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文化向中国大规模传播并开始对中国固有文化传统发起有力冲击。身居困境的中国人在经历器物层面改革及制度层面改革的失败后,最终将矛头对准了社会更深层次的改革——国民性思想改造。梁启超的《新民说》正是西学东渐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通过分析《新民说》的思想体系,有助于更清楚的洞悉启蒙时代东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相似文献   

2.
在《新民说》中,梁启超将国家衰败的原因归结为国民人格中的劣根性,致力于国民人格的改造和重塑.梁启超受日本民族主义精神和伯伦知理“国家主义”思想的影响,强调新民必须以爱国、利国为主要人格特征,赋予新民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新民说》堪称中国20世纪初的“人权宣言”,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和道德革命历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民丛报》的创办,承载着梁启超希冀透过“德育”和“智育”培养“新民”的理想.《新民说》和《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刊发,即体现了梁启超在追求这一理想时所展开的两个方面.撰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的过程中,梁启超的立足点有所变化,隐隐透露出梁启超从隐含政治意图的“有为而作”发展到“为学术而学术”的阶段,开始为他日后学术生涯做披荆斩棘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要刊速递     
《天津教育》2008,(3):2-2
《中国新闻周刊》教育公平下的教育改革;《三联生活周刊》早熟的中国“飞特”;《南风窗》民间探索高考改革;《新民周刊》师道与尊严;《新世纪周刊》“承诺书”堆不出诚信;《南方人物周刊》宁铂:远去的少年天才。  相似文献   

5.
一九0二年左右梁启超创办并主掌了《新民丛报》和《新小说》,因此梁氏"小说界革命"与他的《新民说》关系甚为密切。本文探讨的是为小说界革命提供理论支撑的《新民说》中"新"的内容,如何发明"公德",并指出新民方案的逻辑转换:如何从公德转向私德"推及",即回归到阳明学等传统德性要求上来。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与近代思想解放有几个重要的关节点:创办《时务报》,宣传变法;发表《新民说》,宣传启蒙思想;旅欧后,提出解放思想、建设新文明的构想。梁启超求变求新、解放思想的观念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变易”思想与西方进化论的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虽然近代自由思想产生于西方文化,但是它要想在中国文化中成长,必须与中国文化进行交汇融合。当《新民丛报》学人传播西方自由思想时,形成了对中国文化中有无自由精神的复杂认识。一些人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自由精神,另一些人则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还有一些人有时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有时又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自由精神。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本身对自由精神的认识标准不一样。一些《新民丛报》学人为了使自由在中国扎根,认为中国文化中有自由精神,特别是儒家学说中有与近代自由主义相通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8.
《新民丛报》是辛亥革命时期改良派创办的最重要的报刊,对西方自由思想进行了许多介绍和论述。《新民丛报》学人认为自由思想是反对封建专制的最好武器,因而积极地把自由思想输入到国人头脑之中。他们试图借思想文化来解决中国问题,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也是在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西藏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学生、教师、学校层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等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民说》是二十世纪初梁启超所写的一部旨在改造国民性的著作。在大力提倡国民素质教育的今天,本文着重阐述了《新民说》的现实意义,以期能对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近代自由主义从西方文化中产生,当它通过法国大革命向全世界进行传播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在中国,《新民丛报》学人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标准,形成了对自由的不同认识。这种认识的来源主要有三个,即古希腊的自由精神、英国式的自由主义和欧陆式的自由主义。这些来源为《新民丛报》学人传播西方自由思想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2.
《社会契约论》认为政府和国民都是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都具有各自的人格,不能相互所有.《新民丛报》学人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挽救民族危亡的过程中,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只有国家的形体而没有国家的精神,所以他们主张重新造一个国家,否则中国人必至于无道德,中国人必为贫贱必为奴隶.  相似文献   

13.
正晏阳初的"新民"情结早在19世纪末,梁启超提出"新民之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新政府、新国家。这种新民观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毛泽东、鲁迅、胡适等亦深受影响。晏阳初对"新民说"的呼应,是在平民教育实践层面的呼应。他迈出了通过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去改造"国民性"的这一步,而且这一步,晏阳初一迈就是七十年,从中国到世界,从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情爱诗和《圣经.雅歌》在抒情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诗经》中的情爱诗在抒情上较含蓄,而《圣经.雅歌》在抒情上则呈现出奔放的特点。产生这种差异的第一个层面的原因是它们各自的文化根源,即物感说和摹仿说的不同。第二个层面的原因,是由于礼乐文化和情感宣泄不同。通过这两个层面的原因的比较,从本质上探讨了这两种抒情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记录自己在欧洲的所闻所见所感。《欧游心影录》中反映出梁启超后期的新民观,与五四运动前的新民观有显著的区别,他提出新民应具有国民自觉心、"尽性主义"、注重东西文化调和、具有法治精神、具有世界主义。而梁启超欧行之后的新民观更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于1902年在《新民说》中发出了改造国民性,再造新民的呼声。他所谓的新民人格便是近代意义上公民形象的雏形。公民思想的产生并非偶然,有着逻辑上的必然性和现实中的可能性,它内涵丰富,可归纳为“理想信念”、“道德意识”、“文化素养”、“纪律规范”四点。梁启超提出的“再造新民”呼声已过了一个多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跟现代政治文明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梁启超的命题至今还未过时,公民教育仍是我国当前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的《新民说》与近代公民教育理念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 ,虽然是从辛亥革命后伴随着民主共和政体的产生才在中国立足 ,但是它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却是在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就开始萌发 ,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梁启超于190 2年至 190 3年发表的《新民说》 ,对近代公民教育理念的形成 ,起着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和舆论先导的作用。190 2年 2月至 190 3年 11月间 ,梁启超撰写了洋洋十余万言的《新民说》 ,全面探讨了国民性改造问题 ,形成了系统的新民学说。他从探讨中国贫弱的根源谈起 ,认为中国在近代所以衰弱不振和受尽欺凌 ,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国民素…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是一部在评论界众说纷纭的小说,其游戏说的主题研究由来已久。本文拟从游戏文化的概念界定入手,探析《西游记》游戏文化的物质层面、实践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涵,缘此发掘经典著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人对自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即使是自由主义者之间也有不同的见识,这不仅存在于不同国家之中,而且存在于同一国家的不同人之中。《新民丛报》学人介绍了许多西方的自由学说,并试图用中国文化加以解释。总的来说,《新民丛报》的自由思想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即自由是进化的、自由非自然发生、英国人的自由精神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越来越被人关注的话题,从古代儒家思想到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道德建设从未被忽略,其中,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撰写的《新民说》对当前道德建设影响非常,影响了几代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