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侯瑞朝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7):141-142
酒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文人墨客之间的关系更是亲密无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正是说明文人对酒的深切喜爱。文章在分析《历代赋汇》之所收酒赋的基础上,探究酒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伟生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0,10(1):67-69,106
赋序是了解赋家创作过程的重要材料。在大多数的赋序里,赋家们喜欢言及“感而作赋”的问题。有些赋序还对感物兴思的原理与过程作了具体的分析和描述;感物兴思的发展有赖于形象思维的支撑。赋体体物以客观描写为主,对感物意识与理论的发展有着促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历代赋评注》具有三大特色:厚积、出新、蕴赋史于评注。旨在创新,赋予新的时代特色,结晶人们对辞赋新的认知,新的理念,结晶前哲、时贤治赋的心得和新的科研成果,荟萃名篇佳作,从而,使其成为既是集大成的里程碑,又成为能启迪新探索,激励学者长足奋进的新平台。这些,都充分体现于《历代赋评注》的选篇和评论之中。这正是《历代赋评注》"选者的眼光"和学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7,(12)
《归田赋》是东汉张衡的抒情小赋代表作之一。《思归引序》是西晋时期的石崇为自己的代表作《思归引》所作的小序。二者都是作者归隐后生活的真实写照,有优美的景色也有真情实感,语言真实可感。但是《归田赋》和《思归引序》二者不管是归隐原因,归隐之乐还是景色描写,名士的塑造等方面都有着截然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6.
李英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31-34
本文以为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三位先生编著的《全汉赋校注》“历代赋论”所录历代对汉赋的评论存在不足之处。笔者不揣浅陋,对该书所录对《长门赋》评论的不足之处试说之,以向方家请教。 相似文献
7.
8.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66-168
明代万历年间刻本《蜀都赋》作者目前有三种说法:范槲明、阙名、范檞。这三种说法值得商榷。明代《蜀都赋》作者应是安徽休宁林塘人范槲。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范槲随其父范涞去四川任参政,临行时,程涓有赠言,范槲感动且盟誓,故后有此作。此赋作于万历三十年(1602),有两篇序,一为余寅作,一为程涓作。范槲《蜀都赋》有范槲自作的注,明代江鎏作了详细的注释。 相似文献
9.
1992年,开始动意编写《历代赋评注》,到2010年出版,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令人不愉快的事。但是这期间辞赋研究却有很多成果出版,给这部大书的编写和修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虽然这部书出版较晚,其首创的价值打了折扣,但这部书收录的作品之多,评注之详是其他很多选本不具备的,应该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倩倩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8-30
《七十家赋钞目录序》不仅体现了张惠言赋学的主要思想,而且序文本身就是一篇清代学者骈文的代表作。张惠言提出了赋"统乎志"的观点,即强调辞赋的比兴寄托,是对赋学理论的发展。其继承《汉书·艺文志》推源溯流的学术传统,在序文中对22家赋进行评述,是一篇重要的赋学批评文献。另外,这篇骈体序文在写作手法上亦模仿《汉志》与《庄子》,显现了清代常州学者融合骈散的骈文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1.
陈功文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58-62
汉晋音乐赋已经出现赋序之作。尽管这些赋序内容短小,形式不一,但它们在介绍音乐赋的写作动机、考证乐器、定位音乐赋的音乐审美倾向以及辑佚失传的音乐赋篇章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斯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1):132-138
《魏晋胜流画赞》是顾恺之一篇非常重要的画论。对于此文的真伪也多有争辩,然而殊少从文体发展的角度进行辨析。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历代名画记》中所存《魏晋胜流画赞》实为顾恺之赞序集佚,由此,《魏晋胜流画赞》、《论画》是否题目互误的讨论也将得到推进。 相似文献
13.
李维桢是晚明名士,目前他的诗学成就学术界已经有人进行了为数不多的研究。基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中留下的谱序进行研究,以期发现他的谱学观点,同时探讨李维桢家谱评价思想及这一思想的渊源,并通过李维桢谱序中的材料间接推论李成梁的籍贯问题。 相似文献
14.
谢海林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9,(4):67-71
陈焯《宋诗会》因成于一人之手,加之窜改原作,故文献错讹不少,而最严重的问题是所征引的文献自身即存有很多讹误。《宋诗会》大致存在以下几种文献问题:错记作者;误署诗题;删改小序;删削诗注;擅改原作:脱漏诗句。虽然陈焯仿效明人著述不载出处,网罗宏富固然难免“疏漏芜杂”,但其“蒐辑散佚”、保存宋诗文献的功绩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刘忠玉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1(1):38-41
李白和杜甫的赠内诗,由于两人人生经历、思维方式、个性禀赋及所处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在主旨内容、情感抒发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李白赠内诗内涵比较丰富,情感变化跳动,抒情直接坦率;杜甫赠内诗内涵较为单一,情感恒定稳固,抒情曲折委婉。 相似文献
16.
马长寿同治回变调查书的序言,其一些说法与调查的正文内容严重冲突,有的说法与正文的某个内容不冲突、与正文的其它内容却冲突。引用界存在以该书的序言代替其正文的倾向,严重歪曲了该书的调查内容。应该分别其客观调查与偏执议论,以尊重调查书的主体内容、维护调查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潘务正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3):6-13
吴闿生《诗义会通》完成于1927年。他肯定《诗序》中所谓的“古序”,而批判“续序”,以此反驳其时学界“废序”的呼声。吴氏以文义裁《诗》,针对顾颉刚等人重情理而反微言的言论,努力抉发其中的“微文”,尤推崇言外之意。他将桐城派文法运用于《诗》的分析中,并对能形成阳刚阴柔融合的文法颇为用心。在《诗经》的“经”字招牌被打破的年代,吴氏从文学层面研究《诗》,极为关注《诗》在古文史、赋史上的地位,赋予《诗》以新的价值。《诗义会通》是一部学术观点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著作。 相似文献
19.
力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5):62-66
王德华先生的《文选》尤刻李善注本保留了王逸《章句》八篇小序原貌从尤刻本到补注本.其间必存在着一个增补问题的新说不能成立;《文选》骚类李善注引《楚辞章句》小序均非原貌.而是节文:传世《楚辞补注》中的19篇小序均为王逸原序;所谓增补.实出于失考与误会。至于这些序中的问题及其与注的矛盾.那是王逸之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