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的财富     
郑烨 《新读写》2012,(5):64-64
所谓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是追溯到三皇五帝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汉族人民一直不改的服饰。在我衣柜中为数不多的几件衣服中就有这么一套汉服,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小得我无法穿下,但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已超过了所有东西,它是我最为珍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古代论和美学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意境论的内涵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变化、扩充着,并且遥渐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化精神.由论范畴衍变成化范畴。意境论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3.
旗袍体现了中华民族女性传统的服饰美。它不仅成为我国女装的代表,同时也被公认为东方传统女装的象征,一度是上海的时尚风向标。带领学生们领略旗袍这种东方经典艺术的美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传统服饰文化体验。【案例】1.活动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旗袍制作的相关知识;了解旗袍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到21世纪初再次复兴之间,近百年的变化与风貌;了解盘扣的  相似文献   

4.
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民族对外最直观的展示,是代表了一个民族自身形象与特征,是民族内涵最好的诠释.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汉族却因一定的历史原因失去自己民族服饰.而近些年来在恢复弘扬传统"汉服"的过程中,确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近年来兴起的"唐装",其在某种意义上已被世人误认为是汉族传统服饰或中华民族传统民族服饰.而作为汉族传统服饰的"汉服"人们却了解甚少.  相似文献   

5.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作为符号系统的苗族服饰又是一种表现艺术。苗族人民把生命本能自发的色彩感情转化为独到的色彩艺术形式,反映了苗族在与自然抗衡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升华,从服饰中可以看出苗族人民的文化积淀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华夏龙作为民间最为神圣的动物神以及炎黄子民的性灵偶像,始终深刻地蕴藉着强大的象征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且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意蕴悠长、延续亘古、温雅恬适的文化现象。可以说,华夏文化演绎中所生成的龙的人文印迹无处不在,并使得民间承继的龙习俗信奉最终建构了文化苑囿的精神底蕴、生命主质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华夏龙作为民间最为神圣的动物神以及炎黄子民的性灵偶像,始终深刻地蕴藉着强大的象征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且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意蕴悠长、延续亘古、温雅恬适的文化现象。可以说,华夏文化演绎中所生成的龙的人文印迹无处不在,并使得民间承继的龙习俗信奉最终建构了文化苑囿的精神底蕴、生命主质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科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是一种文学传播,也是一种美学渗透,美的艺术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尽情彰显,方可真正展现语文的人文性和无限魅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神圣使命,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定格于语文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9.
徐慧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2):112-118+124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的表现形式、独特的审美观念、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潜藏着巨大的历史、美学和人文价值,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立足美育的视角,结合高校审美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学生审美基础薄弱、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效果欠佳等问题,高校审美教育可充分利用和整合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内容来推进其与高校美育课程的融合及审美实践活动的创新,这也为普通高校的审美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比如画画,一幅美丽的画卷,必定留有适度的空白。它是中国艺术审美的一个重要观点,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可谓“此处无物胜有物。”文学中的留白也是如此,空灵之中予人以思考、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相东 《儿童音乐》2008,(9):46-48
在中华民族日益强盛之际,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之时,音乐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特别是我们的民族音乐,对我们的孩子来说,却是那样陌生和遥远。我们要用西方人认为是"仙乐"的民族音乐,深深打动每个孩子的心灵,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培育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2.
对于21世纪的美学建设来说,可能有诸多不同的来源和走向,而中国的传统美学却仍然也必须扮演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这在20世纪的美学成就中已经显露了端倪,现在我们可以有根据地展示我们的自信:中国美学在和西方美学的对话中得到更多的激活,得到当代的阐释,同时可以产生许多新的美学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14.
唐代张若虚的乐府诗<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之作,其文本的流传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不断启迪着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由王伟、李馨创作的中国古典舞女子群舞<春江花月夜>,从另一角度对这一流传千年的乐府诗进行了当代诠释,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古典舞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发扬.  相似文献   

15.
王建东 《学周刊C版》2022,(3):177-178
体育教学应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先,但是体育的"育人"功能并不能忽视。当下农村的有些中学,迫于升学压力,或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往往忽视了学校体育课的正常开展,这样既不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农村中学必须重视体育课的正常开展,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重视体育课的"育人"功能。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才能实现智育、体育、德育"并举"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6.
服饰是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元素,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服饰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作为中国的传统服饰,旗袍所蕴含的美让全世界的女性都着迷,而其折射出来的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和文化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旗袍的由来与发展旗袍是中华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标志性的服装,它以独特的美受到了广大女性的广泛欢迎,其魅力经久不衰。(一)旗袍的来源和历史发展旗袍最早来源于蒙古游牧民族女子的袍  相似文献   

17.
李科 《文教资料》2011,(26):77-78
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把人与自然、艺术与意境视为一体,充满着与宇宙运动一脉相承的律动和神韵,抒发了超越时空的文化情怀,传播着宏大的民族文化精神。在体会人的情感和人与自然的关照的同时,它更注重表达时代的强烈感受和人们的丰富情感。中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艺术融为一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得以升华和扩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侠小说在印度尼西亚的流传可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第二个时期是1924年到1942年,第三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至今。中国武侠小说通过直接流传、翻译和改写与创作等三种形式在印度尼西亚流传并产生巨大影响。华侨和华裔的文化心理、现实境遇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武侠小说能够在印尼流传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传统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显内容。服饰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并且已经成了民族、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某个群体的特色服饰,来判断这个人的民族和文化属性。选择合适的传统服饰,可以增强艺术表现力,展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艺术表演教育教学中,传统服饰及其文化也是重要内容。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服饰文化,在艺术表演教育中值得认真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岳瑞 《教师》2011,(3):126-126
动画史中那些可以经受得住时间考验,在国际上普遍得到认可的都是富含民族性,有强烈民族色彩的作品。书法、国画、诗歌、茶艺、雕塑、建筑、戏剧等中国传统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根基,独具中国的文化韵味,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