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梁骁菲 《科教文汇》2011,(7):57-57,111
焚书坑儒常常与秦始皇的专横和残暴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看法恐怕过于片面和主观。秦始皇焚书坑儒事出有因,况且其破坏作用是有限的。实际上,焚书坑儒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的常用政治手段。  相似文献   

2.
董强 《百科知识》2007,(12X):36-37
“焚书坑儒”指的是秦始皇在李斯的进言下,诏令民间禁止收藏诸子书籍,并对是古非今的儒生采取坚决打击的政策。秦始皇专门颁布了《焚书令》,规定诏令所到30日内,民间所藏的《诗》、《书》、《百家语》等书籍尽行焚毁,不得收藏,违者“黥为城旦”,并发配边塞去修筑长城。此后,秦始皇为了消弭“祸言”、“僭论”,在咸阳一次就活埋了460余人。这便是日后人们所熟知的“焚书坑儒”。  相似文献   

3.
所谓的暴君秦始皇,对他的臣僚们可算温情脉脉。焚书坑儒也远远比不上明清时期的文字狱那么残酷。在扫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军居然连屠城的纪录都没有留下。但是一个谎言毁掉了大秦帝国。  相似文献   

4.
郑向 《金秋科苑》2010,(20):127-128
梁启超首倡"新史学",呼吁"史界革命",是中国史学由传统转向近代的开创者、奠基人。要研究中国近代史学,梁启超是绕不过去的标志性人物。根据梁启超一生的治学实践活动,其史学思想的发展可以以1900和1920年为界分为史学"萌芽"阶段、史学"成熟"阶段和史学"反思"阶段。  相似文献   

5.
任怡 《科教文汇》2012,(1):91-91,156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拥有优秀的军政素质和博大政治功业的君主"[1]。自古以来,史学界对其褒贬不一,评价秦始皇"残暴"的人也不计其数。本文从历来指控秦始皇"残暴"的事件出发,分析史书记载中这些事件的历史背景、前因后果,并将其行为与前朝后代君王作比较,来说明联系具体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秦始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残暴",所谓的"残暴"是因种种社会和现实原因已被夸大。  相似文献   

6.
提起秦朝,人们总会想到,先秦儒家积累下的大量经典之作都被秦始皇一把火烧了个干净,而儒家的徒子徒孙也让暴虐的始皇帝残忍地活埋到地下,"焚书坑儒"过后,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折损大半,而儒家人才也出现了断层。这样看来,秦朝简直是儒家的噩梦。然而,我们不禁也要问一句,如果秦朝真的完全没有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7.
马勇 《百科知识》2010,(11):53-55
陈寅恪先生在谈到历史人物研究时反复强调"同情之理解",认为对历史上的人物应该从历史背景和其政治地位上去考量其贡献和作为。其实,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陈寅恪的这些说法既合乎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中国传统史学"知人论世"的现代转化。  相似文献   

8.
江秀娟 《科教文汇》2011,(16):75-76
司马迁的《史记》可谓是中国史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对我们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史记》的天人观,在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主要持"天人相分"的观点,但在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之下,仍然脱离不了天命论的影子。  相似文献   

9.
秦文 《科教文汇》2010,(17):100-100,123
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  相似文献   

10.
王晓霞 《科教文汇》2010,(29):25-2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课程。教育部增设《纲要》课,旨在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纲要》课在充实大学生的史学知识、增强其史学素养方面发挥了巨大功效,但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功能相对弱化。本文旨在分析《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的现象和原因,探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高雅 《科教文汇》2014,(32):66-67
《黄心大师》作为施蛰存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其中的人格冲突以评传的方式展现,贯穿其冲突的在于“恼”这一字。若将作品深入分析,挖掘其内在意蕴,可以发现主人公黄心大师的恼,是因内心欲望与儒家文化和佛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孙德春 《科教文汇》2011,(13):61-62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单体现在他的诗词文章中,也体现在他的寓言作品中。在《苏东坡文集》中的《杂著》、《杂说》和《艾子杂说》中,有大量的寓言作品。这些寓言作品按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反映了苏轼对寓言文学创作的用功甚多,对全面考察其文学成就是不可轻忽的。本文简要举例介绍这四类寓言作品,以显其一斑。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复杂性系统科学的研究,揭示出从无机的物质世界到有机的生命世界,再到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都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而对称性破缺是系统走向有序的主要机制。作者通过对非线性、突现、分层和自组织等对称破缺现象的考察,指出对称性破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教益,进而从系统学的角度阐明对称性破缺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的一条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4.
许永霞 《科教文汇》2012,(23):173-174
这里所讲的中华琴乐文化是与儒家礼乐文化息息相关的,琴为四艺之首,而儒家琴乐文化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我国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传承现状,提出了传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并把中华传统的琴乐文化融入当前高校的素质教育,希望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中,能传承炎黄文化的优良传统,树立起我泱泱大国的礼乐之风,让当代青年大学生能深刻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借取古人的生活智慧,充实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叶淑如 《科教文汇》2011,(20):72-74
章学诚,作为一名杰出的史学理论家,他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史学理论:作为一名杰出的方志学家,他不仅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方志理论.同时也修著了不少地方志著作。章学诚将吏学理论与方志修著实践相结合,首创了“方志学”。本文将从章学诚方志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探讨章学诚的史学理论。同时,通过对章学诚方志学和史学理论的探讨.总结章学诚在史学领域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宋丽娟 《科教文汇》2014,(25):210-212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图书等媒介,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而产生的电子图书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电子图书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更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模式。作为知识传播的中心---高校的图书采购工作将不得不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将从电子出版物的发展趋势出发,在探讨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的优劣势比较的基础上,研究了图书电子化趋势对高校图书采购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高校在图书电子化趋势下图书采购策略的调整问题。研究对于高校图书采购单位如何在图书电子化趋势下提升图书采购的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黄建华 《科教文汇》2014,(7):117-118
儒家美学思想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一种美学思想。“仁”是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最高理想,就是要解决如何培养“仁”的心灵,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当代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基础,而社会中腐蚀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使得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需吸取儒家美学思想精髓,净化心灵,提高情操。  相似文献   

18.
陈永萍 《情报探索》2014,(12):128-132
介绍了版本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范围、与相关学科关系。阐述了图书版本学是一门求知致用之学,常运用于古籍文献整理,随着时代发展,也可运用于当代图书与电子图书中。分析了版本学在图书馆的古籍图书、现当代图书和电子图书的版本整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