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哲学家.他继承了中国哲史上阴阳气化论的传统,将气一元论唯物主义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批判地改造了佛教提出的“能”、“所”思想,提出了“能必副其所”的命题;主张“格物致知”、“知行统一”.这些观点,完善了其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矛盾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研究这个问题,对于认识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贡献,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在新时期里坚持毛泽东哲学思想并把它推向前进,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列举了战国科技在中国传统农业、传统医学、传统军事科学方面的优秀成果,认为战国科学技术同中国战国以前的时代相比是一次全面的飞跃,它在诸多领域为后来历代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出战国科技成就在中国科学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休厄尔的科学哲学思想主要有三方面:他的哲学基础是“事实一观念”学说;他的哲学核心是作为真理发现理论的归纳学说;他的真理学说将符合说、融贯说结合起来。休厄尔的哲学思想不仅开启了科学哲学的先河,而且在英国哲学史上,他成功地摆脱了苏格兰常识主义哲学的影响,将哲学重新拉回到理论分析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5.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科学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及其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总结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四十年来哲学思想成果和哲学斗争经验。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崭新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在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和《反杜林论》中得到了“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是关于人的认识辩证发展过程问题,这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难题,在欧洲哲学的长期发展中,各个哲学派别对它作出不同的回答,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各派哲学都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探讨欧洲哲学史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的发展,分析各派哲学家为什么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总结思维经验教训,对于提高思维能力,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理论的理解,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朱熹创立的“理本体”观念,以其对形上之“理”阐释的完善性、缜密性和深刻性而为理学家普遍认同。其中.朱熹提出的“格物穷理”的认识方法论,是一个重大的发明。由于本体论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使得朱熹的形而上学哲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朱熹哲学的形成及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形上之“理”这一哲学范畴逐渐替代了“道”这一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运用的哲学范畴。形上之“理”的产生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后的儒家学者再没能做出真正的哲学意义的超越。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显著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在理学研究中一直有重朱抑陆的倾向。本文则把陆学放在它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指出了陆学唯心主义体系中包含的许多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积极因素;并进而探讨了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一方面,它将以前的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一个更完善缜密的高峰;另一方面它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主观能动精神,对儒家正统修养观进行了大胆的改造,成了封建社会后期和近代进步思想家反对儒家传统权威和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武器。此外,陆学还是“天理”“人欲”对立观到唯物主义者陈亮、王船山等视“天理”即“人欲”观点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9.
10.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哲学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问题作了全面的科学的总结 首先,实践观是对一切旧的知行学说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主张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人的感觉器官才能同外界事物相接触,客观对象才能反映到头脑中来。人“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知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哲学史和全部认识史。 1.科学的实践观纠正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各种片面的和错误的理论。孟轲一派主张“静思”是“通”即是达到真理的唯一途径。这就否认了人的认识是开始于感觉经验,理性认识必须从感性认识得来,这就是抛弃了认识论的唯物论,陷入了唯心主义,与孟轲相反,墨翟则只承认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而不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他的错误在于它们仅是片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在实践的基础上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主要表现为知行先后,知行高低,知行难易等论争。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的知行统一观是对中国古代知行观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使之成为中国化的科学的认识理论。我们把握知行理论对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提高认识能力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哥白尼学说为何取代托勒密学说;同时也分析了科学哲学中各派对哥白尼学说取代托勒密学说的不合理阐释。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的“和为贵”,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董仲舒的“道必归于和”,张载的“仇必和而解”,程颢的“与物同体”,朱熹的“中,性之德。和,情之德”,王夫之的“合二而一”等思想都传承了中国哲学的精华。这些观点的积淀,为“结合”上升为哲学范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哲学史上社会历史观的评价问题,一向引人瞩目。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人们对于哲学史上那些明显的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唯心主义观点,诸如孟轲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英雄史观,邹衍、董仲舒的“五德终始”、“三统三正”的循环史观,邵雍的“元会世运”的倒退史观,以及程朱学派“革欲复理”的天理史观等等,一般没有明显的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对哲学史上那些具有进步倾向和积极因素的社会历史观点应作如何评价。  相似文献   

15.
价值问题是整个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价值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核心。西方当代经济学尽管极力反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试图把它当成无用的“赘疣”予以抛弃。但是,经济始终是人的经济,只要经济存在一天,经济学的研究就不可能离开价值的研究。劳动价值学说作为对商品经济本质的揭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适用。只有认清当代中国经济与劳动价值学说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我国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哲学史上,孙中山是第一个为实现自己的革命纲领寻找思想武器,而专门研究知行问题的哲学家。孙中山的知行学说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回声,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认识论的最高成就。一、知行学说的提出中国是带着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耻辱进入近代的。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中国资产阶级推上了政治舞台。但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是由封建地主商人转化而来的,他们一方面有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与封建制度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封建的哲学、思想、文化等社会意识也严重地束缚了资产阶级的手脚,因此资产阶级在进行革命时,总是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先进代表,但由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史上的认识的主体性思想不仅在二千多年中绵延不绝 ,而且是比较深刻的。其基本特征是 :看到认识的主体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看到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看到认识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发展和变化。研究中国哲学史上的认识的主体性思想 ,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理论建设的需要 ,而且也是人类数千年来“对认识的认识”的过程中必然提出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史上知行观的历史发展王曙东中国古典哲学中认识论思想极为丰富。从古代的阴阳五行说,墨翟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中经苟况、韩非、王充、范滇等,直到集古典唯物主义大成的王夫之,其唯物主义的传统从未间断过。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我国传统的知行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建立哲学体系需要经历追溯和建构两个环节。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所能追溯到的整个世界的最后的基础是实践,所以实践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最终的解释原则。在实践唯物主义体系的建构中,应当把实践范畴作为起点,把物质范畴作为终点,因为只有从实践范畴出发,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才能最后把物质范畴阐释清楚。但是,用实践范畴阐释物质范畴,并不意味着物质是从实践中派生出来的。逻辑的先后与时间的先后是两码事。  相似文献   

20.
“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乃是彻底地反封建文化的运动。所以“打倒孔家店”便成为当时运动一种主要的口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