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改良主义政治家,也是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家,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令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着重论述了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产生的背景,教育改革的目的,内容以及主张等。并阐明其教育改革是变法革新的需要,是熙宁新政的重要内容,也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他创立的太学“三舍法”对当时和后代学校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各代,显示了强盛的生命力,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王安石不愧“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改良主义政治家,也是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家,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着重论述了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产生的背景,教育改革的目的,内容以及主张等。并阐明其教育改革是变法革新的需要,是熙宁新政的重要内容,也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他创立的大学“三舍法”,对当时和后代学校教育的影响更为深远,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各代,显示了强盛的生命力,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王安石不愧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3.
4.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文学领域里卓有建树,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在教育领域中也有杰出的贡献,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位出色的改革家。他在积极推行“变法”的同时,对北宋的教育与科举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元丰兴学”。 王安石生活的时代,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国家财政极端窘迫,人民生活异常艰难,边患日益严重。面对当时积  相似文献   

5.
著名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他17岁时,跟随任江宁府(今南京市)通判的父亲来江宁,此后进以江宁为家。他进入仕途后,曹先后在扬州、常州等地任职。他第二次罢相后,使退隐于江宁半山园,并自号“半山”。江苏,可说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熙宁年间,王安石冲破阻力,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理财”、“整兵”的新法,同时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改革教育和科举制度就是这方面的重要内容。他在执政变法以前写的《上仁皇帝言事书》(即有名的《万言书》),是他后来实行变法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改革是王安石实施“新说” ,变革社会的重要举措。他改革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 ,设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 ,重订教学内容 ;并相应提出自己的教育理论主张 ,重学校教育 ,重培养实用及全面发展的人才 ,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王安石这些改革的措施及理论对于当前我们深化教育改革 ,倡导创新教育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仍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北宋诗坛上,王安石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后人把其“王荆公体”与“东坡体”、“山谷体”相提并论便是有力的例证。但是,后人在评论宋诗时又往往只及苏黄而不及于王。究其原因,除后人基于政治原因有意贬低王安石诗歌之外,我个人认为从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中寻找原因更符合文学的本质。总的来说,王安石的诗多继承前人的创作方法,又力图开辟属于自己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嘉祐四年(1059),曾上书仁宗皇帝,极力陈述政治改革之急需,提出“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王文公文集·上皇帝万言书》)的关键是陶冶人才。神宗时,为宰相,锐意“变风俗,立法度”,在政治和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后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政,破坏新法,加之神宗动摇,王安石随罢相,  相似文献   

9.
试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石的咏史诗,或驳旧说,或立新义,充分表现他的独创精神.有的把自己寄托在对古人古事的论述,寓意深远,尤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北宋诗坛上,王安石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后人把其王荆公体与东坡体、山谷体相提并论便是有力的例证。但是,后人在评论宋诗时又往往只及苏黄而不及于王。究其原因,除后人基于政治原因有意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1021—1086年)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更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中国思想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和夺目的光彩。研究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的思想,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认识的发展过程,总结人类认识的历史经验,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在北宋中期对学校教育的改革是熙丰变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改革中,王安石试图克服科举取士之弊,强调经世致用,对宋代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宋人沈括、胡仔、吴可、李壁、叶梦得等到清代贺裳、袁枚、薛雪等诸多诗家都言及过王安石改诗,今人钱钟书亦有论及。但这些论述多为点到式,言之未详。文章主要论述荆公改用唐人诗句为己有,探究其点化与窜改的内容、形式与性质。荆公改诗在原句与改句意义的承接关系上,有的反其意而用之,即较原诗意有反接或转折;有的顺承并强化原诗之意,使内涵深化与拓展。在仿用的方式上,主要有袭句、袭词或改字。在改用性质(程度)上,有点化、借用甚或剽窃。  相似文献   

14.
从宋人沈括、胡仔、吴可、李壁、叶梦得等到清代贺裳、袁枚、薛雪等诸多诗家都言及过王安石改诗,今人钱钟书亦有论及。但这些论述多为点到式,言之未详。文章主要论述荆公改用唐人诗句为己有,探究其点化与窜改的内容、形式与性质。荆公改诗在原句与改句意义的承接关系上,有的反其意而用之,即较原诗意有反接或转折;有的顺承并强化原诗之意,使内涵深化与拓展。在仿用的方式上,主要有袭句、袭词或改字。在改用性质(程度)上,有点化、借用甚或剽窃。  相似文献   

15.
胡应麟说:“永叔、介父,始欲汛扫前流,自开堂奥,至坡老、涪翁,乃大坏不复可理。”欧、王、苏、黄都是宋诗风调的实践者、开拓者,但“谓荆公开宋诗一代风气,亦不为过。”只是人们对王安石诗歌的研究相对较薄弱,因而对王诗传承及其风格的探讨,是有意义的。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王安石能在唐音宋调交替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于他能“变化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在北宋中期对学校教育的改革是熙丰变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改革中,王安石试图克服科举取士之弊,强调经世致用,对宋代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十分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实用人才,并为此提出了一整套的关于人才培养、选拔和任用(“教、养、取、任”)的思想。他的这些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其重要的意义,当前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兴国战略的实施.都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试论王安石的咏史怀古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太宗在悼念魏征时说:“以铜以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新唐书、魏征传》)。许多写咏史怀古诗的作者是很懂得这一点的。周昙在《闲吟》里说:“考摭妍媸用破心,剪裁千古献当今,这可说是代表了大多数作者写咏史怀古诗的动机。正因为可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系统阐发人才建设思想的政治家.本文主要研究:宋代社会变革与新的人才规格;“无善无恶”的人性论与人才的成长道路;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任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相似文献   

20.
张雷 《教育艺术》2002,(8):44-46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他发动了北宋中叶那场闻名中外的变法运动 ,旨在解决北宋严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危机。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激烈反对和攻击 ,“士大夫诚多不悦” ,甚至“士夫沸腾” ,同时 ,也遇到了泥古守旧的思维方式、因循苟且的社会风俗等方面的阻力 ,加之天灾频仍 ,宋神宗发生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推行改革 ,王安石不仅对改革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而且配合改革 ,做了大量的变法教育工作 ,提出了一些深刻独到的见解 ,有很多卓有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