”呢?汪地狱镇火车站有一块手写的简介,说明了地狱镇的庄来,“地狱”一词采源于远古挪威语的·“...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6,(3)
有一天,一个教士问上帝:“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上帝带教士进了一个房间,里面有一口煮饭的大锅,一群人团团围坐着。他们每人手持一把汤勺,但汤勺的柄太长,盛起汤来送不到嘴里,十分别扭。因此,尽管锅里珍馐美味颇丰,他们却只有挨饿。上帝说,“这就是地狱。”  相似文献   

7.
微哲学     
《高中生之友》2013,(9):50-50
“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贤圣。”人的行为在于一心,从而有相应的果报,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天堂”“地狱”一念问。因此说,自己并非“两个人”,自己的内心决定了自己的命运。因为“心能地狱,心能天堂”,善念天堂。恶念地狱。  相似文献   

8.
佛教"地狱巡游"故事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来有“冥界”说,而无“地狱”说。佛教地狱观念与中国传统冥界思想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佛教地狱观念中的道德审判、罪恶惩罚的观念。地狱信仰与中国家庭宗教、祖先崇拜相结合,是佛教融人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六朝志怪小说中大量反映地狱观念的“入冥”故事,是在佛教地狱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对最集中地收录“入冥”故事的《冥祥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佛教地狱观念为中国冥界思想增添的新内容,以及佛教地狱观与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课间操     
《新作文》2006,(9)
名词、量词老师:“有不少名词,同时又是量词。有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小明:“比如‘屁股’这个词,它是名词。可是我爸爸老约翰赌输了,欠了一‘屁股’的债,在这里它就成了量词。”哪都不准去有一个老师,他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有一次他跟小朋友说天堂怎么好,问小朋友说想不想去天堂玩,结果只有一位小朋友没有举手,接着又跟小朋友说地狱怎么可怕,又问要去地狱的举手,还是那一位小朋友没举手,于是老师觉得很奇怪……怎么天堂不去,地狱也不去,就问这位小朋友说:为何天堂不去,地狱也不去呢?小朋友说:妈妈说放学后,要马上回家,哪都不准去………  相似文献   

10.
有一天,一个勇士来到了著名的白隐禅师面前。“你是一个著名和了不起的禅师”他说,“所以我要你告诉我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他们真的存在吗?”“你是做什么的?”禅师问。“我是一个勇士”他答。禅师没有半点的迟疑回答道,“什么,就像你这样一个丑陋的人,愚笨的人,也能够成为一个勇士?真的令人感到惊奇啊!”  相似文献   

1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先贤名言。的确,世界上许多难说的事理,一出教师之口便能明白,便能升华。不信,请听我说。小孩子们都知道“天堂”是无比美妙的,长大上“天堂”去;“地狱”?太可怕,不能去。若再问个为什么?或  相似文献   

12.
胡思乱想     
我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抬头望了望天空,迷茫了。佛总是在天上,入地狱的还是我们自己。财神:人人都拜我,想要我让他们发财,烧几柱香烛,就想换来巨大的财富,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如果他们都如愿以偿的话,人人都富得流油,不把“MM”当钱看,那不会引起通货膨胀才怪呢。  相似文献   

13.
1926年5月16日,鲁迅作散文诗《失掉的好地狱》,22日发表于《语丝》,副题曰“野草之十四”,后收入《野草》一书。此文与《野草》中许多篇什一样写梦境,大部分篇幅是记一个“魔鬼”的话,这“魔鬼”说他统治下的地狱是“好地狱”,而一旦“人类”战胜了“魔鬼”,“那威棱且在魔鬼之上”,地狱里的鬼魂将更加不幸,云云。  相似文献   

14.
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若进一步解释说明,有必要创设一种“契机”。古代有位(又矮又胖)将军请教禅师:何谓天堂、地狱?禅师道:你这副猪相,还配作将军?!将军被激怒,拨剑欲刺,禅师转身即逃,高喊:地狱之门打开了!将军恍然大悟,忙收剑道歉。禅师  相似文献   

15.
一、高学历社会的实态与问题 每年,一到高考的季节,“考试地狱”问题就成为众目之的。很多人发出议论说,为了解决“考试地狱”问题,必须首先废除“学历主义”。其论据是,由于大企业实行看重学历的工资制度和雇佣制度,很多人为了追求好学历,就都去报考那些名牌大学,这才出现了“考试地狱”。他们的结论是:为了解决“考试地狱”问题,必须让大企业放弃“学历主  相似文献   

16.
在道经中,“寒池”、“寒庭”都有地狱刑罚之池、人身命门、月中广寒之池、北极元福弃贤世界郁单之国的神池等意思;“寒夜”则有地狱的意思,此外,该词还可作地狱曹府之名。  相似文献   

17.
天堂的位置     
一位老师邀请我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作一场演讲。我问她:“要谈些什么呢?”那信佛非常虔诚的老师说:“跟孩子们讲讲极乐世界吧!我只是希望培养孩子美好的向往,这种向往不是你最主张的吗?”我看着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首先在教室的黑板中间画一条线,把黑板分成两边,右边写着“天堂”,左边写着“地狱”。然后我对孩子们说:“我要求你们每一个人在‘天堂’和‘地狱’里各写一些东西。”孩子心目中的天堂就这样呈现出来:花朵、笑、树木、天空、爱情、自由、水果、  相似文献   

18.
一、巧用从众效应,形成教育合力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座无虚席,自己没处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石油大亨了。这时这位大亨在想,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这个故事说明,人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生活中由于从众心理而产生的效应,称为“从众效应”。这一效应对批评的启示是:“孤掌难鸣”,批评不应该是一种孤立的行为,不能只靠单打。我们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  相似文献   

19.
喷饭短信园     
法官:“你为什么要印假钞?”被告无奈地说:“我实在不会印真钞啊!”父亲:“阿光,碰到眼镜蛇时,该怎么办?”阿光:“先把它的眼镜打破再逃走。”大海啊,它全是水;地狱啊,都是鬼;骏马啊,它四条腿;看短信的小笨蛋啊,他咧着嘴!!!  相似文献   

20.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其地狱观念伴随佛经传译和教义的流行而逐渐播布华夏。魏晋以降,外来的地狱信仰与本土固有的冥界思想相互融合,开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狱观念。本文从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融入中国民众信仰的神谱,阎罗信仰与地藏信仰合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小说中世俗化的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认为佛教地狱观念经过中国文化的洗礼在唐代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形成了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阎罗地狱信仰,阎罗王也由印度的地狱神演变为中国的“世俗化”的地狱主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