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2.
《长恨歌传》与《长恨歌》并行于世,它们取材相同,都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二者在主题上又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更侧重于对爱情悲剧上的描写,在关于爱情的方面描写较多,表达"爱情"主题;陈鸿兼及史官和文人双重身份,表达的是一种"政治爱情交织"的双主题。两部作品的主题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交织。这种差异和交织的原因在于陈鸿、白居易二人身份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也与写作目的和文体本身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3.
常小静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5):53-56,65
尼古拉斯·埃文斯的长篇小说《马语者》中充溢着极为浓郁的悲剧气氛,体现了作家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是通过文本中多重层面的悲剧来表现的,如身份悲剧、社会文化悲剧、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等等。并且,这种悲剧意识和当代的历史文化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作家对当代美国社会的思考。同时,在这部作品中,作家也对这些悲剧的救赎之道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所作的爱情悲剧,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生死之恋表达了作者人文主义思想。《西厢记》则是我国元代王实甫的代表作。此剧首次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呼声,具有时代进步性。这两部著作虽出自不同作家之手,文化背景,时代氛围也各不相同,但却有惊人的相似点。本文主要从主题、人物形象、戏剧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对两剧本进行对比,总结了其异同点。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心理角度看,《边城》中翠翠母女二人的爱情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性格上的悲剧,而人物性格中的弱处实际上也是作家自身性格弱处的一种不自觉的折射。在爱情悲剧的故事里,浸透了作家自身的生命体验与乡土文化体验,作家在爱情悲剧的故事里表现出了对于湘西文化的思考与忧虑。  相似文献   

6.
该文通过对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作品《红字》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诠释,揭示了海丝特·白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自身性格的弱点,并透过文本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剖析了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不分国界的,许多国家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乏相通、相似之处。中韩两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通过以中国作家萧红的《小城三月》和韩国作家朱耀燮的《厢房客人和妈妈》为研究对象,比较两部小说的爱情悲剧中女性人物的命运,联系两位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两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分析两部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并带给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8.
爱情是不分国界的,许多国家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乏相通、相似之处。中韩两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通过以中国作家萧红的《小城三月》和韩国作家朱耀燮的《厢房客人和妈妈》为研究对象,比较两部小说的爱情悲剧中女性人物的命运,联系两位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两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分析两部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并带给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9.
《还乡》是哈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性小说,标志着作家文学生涯中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他大胆地将悲剧文体运用于小说,自觉地承袭了希腊的悲剧元素。此后,悲剧主题就一直贯穿于哈代的小说创作中。《还乡》中凝聚着哈代浓郁的故土意识和悲剧情结,充分诠释了他独特的悲剧思想。  相似文献   

10.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的《还乡》都属于环境和性格小说的范畴,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都因不满现实环境而进行激烈反抗,都以悲剧命运告终,但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却有许多不同之处.从爱情婚姻冲突模式、悲剧类型以及悲剧成因三方面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希望让读者对两部作品及两位作家的创作思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老舍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 ,他的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充满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由于他在不同的时期所具有的悲剧意识的不同 ,他的小说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即初创期的感叹命运、感叹人生 ,探索期的感时伤世、忧国忧民 ,成熟期的批判文化、批判社会 ,沉寂与爆发期的反思民族、反思历史。  相似文献   

12.
试谈李煜前期词中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煜前后期词作贯穿着同一种底色——悲剧意识。亡国前他因为天赋的敏感和深思已形成了悲剧意识,亡国后的遭遇则是悲剧意识在他自己生活中的证照。他这种悲剧意识与他的天赋、早期遭遇和特殊的历史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朱安女士的旧式婚姻,对其思想、创作影响很大,特别是在推动他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反动本质认识上起了很大作用。这一婚姻悲剧的形成,有特定的社会背景、时代原因以及家庭和个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朱湘悲剧的内涵体现在他极强烈的自尊与自卑的个性中,这种个性悲剧与理想中的唯美主义产生激烈的碰撞,使得他的作品表现出极具个性的美,这种美既有与这种悲剧内涵相一致的同一性又有与此相背离的矛盾性,二的相融相合完成了朱湘悲剧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5.
鲁迅悲剧的人生观与文学观有密切联系,本文在此基础上就鲁迅关于悲剧经典命题的深层意蕴——对生命悲剧的探求与抗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维多利亚时代的宗教信仰危机的一个最大焦虑便是死亡。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言人,丁尼生将这种焦虑深深地根植在他的诗作之中,表达了自己对生与死、怀疑与信仰的深邃思考,使其大部分诗作蒙上一层悲剧色彩。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奠定了他诗歌的悲情基调,信仰危机及死亡意象构成了丁尼生诗中的主要悲情元素。  相似文献   

17.
悲剧意识是《离离原上草》中的主人公欧阳独离的显著精神特征。与欧阳独离的生活经历同步,其悲剧意识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悲剧意识的萌生、悲剧意识的发展和悲剧思想的形成。它表现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生活本质的深刻认识,彰显了人在苦难面前的坚强意志,作品对历史的表述也因之上升到了哲学层面。  相似文献   

18.
从悲剧人物形象、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三方面阐述了黑格尔悲剧观的基本内容,并比较论述了与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的异同,指出了他的悲剧理论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剖析了他对东方悲剧的误解,同时分析了中西悲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个人遭际、感悟与时代困境,王国维接受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学说,形成了悲剧人生观,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与“苦痛”,解脱之道在于“艺术之美”。其“境界”、“眩惑”、“古雅”、“悲剧’’等说,注重艺术创造对于“苦痛”生活“真”与“自然”的反映,与其悲剧人生观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