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据新闻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与发展,不仅给新闻业带来了新的报道方式,也给我们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占有和应用数据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应用大数据于对外传播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索。大数据的客观性有利于增强对外传播的说服力,淡化宣传色彩。在大数据时代,用"数据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变革对外传播方式的一条新思路。我们应培养具有一定数据素养的外宣新闻工作者,利用大数据实现新闻的个性化定制,做到精准传播。同时利用大数据优化传播元素、进行多维度的受众分析、把握媒体议程设置、实现舆情监测等等,不断优化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占有和应用大数据是提高对外传播能力的重要手段。大数据为跨文化传播中的多维度受众分析、融合渠道的实时舆情监测提供了便利,也为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提供了契机。但基于大数据的对外精准传播应考虑具体传播情境,在可能性和接受性中寻求平衡点。  相似文献   

3.
在对外传播中,共情能促进政治异质群体间的理解和沟通。长期以来,对外传播实践中存在内容流于拼凑、工具传统单向、平台噪音过多等不足,这不利于中国对外传播主体与海外受众之间共情的产生与传播。人工智能依托于算力、数据和算法等基础条件,为解决以上不足提供了契机。但人工智能并不是万能的,对外传播机构应深度审视智能技术与共情传播的适用性与匹配度,努力通过“以情动情”来实现范式创新。具体而言,在人工智能时代,对外传播要善用算法推荐系统以加强受众的情绪卷入度,借力人机交互传播提升受众的情绪加工效果,更要通过沉浸性内容抵抗平台的高噪音感染。总的来说,在共情传播中,传播者的情感投入程度越高,就越能与受众建立起情感上的连接,并以此增强其情绪体验,最终达到情感共鸣、相互认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数据时代,由技术引发的传媒业变革给对外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外传播要在新的条件下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用户需求成为重要的推动力量。新时代的对外传播应加强对数据工具的运用,分析用户需求,指导信息生产,通过构建与受众的同一性,进而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应该围绕构建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开展,服务好国家的国际传播战略。既不能因为强调用户需求和数据时代的环境和反馈,放松建构话语体系这一使命,也不能因噎废食,走回单向宣传、生硬刻板的老路。  相似文献   

5.
正对外传播的舞台在国外,对象是西方受众,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对外说明和介绍中国,可以深化认知认同,强化入脑入耳,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讲故事、讲好故事是做好对外传播工作的硬道理。贴近受众,讲凡人故事在舆论宣传中,中国重视团队、集体和宏观概括,西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节点,广州的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具有的战略意义已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与此同时,媒介技术变革给国际传播领域带来了新变化。研究表明,微信是中国境内国际受众使用频率最高的中国社交媒体,这为广州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路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调研方式获得在穗外国人微信使用的内容偏好和  相似文献   

7.
正"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德鲁克的经典名言在大数据时代焕发出新的意义。对于对外传播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苦于没有有效的测量手段,在决策时,凭感觉做事的时候多,经过可靠论证的时候少。这种状态既不利于对外传播的目标实现,也不利于工作的改进。因此,借助大数据时代的便利,将对外传播效果评估纳入国际舆论竞争的大工程中,并依据科学有效的评估结果,调整对外传播的策略和方法,是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和效率的必由  相似文献   

8.
当前,媒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对外传播的内容方式、渠道平台、受众需求与传播效果等都面临新的冲击与挑战。新的形势下,我国媒体亟待采取新的理念与路径,切实提高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在提升软实力已成为共识的大格局下,制订一个稳健的对外传播媒体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讲好中国故事。要从对外传播媒体本土化战略的制订路径、整体定位、媒体具体经营思路和步骤、跨文化语境下的对外传播媒体需改进环节以及总体效果评估等方面来思考。突出本土化策略,进一步提高传播的针对性,体现对受众的贴近性,从而赢得受众的认可支持;拓展多元化渠道,尽可能建立不同主体、不同属性、不同形态的传播渠道,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对外传播格局,进一步扩大与海外受众的接触面,增强辐射力与影响力,更好地适应与满足海外受众多元化的选择与需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下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现实问题,法国对外传播“高级文化”和“多元联盟”的战略理念和历史经验具有现实启发意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价值指向有助于中国文化外交和对外传播机构规避西方受众对“中国威胁”负面想象,在“泛政治化”的传播情境中获得稳定持久的发展空间;面对西方反华力量的舆论攻势,以中国方案参与全球治理,以全球公共精神的高度保护国家尊严和利益,是后疫情时代中国对外传播通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价值的路径指引。对典型传播模式的个别和一般特性的区分与调适,对他国传播经验本土和全球双重意义的辨析与取鉴,是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参与构建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数字科技变革和传播格局演化的新态势下,文化与技术之间的联系日趋复杂深入。全球传播格局的“多极”转向和全球性的数字消费文化生态为我国数字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文化产品获得全球受众的认同和亲近。同时,全球用户对多种媒体信息形态的需求也为我国依托数字技术所形成的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赛道,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受众需求比媒体需求更直接地影响传播效果。在融合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受众对于跨文化的符号不再被动接收媒介赋予其的文化意义,而更多从自我出发完成对符号的使用。在中国对外传播中,中国符号从主要承担认知功能,到主要承担标签认同与价值观认同功能。梳理并重建原有符号体系,可在新环境下增强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7,(1):6-7
在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发展信息,越来越关注中国发展对世界影响的今天,中国的对外工作者使命光荣。提升对外传播队伍的素质,提高对外传播的效果是当务之急。感谢《对外大传播》这些年来提供对外传播的新观念、新情况、新知识,让我们开拓视野,也为我们业内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3.
对外传播,是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重要领域。作为从心理学、社会学、新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派生出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中国的对外传播学可谓发展迅猛。今年4月份召开的《中央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李长春同志提出外宣工作要“坚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习惯”(以下简称“三贴近)。因此,对于如何精心打造对外传播期刊,让受众乐于接受、乐于阅读,从而真正体现新形势下对外传播的有效性,更是成为外宣期刊中值得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正>国外媒体对中国众多城市的各类型报道中,北京作为首都,无疑是被关注最多的城市。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国际受众对北京城市形象的认知状况和国际受众在获得这种认识的过程中接触和使用各种传播渠道的情况,探讨国际传播过程中中国对外传播媒体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北京城市形象的设计、构建与传播提供参考。此项调查采用网上发放问卷的方式,问卷语言为英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海外媒体与海外受众对于中国政府反腐败的关注度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对于反腐败传播在重塑国家形象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构建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的海外声誉方面缺少全面的探讨。在这一现状下,如何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加入中国的反腐败传播内容,完成重塑中国国家形象的任务,获得更多国际舆论场中对中国的支持言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对外传播反腐败的必要性1.腐败是海外受众对中国政府的"刻板印象"之一  相似文献   

16.
《对外大传播》2016,(5):F0003-F0003
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简介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经中央批准的从事对外传播和国际涉华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拥有专业研究人员70余人。中心以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为特色,在全球传播战略设计与政策规划、国际舆情研判与受众调查、传播效果评估等领域具有核心优势。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2005)、“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及影响力传播研究”(2014)和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2010)。  相似文献   

17.
信息社会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信息传播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全球范围应用与普及的速度不断加快,对外传播的创新发展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宏观格局和微观变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对外传播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值得关注与探索。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者需要对传播内容、渠道和对象进行模式创新,推进对外传播从移动化、社交化到智能化、数据化的变革,将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际传播内容的生产、分发和交互环节,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用户使用体验,不断开辟国际传播的新形式、新手段、新领域。同时,还要以开放的态度积极整合国内外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成果,构建具有传播闭环特征、科技融合创新发展的对外传播体系,从而持续有效、与时俱进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8.
重大主题活动的对外摄影报道作为一种传播形式,有其叙事方法和特点,符合受众心理的对外摄影报道更易于为受众所理解和接受,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有助于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研究新时代重大主题活动对外摄影报道的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就是要探索符合新时代特征和对外特点的传播规律。成功的重大主题活动摄影报道,能够突出大国领袖、彰显大国之治、展示大国实力、诠释大国责任、塑造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9.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如何提高对外传播精确度,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成为一项重大研究课题。精准传播的有效途径离不开多元主体传播,同时也需要营销"品牌中国",增加受众认知新体验;依托传播区域,开展跨国实地调查研究;基于大众需求,提升中国文化的亲和度;区别受众类型,提供精确对口的内容服务。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突发事件报道是当前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领域,不仅涉及多方利害关系,且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很可能直接影响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同时,这类事件新闻性强,媒体和受众关注度高。在互联网技术陕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报道理念和手段暴露出了一些缺陷,我们需要在对外传播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做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报道,以便在坚持“内外有别”、“以我为主”、“于我有利”等原则的基础上,取得更积极的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