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相似文献   

2.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Mortals may age,not Nature;Year after year the Double Ninth returns;And this year on the festival of the Double Ninth.How sweet the yellow blooms in the battle-field!Each year in season blows the autumn wind,A far cry from the splendour of spring;Yet braver than all spring‘s splendour.This far-flung river and sky,this world sprinkled with frost.重阳@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人生易老天难老②,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③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④,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⑤。●为你解疑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这首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阳历为10月11日)。词人描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极富诗情画意,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积极乐观。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②这句是说,人生有尽,宇宙无穷。③犤黄花犦菊花。④犤劲(jìng)犦有力,猛烈。⑤犤寥廓江天万里霜犦寥廓,指天地广阔。江天,江水与天空相接。霜,指秋色。●●相关知识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叫重九…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要读一些中华经典--序《〈老子〉〈论语〉今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庆刚去 ,重阳又来。秋风今是 ,不是春光 ,胜似春光 ,战地黄花分外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征路上 ,佳音频传 ,喜事迭出。《〈老子〉、〈论语〉今读》(以下简称《今读》)也即将出版。我热烈祝贺《今读》出版 ,我的祝贺是发自我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谐振的真情 ,心心相印。我校涂又光先生讲得极为深刻 :在基督教世界 ,几乎每人都得读一本书 ,《圣经》 ;在伊斯兰世界 ,几乎每人也都得读一本书 ,《古兰经》 ;那么 ,我们中国呢 ?也得如此 !读什么 ?读《老子》与《论语》。作为中国高级人才 ,还得再读一些中国经典著作。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 ,我…  相似文献   

5.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赏菊,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赏心悦目的一件乐事。重阳节又称赞菊节,民间还有在九月九日饮菊花酒的习俗,故有“人共黄花醉重阳”。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菊花天姿高洁,古人谓其有君子之德,为隐逸高士们  相似文献   

6.
重阳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我们欣赏唐代古人的重阳,也欣赏近代伟人的重阳词。现将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及其英译二文刊登于此,与同学们共赏。  相似文献   

7.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重阳节的民俗内容甚为丰富、有趣,如——吃重阳糕重阳节的早晨必吃“重阳糕”。重阳糕是精白米粉加重糖重油,用模子浇型后蒸制而成。食品店出售时,雪白的方形重阳糕还要插上“重阳旗”。“重阳旗”是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纸剪成小三角纸,粘贴在一根细竹蔑上,再插进糕里。卖糕时总是以三为基数,三块一叠起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三三得九”,取“三阳开泰”、“重阳登高”、“进九长久”的“吉兆”。  相似文献   

8.
重阳话敬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远在战国时期,从爱国诗人屈原的《远游》一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之句,便可证明重阳的存在了.按我国的传统习惯,九为阳数,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有寓意长久,祈望长寿的意思.所以,把这一天定为“老年节”.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的文人作家,对秋或歌或悲,要么直抒胸臆、热情颂秋,如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要么写得萧瑟暗淡、愁情悲秋,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瑾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而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相似文献   

10.
中秋已过,重阳在即。民间习俗,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日,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举行登高活动。重阳登高起源于古代骑射之时的高地拜天盛筵。《辽史·礼志六》载:“九  相似文献   

11.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自汉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在重阳日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文人骚客也因此留下了众多歌咏重阳的诗章。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西京杂记》记载:“九月重阳,就此出游登高。”登高望远的习俗始于西汉,到唐代则已非常普遍。这从众多唐诗中可见一斑。李白有诗云:“九月天气  相似文献   

12.
“九”在我国古代的术数中属阳数,九月九日是双阳重逢,故名“重阳”,它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是诗人的节日,历代诗人骚客以重阳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至今仍流传不衰。在重阳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为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在诗中不是说自己重阳登高,而  相似文献   

13.
张愚 《语文知识》2006,(11):47-48
1.()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七言古风《送纵宇一郎东行》》2.挽来百侣曾游,忆往昔()稠。(《沁园春·长沙》) 3.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早已(),更加()。(《西江月·井冈山》) 4.(),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再现。(《清平乐·蒋桂战争))) 5.()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糟。(《采桑子·重阳》) 6.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齐努力。(《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7.战士指看南粤,更加()。(《清平乐·会昌》)多.山,()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十六字…  相似文献   

14.
"重阳"源出《易经》,该书称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称"重九"。屈原《远游》中就有  相似文献   

15.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佳节。《易经》认为“九是爻中的阳爻”。两阳相重,故名“重阳”,亦称“重九”。重阳登高源于东汉。据《续齐谐语》载:东汉方士费长房对其徒弟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桓按其师所嘱,携全家人,肩置盛有茱萸的布袋,登高山饮菊花洒,以消灾避难。晚上归来,果然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从此,重阳登高避邪之俗逐渐盛行于世。  相似文献   

16.
唐宋时代,中国传统节日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整合,节日中娱乐成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重阳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宋代重阳的种种节俗活动虽然是娱乐性的,但以重阳为题材的宋词创作,却充满了人生的焦灼与沉思,折射出宋代士大夫阶层普遍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7.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名重阳。又因日月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由于“九”与“久”谐音,有“天长地久人长寿”寓意,古往今来,重阳敬老民俗源远流长,所以又把重阳节做为“敬老节”、“老人节”。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早在战国,  相似文献   

18.
秋风渐紧,黄菊迎霜,转眼又是重阳。重阳节,因在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九。至于为何叫重阳呢?曹丕在《九日致钟繇书》中有过确切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正>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  相似文献   

20.
胡双全 《学语文》2007,(4):26-26
"提篮春光看妈妈",安徽高考作文题终于浮出水面。"提篮春光看妈妈",一篮"春光",颇具诗意,抒情味很浓,弘扬的是主旋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字。"提篮春光看妈妈",七个字中,"春光"有寓意,"妈妈"似乎也有寓意。有了寓意,给审题就带来了一些难度,给考生设置了门槛,这,也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