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奇汉字     
<正>"车"的甲骨文字形,像一辆车的样子,有车轮、车厢、车辕。小篆字形则删去其他部分,仅保留了一个车轮。凡由"车"组成的字,大都与车辆有关。例如:辏(còu):辐条集中固定在车毂上叫作辏。轨:本义是指车轴的末端,引申为两轮间的距离、轨道、法度。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辇(niǎn):人拉的车,后  相似文献   

2.
《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文中"登轼而望之"令我产生了怀疑,百思不得其解。"轼"如果是作扶手讲,应如何理解"登轼"?一根作扶手的木头能踩得  相似文献   

3.
读《教育艺术》1999年第7期载《苏东坡与素质教育》,对苏轼名字的寓意,特抄录苏洵《名二子说》,以供参考:“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苏洵的意思,“轼”是供人扶手,不比车的必要的那些部件;然而缺了轼,车又似乎不算设置完善。显然,苏洵是以深刻的阐释表达他对儿子的勉励和警戒;流露出慈父般的一丝忧虑。而对苏辙呢?“辙”是车道…  相似文献   

4.
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二人以“轼”“辙”为名有何寓义呢?请看苏洵的《名二子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  相似文献   

5.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懼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相似文献   

6.
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虽然,去轼则吾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相似文献   

7.
“[轼]作动词用,扶住车前的横木。”这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制 H 版语文课本中的一个注解。“轼”作动词,是文言文中词性变化的需要,然而把《曹刿论战”中的“轼”也作动词,就欠妥当,特提出来探讨。“登轼而望之”,是承接“下视其辙”后的连续性动作,用现代话说就是登上车前扶手的横木,瞭望败敌溃逃情状,按“上教  相似文献   

8.
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①,皆有职乎车②,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其为完车也③。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④。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⑤。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⑥。虽然.车仆马毙⑦。而患不及辙⑧。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⑨。  相似文献   

9.
最深的伤害     
今天,我可遇到了一桩天下奇事。早上,我乘车去青少年活动中心。这时正是乘车的高峰期,人挤得厉害。我好不容易才挤上车。座位肯定没有了,不过,能找到一个扶手,我就很庆  相似文献   

10.
《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句,学生理解上有歧义。因“下视”可理解作“向下看”和“走下车子看”两种情况。如果解作前者,一方面对曹刿指挥作战非常谨慎、注重观察表现得不充分;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了对后面“登轼”的理解,只能理解成“登上轼”,而“轼”是战车的扶手,样子像栏杆,本不是用来登的。这种理解显然不妥当。若解作后者,“登轼而望”就应解释成“登上战车,扶轼而望”,“下”和“登”的行文上互相照应。像这种把“轼”解释成“扶轼”,名词用作状语的例子在古文中是很常见的,如《淮南子·修务》:“魏文侯…  相似文献   

11.
苏轼(1037-1101)作为北宋时期一位博学多才的大文豪,雅号特别多,在古代文人中堪称第一。了解这些名号,对于了解他的生平思想、学习他的诗文不无裨益。 名--轼。"轼"乃古代车辆设在车厢前凭倚的横木。少了轼,车就不能发挥"凭轼而观"的作用。他的父亲苏洵给他取这个名字,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忠于职责的人。  相似文献   

12.
最深的伤害     
今天,我可遇到了一桩天下奇事。早上,我乘车去青少年活动中心。这时正是乘车的高峰期,人挤得厉害,我好不容易才挤上车。座位肯定没有了,不过,能找到一个扶手,我就很庆幸了。车子一路向前开,车上站着的人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3.
苏洵在给两个儿子取名时颇费了一番苦心。为这取名事,他还特地写过一篇《名二子说》。他在文中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轼”,车前横木之谓,作凭靠瞭望用,论重要性,自然不比车轮、车辐、车身,但缺少它,就不是一辆完整好看的车子。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只能作“外饰”,要当个有用的人。“辙”,车轮子在地上碾过的痕迹,久之即成车道。论车之功劳,自然不会联系到辙,然而发生了车仆马毙的祸事时,同样不会牵连到辙。以“辙”为名,就是希望儿子将来既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又不会惹祸。瞧,长辈对后嗣期望之切、考虑之详,全融…  相似文献   

14.
<正>1我年轻时叫苏轼。“轼”是古时马车前面的扶手,我猜大概是老爸希望我能在人生的路上走稳一点,别那么张扬。我也想呐,但是实力不允许啊!你看看咱出身是啥家庭,人们不都说么:“眉州出三苏,草木为之枯。”我们父子三人都在唐宋八大家里,实在是没办法,我就在京城的考场里一比划,差一点就第一。  相似文献   

15.
幼教博览     
编辑方竹玲助理编辑孙智正不要用扶手车让婴儿学走路前不久,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让婴儿学走路的扶手车可能会阻碍婴儿的正常成长。研究人员请190名婴儿的父母记录了他们的孩子能够翻身、自行坐起、爬行、扶手站立和行走的年龄。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婴儿中,120名使用学步扶手车的婴儿学会爬行、独自站立行走的年龄比其他婴儿平均要迟3.3天,可以独自站立的年龄则要迟3.7天。研究人员指出,扶手车与延迟婴儿正常的体能发育有关,并有导致婴儿受伤的危险。因此劝人们应停止使用婴儿扶手车。父母关系的好坏并不直接…  相似文献   

16.
对《曹刿论战》一文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句的解释,不少人说是(曹刿)“向下看了看齐军败退后留下的车印,又登上战车前最高处的横木上,远远眺望溃退了的齐军”.我颇怀疑。按照事理推断,(曹刿)向下看看齐军败退后留下的车印,尚合于事理;但站在战车前最高处供乘车人扶手用的横木上,就大不合事理了,因为要站在供  相似文献   

17.
“登轼而望之”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一文中有“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几句.今人对其中“登轼而望之”解释不同,一种认为此句中的“轼”是名词,作“登”的宾语,“登轼”是登上车前横木的意思.另一种认为“轼”是动词,“登轼”是连动关系,即“登上车,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郭锡良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一版)在“登”后专门加了标点.哪一种更符合情理呢?我认为“登轼”解作动宾关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更准确.首先,从古战车的规格看,“轼”是能够登的.《中华大字典》解释“轼”为;“古代车厢前面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术,有三面,其形如半框,也作式.”清人戴震在《考工记图》中说:“式中较皆车栏上之木,周于舆外,非横在舆中.较有两在两旁,式中有三面.”《周礼·考工记》上说:“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叁如一,谓之叁称.叁分车广去一以为遂.叁分其遂,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其下郑注:“兵车之式,深尺四寸三分寸之二.”据此可知古代兵车的式,车厢前面的长六尺六寸,两旁的各长一尺四寸多.(均为古代木工尺)车轼的高,《周礼  相似文献   

18.
轼是否可登,“登轼而望之”如何断句,学界对此争论已久。随着考古的发现和古战车实物的出土,作者经多方考证,且从物理力学的角度计算,确定“轼”不能承受常人体重。因此,作者认为“轼”不可登,“登轼而望之”只能断句为“登,轼而望之”。  相似文献   

19.
从殷商到战国,我国作战的主要方式是车战,攻防的主要手段是战车,军队的主力是车兵(士)。一个国家拥有战车的多少是这个国家强弱的标志。古代的车分为马车和牛车两种。马车古名小车,是供责族出行和作战用的;牛车古名大车,一般只用来运输货物。马车的车厢叫“舆”,是乘人的部分。舆的前面和两旁用木板做成屏蔽,乘车的人从舆的后面上车。古人乘车是站在车舆里的,叫做“立乘”。舆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体,叫做“倚”。舆前部的横木可以凭倚扶手,叫做“轼”。车舆上有车盖,形如大伞,是遮日和防雨用的。车舆压在车轴上,轴的两端是车轮。轮中有毂,毂上有木制辐条18至20根,有的有30根。辕是驾车用的车杠,后端和车轴相连,  相似文献   

20.
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动扶梯呢?很多自动扶梯每天承载数以千计的人,而其扶手材质为橡胶,很容易沾上细菌、病毒等,一些流行病就能通过自动扶梯传播。于是我为自动扶梯扶手设计了一个装置,在自动扶梯正常运作的同时,将扶手上的致病微生物快速有效地杀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