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职教论坛》2017,(13)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一个舶来品,其发展与外来文化在碰撞与融合中经历着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蜕变,直接表现在称谓内涵的变化。从清朝晚期受英、法、德文化影响的"实业教育"——民国时期受美国文化影响的"职业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文化影响的"技术教育"——改革开放后受多元文化影响的"职业技术教育"向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转变。外来文化始终在浸润冲击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传统土壤,引发职业教育称谓的频繁更迭。从纵向看,文化话语权强的国家对我国职业教育称谓的影响大;从横向看,我国职业教育称谓变化由单一国家文化影响向多元国家转变;从综合看,外来文化耦合本土文化,逐渐形成具有我国特色内涵称谓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称谓也随之不断变化。从9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建立,到20世纪末期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俄罗斯国家几易其名。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俄罗斯国家称谓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3.
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文化心理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国军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4):89-9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汉语的社会称谓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是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三次重要契机。同时,汉语社会称谓的变迁也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习惯以及中外交流的频繁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文化心理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国军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1(3):29-3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汉语的社会称谓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是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三次重要契机。同时,汉语社会称谓的变迁也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习惯以及中外交流的频繁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1954年洞庭湖大水灾是近代以来百年罕见的灾害,造成水灾的原因既有自然环境变迁的原因,也有人类活动的因素.水灾后,洞庭湖区政府和人民积极对湖区进行修复,但并未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因此,水灾威胁仍然存在,人类反思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6.
李香平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64-68
湘方言动物性别称谓词汇是畜牧业和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是不同历史时期积累起来的各种词汇形式的集合。结合方言学和社会学的方法,通过调查不同称谓词语使用百分比来考察该称谓的生命度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以此探讨新湘方言中新派和老派在动物性别称谓上的差异以及性别称谓词语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7.
张嘉选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133-135
对公元1966-1976年十年历史作“十年动乱”的“冠名”太过笼统。“十年动乱”可指“文化大革命”运动而不可指这十年的历史岁月,毕竟中国的方方面面在这十年间仍在曲折发展。用“社会主义探索遭受挫折的十年”作1966--1976年十年历史的称谓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说起“老外”,想来大家都知道是指的外国人。“文革”前,在辽阔的国土上,还很少能见到“老外”。而现今,不仅“老外”不再罕见,而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大环境,成了外国人眼中的“老外”。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上,科学发展现被写入党章。科学发展现,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核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0.
许秋华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15(3):107-110
元代杂剧中的夫妻称谓数量较多,合计有四十多种,既有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称谓词语,也有宋元时期的新兴称谓词语,特别是新出现的质素,能够反映出元代这一特殊时代的历史文化特点: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有所提高,传统伦理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相似文献
11.
刘璨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2):32-35
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以其恢弘的气势被历代文人所传颂,有的甚至将其与云梦泽混为一谈。那么,到底洞庭湖是不是云梦泽?它与荆江有何渊源?它的兴衰的原因是什么?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云梦泽的衰亡缘由,依据古代地理和史料,判定洞庭湖并非云梦泽,并对洞庭湖的演变进行剖析,揭示洞庭湖与荆江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2.
赵炳清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26(5):31-33
通过对文献记载、考古资料与一些地质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洞庭”不是今之“洞庭湖”,学者们多指认其为“洞庭湖”,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湖南省血吸虫防治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佩英 《岳阳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51-54
地处湘北的洞庭湖区,自然神、职业神、灵物、鬼神等民间信仰至今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与湖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恐怖等因素有关。民间信仰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对此,采取加强管理引导、逐步规范活动,挖掘积极因素、服务社会发展等措施,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2—2010年洞庭湖流域GIMMS NDVI数据及30个气象站点月降水量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Arcgis空间插值方法,研究洞庭湖流域NDVI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与降水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生长季多年平均NDVI值空间分布特征呈中部低,西、东和南部高的格局,NDVI和降水空间分布总体具有较大一致性,在流域北部、东部、西北部及中部呈正相关,而流域东北和中南部NDVI值的分布受降水影响较小。(2)过去29年流域NDVI呈波动性增长趋势,夏季NDVI值最大,春季值明显小于夏秋季;NDVI与降水量的同期变化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15,与滞后3个月的NDVI相关性最好。(3)流域NDVI变化趋势区域差异较小,整体以增长趋势为主,仅洞庭湖区附近出现降低,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分布在流域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三峡截流前后的2000-2006年的7年洞庭湖共监测到鱼类111种,其组成结构与上世纪70's的资源调查相比有较大变化,明显以鲤、鲫、鲶、黄颡鱼等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高达92%;“四大家鱼”在渔获物中所占比例降至7.4%,刀鲚等洄游性鱼类已极为罕见,7年间尚未监测到白鲟、鲥鱼、湘华鲮、白甲鱼、稀有白甲鱼、中华倒刺鱼巴等品种;平均渔获量为2.89万t,三峡截流前在3万t左右徘徊,三产截流后渔获量逐年下降,现已降至2.1万t,且多以1-2龄鱼为主,亲鱼补充群体严重不足,池塘化趋势明显,这与三峡等水利工程建设、过度捕捞、水域污染、洲滩垦植等因素密切相关。三峡截流后洞庭湖北水来源减少,南水上涨,污水倒流,渔业污染事故发生频率增加,水体自净化能力降低,经监测初步认为三峡工程已对洞庭湖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必须采取相关对策进行洞庭湖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 相似文献
17.
张中一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1):37-42
我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也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其创建的文化体系为奴隶社会文化,又称之为先秦文化;而在此之前的文化属于原始社会文化(包括原始群时期文化和氏族公社时期文化),又称之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化,这里权且称之为上古时期文化。洞庭湖区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它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9000年前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发明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和陶器,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古城”.创造了中国最早的稻作文化。形成了洞庭湖区以稻作文化为特色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群体,为先楚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闪烁着历史文化璀璨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湿地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湿地。近年来,由于洪灾频仍,损失巨大,湖南省提出了全面治理洞庭湖的“4350工程”,目标是重现八百里洞庭浩浩荡荡的美景,把洞庭湖建设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的调蓄滞洪主导功能区。但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有关湿地管理的问题并未得到完全解决。分析认为,“退人不退耕”与“移民建镇”都是值得商榷的,只有将湖区的居民迁离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才能得到根本的恢复。同时,调整当前的行政区划和治理污染也是很有必要的,这对湖区湿地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局部水域富营养化、水环境及水资源状况、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阐述三峡工程运行引发的洞庭湖生态环境变化,分析由此产生的湖泊生态安全问题的特征及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外源污染控制、合理调配水资源、强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开展生态监测与研究等综合性生态安全防范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谢拥军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38-40
笔者为期20个月的调查结果显示:环境污染、无序采砂、繁忙的航运、非法捕捞和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水位降低,是造成江豚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保护洞庭湖中的江豚已势在必行.该文提出的一系列保护措施可以为人类保护江豚这一濒危物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