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岑参(公元715~770年),荆州江陵(一说属南阳郡)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出生于官僚家族,其祖父岑文本、从祖父岑长情、堂伯父岑羲都做过宰相,即他所说:“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①开元元年(713年)岑益得罪伏沫,亲族皆被放逐,岑参出生时家境衰丧破落。其父又早死,无有依傍,只能走科举道路。“早岁孤贫,能自批颀,遍览史籍,尤工缀文。”②“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阅下。”“弱冠子手王侯。”⑤天宝三载(744年),他三十岁时考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卑微官职,于是他想在戎马生涯中开拓前程。…  相似文献   

2.
盛唐诗人岑参曾两次出使西域,写下了大量西域诗.其中有的记述了长安通西域丝绸之路的交通路线、描写了西域的气候;有的生动地描写了西域少数民族的乐舞;有的真实地记述了西域战争,这些诗有"史"的认识价值和意义,具有"诗史"性质,在文学史上、尤其是西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岑参的西域诗及其诗史价值我们应予以客观评价和高...  相似文献   

3.
盛唐边塞诗人岑参,以其先后两次入幕边地的亲身经历进行"丝路"创作。留存至今的约78首"丝路"之作真实反映了西域风光,歌颂了异域人情,极大拓展丰富了边塞诗的表现内涵。在诗歌体裁上继承发扬七言歌行、绝句的音乐性,尤其在边塞诗作中对七言歌行体的探索与运用,创立"……歌/行,(奉)送……"的歌行新体式,实现了对边塞体裁的创新。同时"丝路"之作所呈现的奇丽悲壮风格体现在对优美、崇高这两个美学范畴的并力探索,进一步促成岑诗的多样风格。针对近年来文学与地域、文化与地理相互作用的研究,岑参西域行旅与"丝路"之作不失为一较好的切入点;通过其"丝路"创作的考察,亦可对"盛唐气象"下的"丝绸之路"有一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5.
谢冰莹的思想以1948年去台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思想积极、乐观,具有革命性;后期则消极、悲观,对革命讳莫如深。这是她在漂零生存状态下的无奈选择。前后环境的迥异及复杂的人生遭际是构成她前后矛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盛唐诗人岑参在两次出塞期间,留下了许多情真意切的怀乡诗。他的乡思源于羁旅异乡的经历,并在功名无成的现实中得以强化,具有浓烈、挚切、基调明朗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表达乡思之情,岑参借用了“陇头水”、“望乡”的意象,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7.
大同思想是广大中国人民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良好愿望,是中国人追求理想社会的一个缩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得到了广泛传播,并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接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异质同构,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的大同思想有着重要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8.
边塞诗的创作实际存在着写实和想象两种方式,即写实的边塞诗和想象的边塞诗,以此可以将边塞诗区分为两大创作流派,这也形成了边塞诗的两大创作传统。岑参边塞诗的写实性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其重要价值之一在于以诗证史,以诗歌证西域舆地。岑参边塞诗的诗题具有纪实和叙事功能,而且诗题中地点明确,统观各诗诗题又具有认识其西域行迹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9.
西汉时期,夜郎已跨入文明门槛,进入了阶级社会。此时的夜郎国,已具备了一定社会基础和军事力量,环顾周边部落小国,国力可谓“强大”,雄踞云贵高原。西汉中期,国家空前强盛,汉武帝雄才大略,又锐意进取,谋求大一统政治局面。由于夜郎地处中国西南交通之要道,西汉政府为有效控制和统治西南地区,必然会占据夜郎,这也决定了夜郎必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成吉思汗在西域的统治吐娜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崛起,他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统一了蒙古高原,建立了蒙古汗国,开始经营西域。公元1209年,高昌回鹊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脱离西辽,投归成吉思汗。公元1211年,海押立(故址在巴尔喀什湖南)的葛逻禄首领阿思兰汗,...  相似文献   

11.
“法轮功”痴迷者天安门自焚事件,使中外人士为之震惊。任何人性尚未彻底泯灭的人们无不为之痛心疾首。“法轮功”被取缔之后,社会各界对其口诛笔伐,揭露其低级有神论的沉渣泛起及其反人类的邪教本质。但大量事实表明,同“法轮功”等伪科学的斗争将是一场长期而又尖锐的政治斗争,我们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罪行的简单揭批上,必须通过倡导  相似文献   

12.
汉字形体演变中的讹变是个受到综合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过程,内因和外因在此漫长的过程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在对汉字讹变从定义到演变缘由进行了分析整理,在例举了汉字讹变多种情况的基础上,详述了讹变所体现的当时社会的历史和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3.
“以夷制夷”策略在西汉前期就已提出。因受国力限制,未将其付诸大的实践;汉武帝时至西汉后期将其付诸实践;到了东汉,属大规模运用阶段。究其缘由:一是在征兵制下,内郡人民到边境“屯戍一岁”,不能适应战争需要;二是,就地“以夷制夷”。无远征之劳;三是东汉政权“罢边郡亭候吏卒”后,制“夷”多依赖“夷兵”;此外,周边诸“夷”中以及“夷”之内部恰恰有永远可以利用的力量和长处、矛盾和弱点。因此,“以夷制夷”策略在两汉时期的发展便是符合规律之事。  相似文献   

14.
15.
大同思想是广大中国人民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良好愿望,这种理想追求始终活跃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马克思主义输入中国后,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被中国人民所选择、接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异质同构,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的大同思想有着重要的契合点,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6.
十月革命揭开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时代大幕,列宁对这一崭新的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两种制度和平共处”和“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认真研究列宁在两制关系上的宝贵经验,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当今时代两种制度的关系问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匈奴奴隶主贵族不断向汉朝发动进攻,对西汉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坚决打击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武装进攻,完成内地与西域的统一,成为西汉政府和广大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从元光五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开始对匈奴全面用兵进行反击,元封二年(公元前108年)汉军降服了楼兰和姑师,揭开了汉朝统一西域的序幕。至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朝五路大军再次对匈奴全面用兵,历时半个多世纪。汉军获胜,匈奴在军事上的节节失利,导致了内部矛盾加深。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因担心被单于所杀,遂率4万余众降汉。同年,汉朝在西域乌垒(今轮台县策大雅)建立了新疆历史上第一个代表中央政府行使主权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首任西域都护由郑吉担任。  相似文献   

18.
北魏对西域的经营过程就是和柔然的斗争史,并且没有在西域取得优势地位,且在后期基本退出西域,但是北魏却和西域保持了非常密切的贡使往来。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以赤脚医生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发展“合力论”,对文革时期赤脚医生产生和存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三个方面的因素进行阐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政治因素是具有决定性的,经济因素和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对其无疑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和推动作用.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挖掘、梳理和整合,探析赤脚医生“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及主客观条件的有力支持,以为当今医疗改革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