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李星阁 《教育革新》2007,(10):39-39
一、重视诗歌教学,开掘文本的诗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渐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些话非常准确地表达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可见,语文教学的内核和灵魂是其内在的人文性。语文新教材增加了学生背诵的诗词和美文,减少了教师教参的分析讲解,使我们的语文课本更加富于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诗意的语文教  相似文献   

2.
如今,不少的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令人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  相似文献   

3.
孙艳  袁卫星 《师道》2002,(12):37-39
我们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  相似文献   

4.
5.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新课堂中,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一片自由的天空。因而,让语文活起来,让语文课生动起来已不是庄子望洋兴叹的无奈了。语文教学理应是充满诗意的。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新课堂中,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一片自由的天空。因而,让语文活起来,让语文课生动起来已不是庄子望洋兴叹的无奈了。语文教学理应是充满诗意的。一、情境支持——实现审美的回归儿童与阅读的文本间存在着必然的或大或小的审美距离。只有当儿童与文本间产生了某种撞击,文本才会展示出无限丰富的意义,儿童也才会从中获得满足。而情境,正是二者牵手的“红娘”。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  相似文献   

7.
<正>一、呼呼诗意回归的缘起中考报名期间的一天,长期在家自学的学生回校报名,开始上课。语文课上,我卖力地讲解考题的答题方法、思路、用语,我告诉同学们这是语文考试考出好成绩的一条捷径。课后问同学们的听课感受,有位同学的回答让我一下愣住了:金老师,我觉得你们好呆!从那天起,一个问题就一直困惑着我: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丝毫没有吸引力了?我多么希望孩子能够理解语文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诗意的美好与幸福啊。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是富有诗意的,主要体现在文本的人文性上,而文本是作者美好情感与高尚思想的产物。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进行直白地说教,而是要通过诗意的语言、诗意的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文本中的思想情感。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诗意之中领悟文章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诗意的语文在我们这个诗意的国度,总是被一批又一批“技术”高超的语文教师当作生物学上解剖用的动物标本,分解得支离破碎?为什么作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作为生命奠基工程的小学语文教学,竟然如此地远离诗意?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培育人文精神、发展人的素质之类的口号叫喊了这么多年之后,仍然只在技术上对语言和文字进行分解、排列与组合,从纯技术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肢解,使得语文的诗意日益匮乏。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诗意”的“滥砍滥伐”,已经造成了…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是诗性的教育,要重视诗文教学,在课堂中植入诗化语言,浇注诗情,培育人性的诗意,使人徜徉在诗意的语文课堂,流连忘返.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由于现实教育的不全面和人文价值的迷失,我们有必要呼唤语文教学中诗意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美感教学,事实是喻快教育、创新教育、成功教育的具体体现。正如凯洛夫所言:“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的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创造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感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12.
一、充分激发学生情感,以情激情首先,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如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可灵活地自选教学内容,采用“茶馆”、“书场”式的教学方式,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精彩纷呈的语文天地。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语,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教师宜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增强教学艺术性,讲出形象,讲出趣味,讲出感情,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再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正确的学习目的指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再进一步转化为“志趣”——热爱语文,并把它作为自身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其次,要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为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闪亮的先秦繁星、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曹雪芹的梦中泪。这是一种很文化的描述,它形象地说明了语文并非是单纯的文字符号,而是具有诗性物质的,即“诗性语文”。  相似文献   

14.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作文教学似乎无章可循,难究其理.学生每每感到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无理可寓,故为文要么无病呻吟,要么生拉硬拽,要么胡乱拼凑,缺少写作素材,写作技巧,缺少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5.
秦晓华:按照词典的解释,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如是,则诗意语文指的就是语文课堂应该像诗的意境那样给学生以美感浸润与滋养.然而,这样的理解并不够,对诗意还要做一种哲学上的诠释: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现在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诗意的缺失,散文的盛行.技术时代(即散文时代)把世界变成了加工对象和统治客体,满足并开发了人的无限增长的欲望.它把原本鲜活丰富的语言形式化和数学化,导致语言生命力衰竭.在我们看来,这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所在:在高考体制面前,教育越来越功利;在分数至上的现实面前,语文课堂面目越来越高度一致,甚至出现了理科化的倾向.语文的诗意被解构了,文字的温度被冷却了.回归诗意语文,某种意义上就是反对功利语文,经由诗意的美感熏陶,在学生的心灵中为语文留下纪念碑一样的影子,建立一座精神的城池.对此,许亚冰、徐崇伟、刘林涛三位老师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各具特色的探究与诠释.  相似文献   

16.
一、省思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省思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够准确,教学中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相似文献   

17.
语文就是语文,简简单单,朦朦胧胧,清清楚楚,又若即若离。因而语文学习的境界,也就在那“星光灿烂”与“灯火阑珊”处。语文学习是审美的,语文学习是智慧的,语文学习是宽容的。  相似文献   

18.
苏锦新 《文教资料》2005,(24):109-111
在语文教学中,过去由于片面强调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导致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丧失殆尽。尤其是当语文沦为应试教育的一种工具时,过强的功利主义和教育短视,更是轻视人文涵养、人文沉淀、人文价值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放在人的素质的养成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语文教师在重视科学素养的同时,必须关注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和锤炼,注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南海之帝名“倏”,北海之帝名“忽”,中央之帝叫“混沌”,他们三人是好朋友。“倏”跟“忽”到“混沌”那儿去做客,“混沌”待他们非常热情。为了报答他,两人对“混沌”说:“人人头上都有耳、目、口、鼻,用来听声音,看颜色,吃饭和呼吸,可你的脑袋是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大部分语文老师对语文课堂的开展赋予了太多的目标,例如提升学生道德教育水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提升审美水平等众多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语文教学变得繁琐、浮夸,降低了学生在课堂中对于理性思维的应用,因此,对于语文课堂上理性思维的回归成了相关教育人士关注的重点内容,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投入到相关的课题研究中,因此,本文也主要根据语文课堂的实际情况,对缺乏理性思维的课堂特征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相关的解决对策进行一定的分析,希望能为我国语文课堂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