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明的历史,是明清史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这段历史既是朱明王朝的余绪,又是清朝的创业史。顾诚先生所著的《南明史》是顾先生潜心研究十数年南明史研究的成果,是迄今为止南明史研究的最高峰。在这部著作中,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以抗清斗争作为南明史研究的主线,极大开阔了南明历史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
著名抗清英雄张苍水在浙闽沿海坚持斗争近20年,其碧血支天的精神,一直吸引着文人志士,围绕他被清军抓获的具体地点也已困扰宁波舟山的学者30年。通过旁搜定海、象山、宁海等地志书,逐一分析前人各种论证论据,借助现有各种史料,分析"悬岙"的成疑原因,并为被执的具体地点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白毛毡”即李自成余部“忠贞营”部队。联明抗清入驻广西期间,因受南明党争影响及内部矛盾而两度分裂,分离之部转战楚粤界上,坚持抗清数载,最后汇合于大西军余部。“白毛毡”本义为“白毡帽”。“白毛毡”旧事可证大顺军联明抗清而称“忠贞”的历史事实,并可纠旧史家记述之偏。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历史上,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不仅是政治、思想的斗争,而且还表现为军事的斗争。楚汉战争就是这样。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粉碎了赵高、胡亥奴隶主复辟政权,也推动了儒法斗争。项羽和刘邦之间所进行的楚汉战争,就是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推动下儒法两条路线的搏斗。斗争的结果是楚  相似文献   

5.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政治品格,它有着特有的历史逻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话语逻辑和价值旨归。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开展了伟大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这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斗争学说。统揽伟大斗争,统筹“五位一体”建设,取得了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以史为鉴,要继续坚持和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政治品格,就必须树立斗争必胜的信念,确保斗争方向和实践主动权始终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斗争本领;要弘扬伟大的斗争精神;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品质同自我革命有机结合,不断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6.
反倾向斗争在我党历史上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 ,在新时期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反倾向斗争开展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我党能否坚持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 ,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通过对我党反倾向斗争历史的初步研究 ,揭示了反倾向斗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进行反倾向斗争的极端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根治腐败现象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笔者主要从腐败现象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观现实因素以及当前反腐败斗争的成效三个方面给予分析和浅议,揭示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提示人们正确看待反腐败斗争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论抗战文化运动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抗战文化作为反侵略斗争的锋利武器,配合抗日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在动员民众、推动文化工作者团结抗敌、声讨日伪及战地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优良基因和政治品格,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推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斗争精神孕育于武装斗争、发展于建设斗争、强化于改革斗争,是贯穿党的奋斗历史的重要精神力量。新时代发扬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是顺应形势之必然、推动现代化之关键、深化党建之力量,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把握斗争方向、坚定斗争立场、增强斗争本领,续写伟大斗争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阐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非常艰难的历史条件下,与党内以王明为首的"左"倾错误路线斗争情况的同时,分析了毛泽东的斗争精神及其显著特点、形成的内在动力及对中国革命命运的影响.进而指出研究和学习毛泽东的斗争精神,无论是对总结历史还是面对现实及展望未来,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总汇合,也是甲午战后民族危难空前加剧的产物。义和团攻打教堂和杀不法教民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极端仇视的集中表现;义和团拆毁铁路和砍电杆等是反帝斗争的必要手段,并不是历史的反动和倒退;义和团的笼统排外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对于义和团的反帝斗争要放在近百年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历史过程中去考察,它既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历史人物进行适时的点评,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从而在道德上产生强大的动力。历史课有着进行道德教育的丰富内容,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关键是寓教于史,结合教材,不空洞说教,不搞简单化和片面性。在这点上,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素材:如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骞矢志西域,百折不挠;班超投笔从戎,立威边塞;史可法抗清,凛然正气,虽死不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陈化成、冯子材的老当益…  相似文献   

13.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尊法反儒思想的杰出政治家。一千多年来,围绕着儒法斗争的问题,对曹操的评价,众说纷云。今天,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的斗争中,正确地分析和认识曹操尊法反儒的法治精神,重新估价他在尊法反儒斗争中的积极贡献,以及他在东汉后期实行政治、经济革新,消灭割据,打击世族豪强复辟势力,进行统一中国的事业,发展经济、文化,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功绩,同时通过对曹操的评价,认真总结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对于帮助我们进一步揭发批判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深入进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顽强拼搏、砥砺前行的独特精神样态和强大精神支撑,是贯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精神主线。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缔造一个组织、建设一支队伍、开启革命事业、进行自身建设,遵循着坚持斗争精神的历史演进。从青年、组织、民族、政党四个维度来解读,是正确把握新时代磨砺斗争精神的现实需要的关键。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必须学习科学理论以把握斗争规律,发挥组织优势以激昂斗争情怀,坚持人民至上以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方法以提升斗争本领。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代的儒法斗争,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斗争的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要战胜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政治上主张变革,提出并实践了一条革命的“法治”路线。这条路线是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五蠹》是先秦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比较系统地阐述“法治”思想的重要著作。这篇著作用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观点,总结了儒法斗争的实践经验,继承并发挥了商鞅等法家的思想成果,从发展的观点,论述了  相似文献   

16.
儒法斗争贯串于封建社会的全过程,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各个时期的儒法斗争又有很不相同的内容。认真研究不同时期儒法斗争的具体内容,对于恰如其分地肯定法家人物的历史作用,总结历史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经验,深入批判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潮,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如何看待封建社会中后期法家人物的历史作用,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 一定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对于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法家及法家思想究竟如何估计,只有放在当时社会整个阶级斗争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才能认清它的性质,说明它的  相似文献   

17.
回顾建国初期我党反腐败斗争的历史,笔者认为,要取得今后反腐败斗争的胜利,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充分的思想准备;必须把反对官僚主义、以权谋私和贪污腐化作为斗争的重点来抓;必须把教育和惩治结合起来,严明党纪国法;必须加强民主监督,完善党的监督机制;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  相似文献   

18.
“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梁效、罗思鼎之流,借研究儒法斗争史为名,歪曲历史的罪状很多。借口研究王安石变法,以读《王荆公年谱考略》为名,歪曲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重要的一例。罗思鼎的《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载《红旗》1974年第二期)一文,荒谬地提出:围绕着王安石变法在统治阶级内部展开的斗争,“是封建社会中长期进行的儒法斗争的继续”,为他们把阶级斗争的历史歪曲为儒法斗争史制造历史依据。同时,  相似文献   

19.
秦末农民战争的结果,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西汉。这是农民阶级的失败,地主阶级的胜利。那末,失败了的秦末农民战争究竟有没有历史作用?有什么历史作用?通过什么途径发生了历史作用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考察汉初的社会各阶级,考察这些阶级之间的内部关系和矛盾斗争。只有从实际的阶级关系和矛盾的清理中,才能看到汉初社会真实的历史面貌,认清秦末农民战争的实际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斗争策略使其自觉地肩负起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